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风高气爽。对于广州人,此时节作云山半日之游,乃何等惬意!即使因世事忙碌而未能登高者,亦完全可以想象此刻山上的风,和山上的云,如何似流水润泽身心……
直至20世纪中叶,广州人在城中任何位置都可以看到北边的白云山。那时城市楼房普遍低矮,白云山以它绵延起伏的山势成为城市的巨大背景,广州城坐落在山脚一片开阔的平原上,城市和山体相互呼应。簇集的山峰从东北伸向西南,南面的余脉几乎伸入到城市的中心。这是广州城市形态的强烈特征,白云山就是这千年不变的形态最重要的意象标志。
没有白云山就没有广州城。源于白云山的甘溪孕育了古老的城市,秦帝国大军在山南面沿着这条河溪修筑任嚣城,标志着广州城建和白云山人文历史的开端。此后,这山这城紧密关联共对沧桑。白云山由大庾岭逶迤而来,属九连山支脉的末段,方圆数十公里聚攒着30多个山峰,主峰摩星岭高 382米。每当雨过天晴,山间白云缭绕半壁皆素,故名“白云山”。这座南粤名山不仅见证了广州2000年历程,它本身就是这一历程的组成部分,苍翠的山中充满了历史故事和人文痕迹。
这些故迹可以远溯至秦代,其中秦名士郑安期结庐山中,可说是最早揭开白云山的神秘面纱。这位传说与秦始皇有“蓬莱之约”[1]的山东琅琊人,长途跋涉来到广州白云山隐居起来,时常采食蒲涧生长的九节或十二节菖蒲,被称为“千岁翁”。他在山中采药济世、炼丹修志,深得百姓尊敬。秦始皇派使者到广州登白云山寻访他。民间传说七月二十五日那天郑安期果然出现了,他从蒲涧水边走到一处悬崖,此时飞来一只白鹤,郑安期跃身鹤背,白鹤展翅升空,绕山间一圈后飞向远空。郑安期跨鹤仙去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广州城,后人就以每年此日为郑仙诞,白鹤升空之处为“鹤舒台”。
宋苏东坡被贬惠州时,从大庾岭入粤,循北江南下经停广州。其间他游览了白云山,与蒲涧寺德信长老结为方外交,殷勤赠诗。有一次德信长老向苏东坡说起郑安期采药济世的故事,并说可做向导带他寻找郑安期的足迹。苏东坡辞谢了长老的好意,独自沿着蒲涧游览,观赏云山景色。郑安期的故事让苏东坡深有所感,为此他写了一首《广州蒲涧寺》诗:
不用山僧导我前,自寻云外出山泉。
千章古木临无地,百尺飞涛泻漏天。
昔日菖蒲方士宅,后来薝葡祖师禅。
而今只有花含笑,笑道秦皇欲学仙。
蒲涧寺位于蒲涧上游,传为宋淳化年间所建。寺的四周岩石嶙峋,百尺飞流,景色清幽。古时苏东坡这首《广州蒲涧寺》七言律诗就刻于寺前。石刻已失,蒲涧寺今亦不存。古寺的故址如今已是另一番景象了。
白云山不仅有郑安期采药济世、跨鹤飞升的飘渺仙迹,也有建于唐代的景泰寺、南汉的白云寺、宋时的双溪寺、清时的能仁寺与弥勒寺等众多佛教故迹;也有宋朝探花李昂英的玉虹饮涧亭、明代大儒湛若水的白云书院、明宫保尚书黄佐的泰泉书院、明探花大学士陈子壮的云淙书院、明代诗人孙蕡的白云山房、清代诗人张维屏的南雅堂等众多的儒学遗址。[2]更有著名理学家陈献章、王阳明和唐宋诗人杜审言、李群玉、苏东坡、崔与之以及“岭南三家”、“南园五子”等历代无数文人墨客留下的云山游踪与题咏。不仅如此,白云山上还有牛栏岗、黄婆洞等三元里抗英旧战场,还有抗法名将刘永福与冯子材的岩壁书刻与云山足印,近代广州历史的风云际会历历在目。
白云山景色秀丽,古迹遍布,自宋代以来有多处风景名胜地如“蒲涧濂泉”、“白云晚望”、“景泰僧归”等被列入古代“羊城八景”。 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市政府组织市民广植林木、修筑水库、开辟公路、修建山庄与客舍,还专门成立白云山风景区管理局负责建设管理。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分别有“白云松涛”和“云山锦秀”胜景入选“羊城新八景”。经过数十年的苦心经营,白云山现已建设成为规模宏大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如今的白云山风景区包括了摩星岭、明珠楼、鸣春谷、麓湖等七个游览区,区内建有全国最大的园林式花园、全国最大的天然式鸟笼和全国最大的主题式雕塑公园等新型名胜景点。
重要的是,白云山从来就是广州人平常生活的山。每年重阳节前后,市民喜欢登白云山,祈求避灾转运或为登高抒怀;每当清明时节,又会到山南麓金液池即今麓湖一带踏青,人们摩肩接踵挤满小北门外下塘一带的乡间小道。而今,市民们更会在休息日扶老携幼上山郊游,或者在“天南第一峰”俯瞰广州城,或者在明珠楼倾听白云松涛、在桃花涧呼吸山间空气,人们亲近山水寄意白云,获得对城市与生活的某种内在体验。
“绿树多生意,白云无尽时”[3]。白云山是广州人心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山。此山此城相生相伴共同构成了一座城市的永恒意象。
(闲逛者)
注释:
[1]传说秦始皇希望长生不死,千方百计寻访方士以求仙道。琅琊郡守向他推荐“千岁翁”郑安期。秦始皇与郑安期长谈后欲赠以金帛,郑安期谢绝,却赠秦始皇一双赤玉鞋,说将来“可寻我于蓬莱”,说罢飘然而去,不久即下岭南。参见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管理局主编《白云山追古》羊城晚报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P31—P32;仇巨川[清]纂·陈宪猷注《羊城古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P572
[2]参见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管理局主编《白云山追古》羊城晚报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P181—P182
[3]此对联是董必武20世纪60年代为白云山山庄旅舍的题字,现仍悬挂于山庄旅舍的亭柱。
※※ 作者有关城市题材内容的扩展阅读:《这里是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 2013年2月第1版 / ISBN978—7—306—05456—2)
2017010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