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身体感受永远是进入当下状态的最好媒介,而感受事物消失的过程更是一种很好的专注力训练。它提示我们,身心合一的要领不仅是专注于当下,更是享受当下,而这种享受必将使我们更从容,不慌张。慢慢练习收回感受,让注意力回到当下,我们的烦恼就会慢慢减少精力就会更加旺盛,情绪就会更加平和,身体就会更加柔软,感知就会更加灵敏,思考就会更加深入……这个习惯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它就相当于改变了自己的底层行为模式,其力量不可小觑。
I便签:
WHAT:记得论语中孔子有云:寝不语、食不言。从礼的角度,以君子的标准来要求,给他人有礼有仪。但是,作为快节奏的现代人。我们环顾周边,关切自身的回想一下。如何吃饭?很多时候饭点不准,饿得时候,狼吞虎咽,甚至暴饮暴食;或者边刷手机边吃饭;在聚会用餐时,时常喧哗热闹,嘴里吃着东西还不停的说这话。到了该休息睡觉时候,仍然语音聊天、看着电影刷着视频,没有让自己心静入眠,甚至长期熬夜。久而久之,这种寝食不安的情况,也会导致身心不安,精力不济。这种现象,其实也是我们身心分离的状态,我们身体无法与我们感受统一。
我们的身体行为与内心感受越来越疏离。而这现象背后的最根本问题是,我们的专注力减弱或者碎片化。就如本该好好吃饭,我们却在刷抖音;就如夜深时刻眼皮打架,却仍然手机不离手。而这种注意力的分散和弱化,不仅仅是我们生活起居,更漫延到我们工作学习上。阅读,变成了翻书的动作;工作,时常走神分心,看着努力实则效率底下。
WHY:为什么,我们变得如此三心二意,努力不出效率?因为,我们的本性而言,做着无聊的时,我们会分心,我们去找找另外有趣的事情;比如边吃饭边玩手机更有意思;遇到难题或者需要耗费精力时,我们便不自觉地躲避或转移注意力,比如阅读学习时,需要耗费脑力和精力,看不下去,看不懂的时候,那就做做其他更舒服的事情。但是,这种不专注频率出现的越多,越形成惯性与习惯,我们的专注能力更会弱化,更会碎片化。从而愿望很美好,付诸不了行动,转发效果。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HOW:那么我们如何通过身心合一来提升专注力了?
1、认知专注力,克服分心:专注力是一种需要刻意练习的能力,是一种需要克服本性的能力。比如,需要自己理解到,出现分心走神是一种可以被理解和接纳的行为。就算出现,也无须自责。而是提醒自己,需要去练习克服。
2、明确行为状态,让身体先进入状态:需要对自身当下做的什么事情,需要采取什么什么行动有明确的认定。比如,计划阅读看书,坐姿和书本及周围环境,尽量能给自己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通过身体姿态和行为动作状态来确认,告知自己阅读的状态。
3、持续感受身体状态,注意力归位:在做事情或思考过程中,反观自身感受。若出现偏离,走神分心,可以通过某个具体或者可暗示提示的信号来拉回状态。比如,在阅读过程中,手里可以那一支笔,当自己发觉又在走神翻书,可以用笔帽敲击书页进行提醒。在整个过程中,持续关注身心状态。
WHERE:专注力的练习和进度专注状态,并不意味隔绝了外界的一切交流。比如与朋友聚餐,因为食不语,正常的交流都拒绝了;而是在需要我们专注专心的时候,在一个阶段过程中,提高和维持相对高度集中精力来处理完成事项的状态。
A1:回忆选这段文字和思考写这段文字过程,从昨天的中午选了片段,到开始坐下来认真码字,期间甚至无法集中10分钟以上来思考。中间不乏出现,想着想着拿起了手机,或者被周边环境干扰被吸引了注意力。从阅读到思考写便签,出现了太多次的走神分心。
反思:心里想着要赶紧写便签,但是没有真正静下心来安排,专注写便签该做什么?在写的过程中,出现思考卡点,任由自己走神,专注力分散。典型的,魂不守舍,身心分离。
A2:在接下来一个月内,通过注意力回归法提升专注力。
1、明确刻意练习场景:吃饭(吃水果、喝茶等也可做延伸练习)。
2、明确行为状态:
1.在用餐中,刻意将手机放置口袋,避免吃饭刷手机;
2.用餐中,手端碗,身体尽量坐直;
3.吃饭细嚼慢咽。口中有食物,避免说话出声。需要交流时,尽量口中无食物,再简短交谈。
3、感受状态,注意力回归:在过程中若感知到分神,不专注状态,将筷子放置与碗口,进行提醒暗示,以让注意力回归。通过坐姿、吃饭动作,让感受点专注于身体,直至用餐结束。练习身心合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