今天听了特级教师王健龙教学点评和讲座,有感于这位特级教师现在依然在一线代课,他的教学主张,接地气,务实,具有可操作性。印象很深的是他讲如何解读文本。
一是关注文体特点。文本是什么类型的文章,就要有这种文体的特点,比如,诗歌教学,就要教出诗歌的特点,多读,在读中体会,换着方法读。今天王健龙老师在作课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朗读,正是体现了诗歌教学的朗读的这一特点。
二是关注内容和主旨。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主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呢?通过辨和析,进行思维的碰撞,增加思维深度,进行思维拓展提升,进行审美欣赏和创造的训练,做好文化传承的工作。
三是关注写作的动机和背景。作者为什么写呢?比如《黄河颂》的写作背景是:《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光未然随抗日部队行军在延安途中亲历黄河的险峡怒涛,萌动了为黄河放歌的诗情。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后受冼星海之约,写出长诗黄河吟。冼星海在除夕晚上听到了该诗的朗诵异常兴奋,连续写作六天,于1939年3月32日完成了《黄河大合唱》这部史诗性杰作。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这些背景的介绍,使学生激发出对黄河的热爱的情绪,这些信息点极为重要。
四是关注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就是关注作者怎么写的问题。也是学习文本的写法。比如今天的课例《黄河颂》的写法是:1.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气势磅礴。作者在诗中综合运用了排比、反复、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借助于对黄河的歌颂,热情赞美了黄河,如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是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既写出了黄河天险在地理上的战略意义,也写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已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修辞的运用,更好地表达了黄河的气势及其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2.这首歌词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自由奔放并且错落整齐。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同时,十分注意刻画黄河形象,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
五是关注编者的意图。部编本选文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并适当兼顾时代性,新教材采取的是双线组元的编排方式,兼顾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强化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教师还要在备课前了解单元目标,看文本前的提示、课后练习、综合性学习、写作训练。
六是关注文本本身的特点。就是说要关注文本最大的教学价值。换句话说就是要突破重难点,找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点。我想,文本最大的教学价值,也在于教师的深入挖掘,在于教师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黄河颂》学习写法借鉴,就可以是教师做得写作指导的难点。即明白可以运用实写与虚写相结合,客观与主观相融合,赋予自然之物以情感,表现出震撼心灵的精神力量。这种融人审美体验的技法有极强的感染作用,能使人的心灵得到崇高的美的体验,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
七是关注最能体现文章主旨和写作特色。就是说要做好教学工作的聚焦,精准定位到字词等的学习。比如《黄河颂》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的作用,是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这样诗歌的反复手法的回环之美,层次之美都能理解到位了。
八是关注学生可能读懂和教师教懂得点。就是说要了解学情,了解学生情况,才能对症出方案设计。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教师要做文本和学生的知音》一文中指出:“要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时第一步。”对于广大语文教师来说,回归语文,练好内功,尽可能正确、到位的理解和把握文本,这是一道“铁门槛”。不管语文教学理念如何翻新,教学手段如何变化,进行丰富、灵动、多元、准确地文本解读,始终是一线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今天听完讲座,我觉得自己又从烦琐的行政事务中,回到语文教学专业的本身,周身舒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