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人文社科美文
李克富 | “母爱到底是什么?”

李克富 | “母爱到底是什么?”

作者: 李克富 | 来源:发表于2018-06-12 04:52 被阅读8496次
    母爱不是时空下的“陪”而是心理层面的“伴”,不是泛滥而必须适当约束,不爱自己的母亲所给予儿女的必定不是母爱。心理咨询师的重要任务或技能就是让已经成为求助者的母亲领悟到,多年来自己对孩子的辛苦付出只是假“母爱”之名!

    希望大家能看懂这张图。

    看了《“母爱”不是“爱孩子”》之后,一位学员问:既然“母爱”不是“爱孩子”,那么“母爱”到底“是什么”?

    该文见前天朋友圈

    对咨询师而言,在我看来这是个非常典型的有问题(problem)的问题(question),就想启发她。

    我说:在回答您的问题之前,我想先了解您是否知道“爱”到底是什么,否则的话,即使我告诉您“母爱”到底是什么您也不会明白。——连“爱”都不知道,怎么可能知道更为具体的“母爱”呢?

    看着她一脸茫然,我知道启发未见效。

    问:在您看来,“爱”是什么?“母爱”到底是什么?“爱情”呢?

    她翻了翻教材,嘟囔道:“爱”和“母爱”书上没讲,但社会心理学说“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

    我喜欢这种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就去查书的学生,我讨厌不懂装懂、信口开河。能够如此迅速地找到答案,说明她对心理学的基础理论是喜欢且下过功夫的。基于此,我指定先她去读派克和弗洛姆著作中有关“爱”和“母爱”的专门章节,然后再找我。

    昨天下午她信心满满,非常轻松地开口便告诉我:“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的意愿”(派克);“母爱是对孩子生存和需要的无条件的肯定”(弗洛姆)。还特别跟我说,当她看到“母爱的本质就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而这便意味着要想让孩子离开她”(弗洛姆)时,才知道我在课堂上讲的“天下所有的爱都是希望在一起,而唯独母爱是为了分离”竟然源自经典名著。

    精心准备过就是不一样。就“爱”和“母爱”到底是什么,她已非常熟悉。

    此时,我知道该对其引导了。

    问:我们掌握了诸如“母爱到底是什么”这样的知识,目的是为了什么?

    答:用啊!

    问:一个不知道“母爱到底是什么”的母亲,会不会给孩子母爱?

    答:当然会。

    我告诉她,其实在门诊上我们见到的,都是那些根本就不会为孩子提供母爱的母亲,但她们却口口声声说自己给孩子的是母爱,而我们掌握“母爱到底是什么”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能够识别开“母爱不是什么”,比如母爱不是时空下的“陪”(而是心理层面的“伴”),母爱不能泛滥(而必须适当约束),不爱自己的母亲所给予儿女的必定不是母爱,等等。

    这张图值得深思!

    在处理亲子关系过程中,一个心理咨询师的重要任务或技能,就是让已经成为求助者的母亲领悟到,多年来自己对孩子的辛苦付出,只是假“母爱”之名!

    这个过程绝非轻而易举,需要不断地面质(confrontation)、澄清(clarification)、解释(interpretation)和长时间地修通(working through)。

    最后跟学员分享了我的经验:当面对一个深受亲子关系困扰的母亲时,足够长时间的临床实践能够让我迅速识别出来她的哪些行为不是母爱的表达,而只有凭借着我还算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让她领悟到母爱是什么,并进而在生活中知道自己不该对孩子做什么,又该做什么!

    很多时候,我会向那些人格健全的家长们直接推荐去阅读《少有人走的路》和《爱的艺术》。事实证明,这给他们省下一大笔钱,对我当然也省了很多麻烦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咩咩宝:我很爱我的妈妈,但是老是跟她吵架。
      • 海_af41:举报 !!!
      • 唐铭含:一、对以下三句话的理解:
        1.母爱不是时空下的“陪”而是心理层面的“伴”;
        爱应该具有积极关注的要素,是需要双方之间有情感的流动的,母爱也是如此。所以仅仅是时空概念中的陪,心念并不在孩子身上,没有情感的交流,便谈不上爱的存在。心理层面有爱流动,不论是形影不离的爱护照顾,还是分隔两地的关心牵挂,都是真实的母爱的体现,是能够感受到伴随孩子成长的喜悦的。
         
        2.母爱不能泛滥而必须适当约束;
        母爱是高级情感,任由放纵是低级的本能表现,对孩子的成长会有过多的控制,影响孩子自我成长所需要的经历和轨迹。只有父母之爱是以分离为目的,所以必要的约束是促进孩子自己体验成长、更加独立的前提。同时,不能借由母爱之名,干扰孩子社会化的进程,必要的管教,也是促使孩子认识社会规则的条件。
         
        3.不爱自己的母亲所给予儿女的必定不是母爱。
        不爱自己的人,根本都不知道真正的爱是什么吧。只有体验过对自己的接纳、包容、肯定,能够从容的面对自我的成长中的喜悦和遗憾,才能在孩子的成长中倾注恰到好处的注视和关怀。不爱自己,爱就带有目的,是控制还是讨好或是完成任务,这些都不是无条件的给予的母爱了。
         
        二、思索:什么是爱、母爱、爱情?您在生活中哪些只是假“爱”“母爱”“爱情”之名?
        爱是双向的肯定、关注、给予和包容,而非占用与控制。母爱是母亲与孩子之间的,以促进孩子的成长,肯定孩子的存在,帮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人格的人离开自己为目的的爱。爱情是伴侣间对彼此的肯定和给予,对优缺点都能够喜欢与包容。生活中假爱之名,对孩子的控制,对伴侣的控制太多了,一句“我是为你好”,给孩子改志愿、逼着相亲结婚,对伴侣的控制欲,都隐藏着占有的不安全感吧。
      • 7670b0a63855:如果对李老师的观点都认同的话,是不是也不好吧😊,可是就这么被催眠了怎么办?😀
      • 窦泽燕:女人,在考取做母亲的资格证以前,就被孩子喊作妈妈。怎样的爱是足够好的母亲能够给孩子的?母爱到底是什么?母爱的本质就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而这便意味着要想让孩子离开她。母爱是为了分离。
      • 清晓视野:作业:
        澄清·母爱
        首先,关于母爱。只有乳汁是不够的,必须要有蜂蜜。只从物质上关注孩子,远远不够,这只是满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要;而能够关注到孩子的内心需求,给予及时、适当的回馈,才能够满足更深一层的安全、尊重等的需要,从而形成自尊、自信,有助于孩子的自我的形成。这也就是老师所说的,只有时空的“陪”,不是真正的母爱;要有全心全意的“伴”,才能给予孩子心理营养,从而形成相对健全的人格。所以,要做60分的母亲,100分和0分,都需改进。
        其次,看到澄清,以为很简单。翻翻书,没找到,惭愧。和澄清有关的,有具体化技术。即协助求助者清楚、准确地表述他们的观点以及他们所用的概念、所体验到的情感以及所经历的事情。借助于这一技术,可以澄清求助所表达的那些模糊不清的观念及问题,把握真实情况。同时,也使求助者弄清自己的所思所感,从而促进咨询的顺利进行。如有求助者说:“我很抑郁”,我们可以问“你怎么知道你抑郁了?”或“你的抑郁有哪些表现”等等。再如“我觉得自己无能,没本事。”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你能具体说说你哪一项能力不行,缺少什么样的本事吗?”
        另一项和澄清有关的,还有参与性概述。参与性概述指咨询师把求助者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包括情感综合整理后,以提纲的方式再对求助者表达出来,相当于内容反应和情感反应的整合。
        此外,倾听、面质等,都有助于澄清。
        这些技术都可以起到促进探讨、澄清的作用。一方面使求助者对自身的问题、原因、程度有深入、准确的认识,也使咨询师对求助者的理解、把握深入、准确,并易于接受。
      • c2bfe4be48f2:爱、母爱、爱情!

        方圆fg
        2018-06-12 21:16 · 字数 1236 · 阅读 22 · 日记本
        一、母爱不是时空下的“陪”而是心理层面的“伴”。

        孩子刚出生时,当孩子哭时,立刻抱起孩子,根据孩子的不同需要给予满足;随着孩子的长大,只要下班回家,就给孩子讲故事,和孩子玩游戏;当孩子上学后,和孩子讨论书本上的知识,或者小说里的人物情节;孩子成人了,我说:“你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我们永远是你坚强的后盾”。这些都是心灵上的伴。仅有时空上的陪,没有心灵上的伴,孩子是感受不到母爱的。

        二、母爱不能泛滥而必须适当约束。

        孩子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可鼓励他早上起来自己穿衣服,若妈妈索性替他穿上,这种泛滥的母爱阻挡了孩子成长。当孩子摔倒时,妈妈鼓励他自己爬起来,提醒以后注意,若孩子一摔倒,家长自己先大惊小怪的赶紧把孩子抱起,甚至还抱怨地不长眼,这就是降低孩子的安全感,并且让孩子学会手指对外指责。孩子感冒流鼻涕,可以多喝水过几天就好,若一生病就急于吃药打针,病是很快好了,但孩子的自身免疫力没有激发出来,这就是一种过度的保护。因此,妈妈要学会情绪稳定,孩子自己能做到的事,家长不要包办代替,孩子自己没有能力做到的,家长要坚决给以支持。

        三、不爱自己的母亲,所给予儿女的必定不是母爱。

        有的人不孝顺父母,不爱、讨厌甚至仇恨自己的母亲,那她对自己的孩子能真正的付出母爱吗?不会的。当一个不爱自己母亲的人,她没有从她母亲那里学到爱,她体会不到爱,她不知道爱是一种什么感觉,因此她自己内心没有爱,自己没有的东西,她怎么能给出来呢?因此她也不会爱儿女。她只能满足儿女的生理需要,满足自己和孩子安全的需要,但她不会满足孩子爱的需要。

        四、什么是爱、母爱、爱情?您在生活中哪些只是假“爱”“母爱”“爱情”之名?

        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的意愿。比如愿意无条件的帮助支持他人就是一种爱。比如看到老人走路困难扶着她,看到他人有困难,自动自发的去支持帮助他,这就是爱。可是,有的人帮助别人,是为了换取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一旦得不到就生气,这就是假“爱”。

        母爱是对孩子生存和需要的无条件的肯定,母爱是为了分离,让孩子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成为独立自主的人。然而很多妈妈却是通过孩子满足自己的需要,比如孩子学习不好,家长觉得很丢人,这是家长爱自己的面子。孩子想出去闯世界,家长为了安全放心不让孩子出去创,这是家长对自己安全感不足的满足。

        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爱情的基本倾向是奉献,可以通过“是否发自内心,帮助所爱的人,做其期待的所有事情。”这个指标来判断。若是只因为对方有钱而结合,要求对方满足自己的所有需要,这就是假“爱情”。

        五、尝试着对如下四个基本操作进行“联想”:面质、澄清、解释、修通。

        比如有人生了“二宝”,觉得要多关注二宝,对大宝关注的就少了。其实,看着孩子的眼睛和他沟通,给予欣赏认可,高质量的陪伴每天只需十几分钟就满足孩子需要了,不需要全天候陪同。当明白了如何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抽出一点时间做到“伴”就可以了。
      • 千江的月:以母爱之名,母亲与孩子相爱相杀,还是以母爱之名,给孩子尊重与成长。爱是一种艺术,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练习。
      • 付海霞_3107:母亲成熟的爱,是让孩子自我都能的成长,以母爱为名控制孩子,这是自己焦虑的一种体现,特别强烈的关注孩子,以爱为名剥夺孩子成长的权利,那只是母亲在实现她被需要的价值,能带给孩子的只是压力。因此,我记起了我的一个长辈,我这个长辈非常爱孩子。就爱到什么程度呢?事无巨细孩子的事情她都来做,家里好吃的肉菜之类的全部留给孩子,自己在一边儿喝粥吃咸菜,非常勤快 ,但常常一边干活儿一边唠叨,孩子长大参加工作后,非常不靠谱,安排他的工作,从来没按时完成过,还经常旷工,以至于被单位开除过几次。没学习过的时候,我觉得他命真苦,等休息一会儿,心理学的知识。我才发现她的孩子真苦。被扶着母亲沉重的期望,从来没有自由自在的按自己的活法来活过。错在哪里呢?
      • aa2d9d7b12f3:母爱不是时空下的陪,而是心理层面的“伴”
        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是父母与孩子同在一个物理空间,孩子就可以汲取到生命的营养,陪伴的过程中,能够倾听到孩子的内在的需求,感受到孩子的情绪,理解、接纳并主持到孩子的感受。尤其是孩子在学校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时候,家长经常爱于面子站在老师那边,忽略甚至否定孩子的痛苦,或者陪伴的过程中与孩子没有情感链接和互动,只是人在身边,并没有关注孩子,对孩子的呼唤也没有做出反应,精神分析有句名言:无回应之处,就是绝境,可见父母身在而心不在,对孩子的成长是伤害。
      • 怒放的叶子:我们是先成为一个人,再成为母亲的,身份的变化并不必然伴随能力的提高。每一位母亲都带着自己的心理烙印在扮演母亲的角色,也会在亲子关系中折射并试图满足因爱的匮乏而导致的心理和情感需求。

        因为母爱是以付出、给予和自我牺牲的形式展现的,因此很容易被误解和赞美。派克博士给真爱下的定义为: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从这个定义出发,可以看出,母爱不能仅仅凭借本能,还需要母亲有自我完善的意愿,需要母亲为促进子女的心智成熟采取有意识的行动,需要母亲和孩子共同成长。因此,仅仅是时空下的“陪”,并不足以实现爱的目标,孩子更需要的是母亲心理层面的“伴”。

        同时,母亲的意识和潜意识的目标未必一致,意识上母亲是为了孩子好而无微不至地照料,潜意识上却是在弥补自己童年的缺失,对孩子施以“爱”的控制。也就是说,母亲在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却看不到孩子的成长需要。因此,如果缺少足够的自我觉知,没有清晰的心理界限,母爱不但无法推动孩子成长,反而变成成长的阻碍。从这个角度讲,母爱不能任其泛滥,而需适当约束。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讲到,爱不只是一种快感,而是一种艺术,它需要知识和努力。对爱的认识,既来自于自身对爱的体验,也来自于对爱的认知的不断提升。自爱程度高的母亲,对爱有更丰富的体验,更全面的认知,知道如何平衡自我和孩子的需要,也知道给予到什么程度对方是舒服的。自爱程度低的母亲,会带着匮乏和恐惧,往往无法拿捏爱的分寸和界限。

        既然仅凭本能的母爱不足以支撑孩子不断变化的成长需要,既然爱要建立在自我心智成熟的基础之上,选择和孩子一起成长才是稳赚不赔的养育之道。
        于丽萍_ylp:@怒放的叶子 亲,你真棒,借用一下哦!
      • 飞_b86f:母爱不能泛滥,要适当的有所约束,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想怎么爱就怎么爱,要考虑孩子的需求,考虑到孩子的成长。尽量不出现“有一种冷,是我妈妈觉得你冷”的情况
      • 欢喜张:在这段时间的封闭学习学员中,有一位两个孩子的妈妈张姐,老大上高二,老二才一岁半。张姐是所有学员里专注力最好,稳定性最强,成绩最好的学员,所以领导特批晚上张姐可以回家照顾孩子。临近考试还有二十几天,张姐为了能全心备考,还是决定搬进培训中心,与我们一同封闭。周围的学员很诧异,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领导都已经放宽政策了,而且成绩那么好,何必来受这份罪,关键是你怎么放的下家里的两个孩子。作为妈妈的张姐一时也很难回答,有些略显尴尬。我特别欣赏张姐的做法,这时候想出来给她解个围,于是说“张姐做的是普通人眼里的六十分妈妈,看上去对孩子有些不负责任,可是却给孩子一个很好的教育和榜样。一个月的陪伴在孩子的一生中可能留不下什么记忆,可是自己的妈妈在全力以赴做一件事,并且拿到很好的成绩,这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是给孩子树立最好的榜样,远比天天在家陪着孩子,让孩子好好学习,自己却用各种借口放弃进步的妈妈更有智慧。”大家似乎都挺赞同这个观点,只是他们不知道,这些话不仅仅是说的张姐,也是说给作为妈妈的我自己。出来快一个多月了,每天只能和儿子视频,儿子来看我,为了多和我待一会,睡醒了也要闭着眼睛装睡,一边还偷偷的哭。他知道妈妈必须被关在这里,他哭他闹妈妈也要听领导的被关在这里,因为这是规定。看着儿子隐忍的泪水,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那妈妈能做的只有不辜负儿子为我的牺牲,每次学到不想学的时候,想想儿子就又有了动力。通过这次我的封闭,就像告诉8岁的儿子,在这个世上,不是所有人都会因为你的哭泣而迁就你,有些规定就是必须要遵守,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该做的事,该承担的责任。以前不管是儿子还是我和他爸爸取得的“奖状”似乎都很容易,儿子看不到努力的过程,两个月对孩子而言是漫长的,他也看到了妈妈每天忙碌的样子,不管这次能不能拿到奖项,希望儿子能看到妈妈在努力的过程,让他知道努力是什么样子的。爱的方式有很多种,并不是衣食住行的贴心关爱才是唯一爱的表达,愿我们能做孩子人生路上的引路人,或许我们是成功的例子,之少我们可以做一种可能性的度量,让孩子走好属于他的人生路。
      • b9519cc7b591:如果没有后天的 有意识的学习和锻炼,一般母亲爱孩子的方式就是凭着朴素的无产阶级思想(就是没有思想),重复着自己的母亲爱自己的方式是一样的。这也是强迫性重复的来源。好母亲与足够好的母亲的区别貌似简单,但还是需要强大自我的母亲才能做得到的。
      • 陶然_0e27:母爱,是基于孩子的需求,而不是母亲本身的需求。
        孩子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自己的需求。作为母亲,如果真的爱孩子,有没有对这个客观规律进行过了解和学习?有没有反思一下自己所谓的付出,对孩子和自身有哪些影响和作用?
        我可以不知道“母爱是什么”,但一定要去分辨母爱不是什么;平日里所谓的“爱的表达”,到底为了什么?
      • 王冬青_a475:我刚生下孩子后其实处于一种应激状态,不是一个很正常的状态。更像只母兽😛
      • 晨扬_7af5:“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的一种意愿”——六年前初次遇见派克医生的这句话,懵懂又似被撞击,于是划了重点线,反复背诵。直到读完全套,向朋友推荐,也有购书赠送。
        多数的母亲是愿意去爱孩子的,只是爱得焦虑和无序。最近遇到几例有关青春期的咨询,于是普及了一下青少年的心身发展,“了解”是面对现实的起点,也会有效缓解母亲们的焦虑情绪。
        但最重要的,父母家庭,是孩子的生态环境,一个未曾被爱贯注过的母亲,自身是匮乏的、干涸的,那样的爱,必然是“付出”型的,会被捆绑了若干隐形的条件在里面,比如要求子女的反哺。
        而一个自爱的母亲,是会将爱自然的流向子女的,子女的反馈,是被爱的产物,而不是偿还或者父母的索取
      • 王瑞卿_心理咨询师:施与真正的母爱,首先要求妈妈能够清晰觉察,自己所给予孩子的,是满足了自己的需要,还是满足了孩子独立、自主、成长的需要。正如派克所说,“我们真心去爱某个人,是因为我们需要去爱别人;我们生儿育女,是因为我们自己想要孩子;我们爱自己的孩子,在于我们渴望成为充满爱心的父母。”我们生孩子、爱孩子,是为了成就孩子、成就自己,还是为了填补我们在生活其他方面所填补不了的巨大情感需要呢?正如一个对孩子无微不至、替代包办,却时刻要求孩子尊重自己、决不能与自己意见相左、决不能顶嘴的妈妈,是否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因为在生活中极度缺乏其他成年人的尊重、认可,求而不得,只能在家庭中这个最弱小、最依赖自己、最有可能被控制的小生命身上得到满足呢?我相信,无视孩子的需求,“该拒绝时却一味给予,不是仁慈,而是伤害。”而对孩子生活上的溺爱,则是对孩子“人格上的蔑视”。
      • 老连Alian:1、时空下的陪,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是两个生命体同时存在于一个时空,母亲对孩子表达的是“我在你身边”,我们可以看到彼此,你不寂寞。心理层面的伴,应该是母亲与孩子之间融为一体的情感链接,母亲聚神灌注在孩子身上,体察孩子的情绪,共情投入,完全接纳,感受着孩子的感受,与孩子融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孩子不孤独。2、母爱是为了促进孩子的成长,让孩子心智成熟,而心智的成熟首先要让孩子学会自律,要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经历痛苦,母爱如果泛滥,就会剥夺孩子体验痛苦的过程,孩子就无法在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教益,对孩子的成长不利。3、一个母亲如果不自爱,就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一个情感丰沛,情绪稳定愉悦,慈爱的,积极阳光的母亲一定是一个充分感受到被爱的母亲,足够的被爱,才能让母亲的自我足够强大,做到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一个不自爱的母亲,为了满足自己的自恋,获得“我是被爱”的感觉,会不断从孩子身上索取爱,而不是给予爱。这种爱,只会让孩子与母亲黏连的更紧,无法促进孩子与母亲的分离,必定不是真正的母爱。
      • Z沙漠胡杨:当我们深情表白:‘’我爱你,没有你生活就没有意义”。您确定这是真爱而不是不是一种过度依赖?所谓的无条件付出和过度的给予,难道不是一厢情愿的自我牺牲?反而会阻碍对方的成长和完善。

        我们说爱孩子,爱到忘了自己,有多少人能明白这种放纵没有节制的爱,其实是一种严重阻碍,满分的父母和零分的父母一样的糟糕。

        我们说很爱自己,您确定您所谓的自爱不是一种自恋?您的自恋不是自卑的另一个面表现?

        爱是一门可学习的艺术。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

        而弄明白“爱不是什么‘’,是我们学会真正爱的前提。作为父母,知道‘’不该做什么‘’,比知道‘‘该做什么‘’更重要。反思我们的我们日常生活里,有多少“爱”的行为,只是“假”爱之名!
      • 曲晓岩:按照正态分布的规律,大概只有10%的母亲是天生“会”爱孩子的,有80%的母亲是“本能”地爱着孩子的,而这80%母亲中的求助者就是我们咨询的对象。在这些求助者里面,我见到最多的就是控制型的母亲,控制不得(其理想结果)而焦虑。她们怀疑自己的方法,怀疑自己的孩子,唯独不怀疑自己的“爱”。
        假设(爱的本质)都出问题了,方法(教育方法)再正确,对象(孩子)再合适,也得不出自己想要的结论(孩子成为自己想象中的模样)。
        心理咨询师只是比这些母亲先行一步,从理论上掌握“爱”的概念,然后运用面质、澄清、解释说明和修通的方式,让这些求助者明白哪些行为是“爱”,哪些行为是“碍”,这个过程绝非听一两节课,学一两本书,解答几个问题就能完成的,需要长期的实践才行。
        如果心理咨询师同时身为母亲,这也是心理咨询师必须完成的自我修养,“爱”自己“爱”孩子。
        这期间,颠覆是常态,反复是常态,怀疑是常态,但唯有坚持坚持实践,才能拨开云雾见青天,任何期待能够找到“一语惊醒梦中人”,从此“海阔天空无挂碍”的想法注定要落空。
      • Z沙漠胡杨:@秦冕妈妈 当我们深情表白:‘’我爱你,如果没有你生活就没有意义”。您确定这不是一种过度依赖?所谓的无条件付出和过度给予,难道不是一厢情愿的自我牺牲?反而会阻碍对方的成长和完善。

        我们说爱孩子,爱到忘了自己,有多少人能明白,这种放纵没有节制的爱,其实对孩子是一种严重阻碍,满分的父母和零分的父母一样的糟糕。

        我们说很爱自己,您确定您所谓的自爱不是一种自恋?您的自恋不是您自卑的另一面表现?

        爱是一门可学习的艺术。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完善而产生的一种意愿。

        而弄明白“爱不是什么‘’,是我们学会真正爱的前提。作为父母的,知道‘’不该做什么‘’,比知道‘‘该做什么‘’更重要。反思我们的我们日常生活里,有多少“爱”的行为,只是“假”爱之名!
      • d5c390caf068:有多少人以爱的名义在控制,不论“母爱”还是“爱情”。爱有一个特点是——利他,让对方快乐和幸福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并表现出高度的宽容、理解、关怀和无私。为了减少控制,先要充实自己
      • 上X青:1母爱不是空间上的“陪”,而是心理层面的伴,是有情感交流的。陪孩子写作业一边看电视剧,这是空间上的陪。2母爱不能泛滥而必须适当约束。做一个60分的妈妈,孩子能做的坚决让孩子做。口中所说的为你好!到底是谁所需?让孩子成为自己而不是你心中的样子3不爱自己的母亲所给予儿女的必定不是母爱。被爱先于爱而出现的,一个孩子只有在充分感受到他人尤其是母亲的爱~被爱~之后才能学会爱。
      • 王明鹏:关于陪伴。母爱或者子女爱,首先做到有行动的“陪”,意味着占用自己时间精力,专门安排时间利用空间表达自己的爱,这是外在的,可见的,自己努力可以做到的,已经不容易。但是更需要的是,有心理层面的“伴”,意味着要关注对方的需要,成为伙伴,感受是一伙的亲切,是内在的,不可见的,自己努力还要对方认可的,实属困难。因为难更有价值和意义。
      • L一钧:天下所有的爱都是希望在一起,而唯独母爱是为了分离。——
        但,分离又是母爱的最难的一种表达方式。因为人的控制欲与生俱来,放手意味着放弃掌控,是一种成全。它也是一个伴随着纠结,痛苦的过程。需要妈妈的自我成长。
        世上没有完美的母亲,但每个母亲都有能力成为足够好的妈妈。
        我们只有走在不断成长,学习,努力成为好妈妈的路上……
      • 孙丽芹_520:看老师文章让我想到跟孩子的互动。

        很多时候孩子给个刺激,自己立马就反应。不管是鼓励支持还是说教引导,很多时候,总感觉孩子是需要妈妈去做些什么的。偶尔有一次,孩子回来说感觉自己这次考得不好。要是以前,我又会引导了。那次,我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微笑的看着她。我只是觉得孩子什么道理不懂呢?她能向我表达,一定是她自己心里有数。当我不再问孩子接下来准备怎么做时,孩子反而跟我聊了很多。

        那时的我突然感觉,有时候只要妈妈能止住不说,止住自己的焦虑,止住自己想要去帮忙的心,孩子自己完全可以自己整合的。她也许需要的只是妈妈一个温暖的微笑,一句温柔的问候,一个充满爱的眼神,一个大大的拥抱。

        听到孩子不断地跟自己分享,再看看孩子,那时真是有种想哭的感觉,很感动。

        这种变化,不仅是自己的变化,也看到了孩子的成长。

        爱孩子的前提是先了解什么是爱,了解什么母爱。爱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时候需要鼓励支持,有时候需要规则界限,有时候什么都不用说。
      • 191a39b8d0d9:1、 时空上的陪,是两个人表面上在一起,各忙其事、各得其乐;心理意义上的伴是“关注着孩子的关注、好奇着孩子的好奇、快乐着孩子的快乐、悲伤着孩子的悲伤”,行动上不前不后、就在孩子的左右。

        2、我从不心疼孩子上辅导班花钱,是我相信假期培训可以实现弯道超车,是假“母爱”之名,我真爱孩子就可以告诉孩子“遗传决定了你发展的上限,你平时一日也没有懈怠,假期里可以稍作休息。”
      • Tal1215:“不爱自己的母亲所给予儿女的必定不是母爱”,不会爱自己的人又怎么会去爱别人呢,先从爱自己开始做起~
      • e9eb5bc95fe1:为什么不能质疑“爱”的概念是片面的呢?
        爱就是如同幽默是智慧的溢出一样,不过是自爱的投射,“我爱你真的与你无关的”
        就如同说“母爱是一种本能的反应”的一样。
        所以,想“爱”就“爱”,不想“爱”就不要强迫,更不要变形
      • 苗尔平:“爱孩子是母鸡也会的事,但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
        这里的"爱",是为母亲的本能。本能是与生俱来的,例如新生儿的抓握反射,吸吮反射等。
        “母爱”是随着母亲角色的诞生而来,是本能+社会化后的责任。
        根据艾瑞克森的观点,人的一生社会心理发展要经过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发现任务。
        成长过程中,如果母亲的发展任务没有顺利完成,就会形成一个“黑洞”,生活里会伪装成各种形式来要求满足。
        本能之爱也是爱,只不过杂糅进“黑洞”里,如果不觉察哪是正确的爱,哪是因黑洞产生的自身需要,就会导致亲子关系出现各式各样问题。
        关于“陪伴”,不是物理空间的近距离,而是心灵层面共鸣,感情层面流动,关系层面链接。
      • 崔跃:儿子6岁,每晚必读绘本,要求声情并茂,要求双腿交叠,环抱他于胸前,才能安心入坑就读。不知道从中,他获得的些啥?但这个姿势像极了他在我腹中时的样子,我们都觉得很舒爽。常会对人言“忙,看孩子呢!”
        “看”远没有“陪”富有更多的情感色彩,您在“看”孩子的过程中又体会到些什么呢?我们可以尝试先从空间上“我在陪孩子”开始,赋予陪伴更多的内涵。
      • 刘丽囡:“母爱是对孩子生存和需要的无条件的肯定”(弗洛姆)。
        母爱是一场是关心孩子成长、帮孩子打点行装、目送孩子走向远方的得体退出,可我们给以盛赞美誉的母爱常常是本能的抚养和付出。可我们的传统的母爱是跟孩子在情感甚至时间空间上绑定在一起的,是有控制的,所谓养儿防老,我养你长大是为了你陪我终老,伴的意义不多,因为伴是“你需要时就及时出现、你不需要时就暂时离开”的共同成长。
        爱你,所以在很长一段生命旅途中要了解你的需要助你成长,伴你一起成长,彼此成全、相互放心跟感恩的那种母爱的温暖,跟爱情中的理论上是很近似的,为什么母爱没有想爱情那么被讴歌怀念,多半与控制与爱多了不放手脱不了干系
      • 王振法:为李老师的睿智、谆谆引导、简洁有力和爱点赞:+1::+1:
      • 丁晕晕:图片一陪一伴,刚好点题!老师好有心~👍
      • 5b1183a5efc9:我不但是女儿、还是母亲、还是人,母亲也是人,儿女也是人,人生人养,人养人生!我所面对的不光是‘人情’还要有‘人性’。感恩老师让我思考了很多🙏
      • 穆占叶1:母爱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太大,我回答不了,尝试从自己的角度说说我的理解。

        母爱分四个层次:

        一、我爱我是为了我的利益
        这个层次是没有爱的,一切的出发点都是出于母亲自己的生存需要,无暇顾及孩子,可以说是还不具备爱别人的条件,看起来母亲是相当自私,实际上是没有能力照顾孩子。

        二、我爱你是为了我的利益
        在这个层次,母亲已经有精力照顾孩子,通过照顾孩子,母亲的价值感得到体现,母亲希望别人看到她的付出,并给予肯定。经常听到一句话“被需要是幸福的”,就是这个层次母爱的写照。

        三、我爱你是为了你的利益
        这个层次的母亲是没有自我的,全心全意为孩子付出,牺牲自我成全他人,像一根藤一样给孩子增加了无形的压力,试图以内疚来控制孩子。表面无私实则自私。

        四、我爱我是为了你的利益
        这个层次的母爱超脱了前几个层次,母亲将注意力转向自我,力求上进,照顾好自己,活出自己的精彩,目的就是为了孩子不需要照顾自己,因为母亲自己就是一个完整的人。

        我们给不了别人自己没有的东西。要给孩子爱,我们要有足够的爱才行。从爱自己做起[拳头][拳头][拳头]
      • 张凯丽1985:文中老师转述学员的话让我陷入对自己和妈妈关系的反思:
        文中讲到:“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的意愿”(派克);“母爱是对孩子生存和需要的无条件的肯定”(弗洛姆)。还特别跟我说,当她看到“母爱的本质就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而这便意味着要想让孩子离开她”(弗洛姆)时,才知道我在课堂上讲的“天下所有的爱都是希望在一起,而唯独母爱是为了分离”竟然源自经典名著。”

        终于理解了在我成长发育过程中无数次与妈妈的冲突,最根本的原因是在哪里啦。从小到大,妈妈对我关爱有加,无微不至,但是关键时候她不明白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就算我成年了也不允许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选择。
        我受不了那种控制,于是我反抗,离家出走,口出狂言,冲突过后妈妈的一番哭诉会让我觉得我很不孝顺,她都为我付出了那么多,我还让她生气,我真不是个好孩子。后来慢慢的我变成了一个讨好妈妈的孩子。和妈妈表面上的关系看起来很融洽。但是我无时无刻不想着要逃离。直到后来有机会,逃到了新疆读大学。从我大学入学后,我妈妈就开始抑郁了。后来我妈回想起来,她说她那个时候最害怕我大学毕业后会留在新疆,那样她就丢了我这个大闺女了。现在想想,妈妈爱我胜过爱她自己。当时抑郁的她都不知道要按时吃饭和睡觉了,整天都处在恐惧中,害怕失去我或者失去对我的控制。😭现在才略微能体会她的不易。
        “不爱自己的母亲所给予女儿的爱必定都不是母爱。”这句话,让我泪流满面,让我终于不用再误解那些歌颂母爱伟大的作家们了,也终于给在“母爱”羁绊中备受摧残的自己松了绑,最重要的是我开始心疼妈妈了,心疼她到现在她都不知道如何爱自己,总是在无私奉献,却又经常牢骚满腹。我曾经忍受不了妈妈的管制,口出恶言说:”早知道活在这个家里什么都得听你的,那你一开始还不如不生我,或者把我送人!”我妈接着说:“我是伤了多大的天理,才生出你这么个白眼狼。早知道这样,生出你来就一屁股坐死你……”
        是不是画面感十足,不过我已经是笑着在回忆了,我体会了老师说的那句话:”所有的痛苦都是可以转化的”。
        回想我在养育女儿的过程中,自己不知不觉的变成了当年我妈妈的样子,这令我恐惧而绝望。因为我知道我是在控制孩子,可是我就是停不下来。这应该是“代际遗传”的一个表现吧!
        老师今天的文章对我是一剂良药,并不苦口,也不逆耳。我知道了,“妈妈爱孩子”的前提是“妈妈爱她自己”。我要好好学习爱自己,这样才能给予孩子真正没有羁绊的“母爱”。对于那些伟大的被我误解的“母爱”,我要说声对不起,原来,我眼中的“母爱”只是我眼中的母爱而已。谢谢老师!😀
        (其实爱自己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不断练习,不断修正。因为惯性思维,我总是一味地,很自恋的,一厢情愿的去“爱别人”,索求不来回报就会痛苦不堪。所以,我得要学着像爱别人那样无私的爱自己,这没毛病吧?😂)
      • db4f7d00a063:让求助者明白她给予孩子的不是母爱,是自私的索取,任重道远。最重要的是先反思自己给足孩子的哪些不是母爱,这是一个撕心裂肺的过程。
      • 王秀美心理咨询师:以前,我就觉得经历那么多辛苦生下孩子,并且花费时间,精力,金钱养大他,如果这都不算爱孩子,那怎样才是爱孩子呢?
        直到接触心理学,直到听了李教授的课,我才觉得我原来理解的爱孩子真的只是一种作为母亲的本能,那不算是真的爱孩子。
        孩子小的时候,真的花费了时间,金钱,精力以及心血来爱孩子,在乎他的成长。可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会走路了,会说话了,会跑会跳,上学了。慢慢的,爱就不再是无条件的,而是得有回报了,我供你吃供你穿供你上学,难道你不应该好好学习回报我吗?难道你不应该也对我好吗?爱成了交换。没有得到等值的回报,会不甘心,不开心,甚至愤怒,你看谁谁比你学习好,谁谁比你孝顺。家庭不再是抱持温暖的环境,成了鸡飞狗跳的斗场。妈不是妈,孩子不是孩子。
        母亲爱孩子不是为了交换孩子给妈妈挣面子。
        母亲爱孩子不是为了交换孩子孝顺妈妈。
        “母爱是对孩子生存和需要的无条件的肯定”(弗洛姆)。
        “母爱的本质就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而这便意味着要想让孩子离开她”
        母亲爱孩子,是即使我的孩子考试零分,但孩子依然可以依偎在妈妈怀里撒娇。因为即使他学习成绩不好,也不影响他做一个自信,爱笑的人,更不影响将来做一个自立的人。
        母亲爱孩子,花多少时间,精力,金钱都不重要,用多少心才重要!
      • 于丽萍_ylp:对每一个妈妈来说,最心寒的事情,莫过于自己辛辛苦苦为孩子付出一切,反而招来孩子的埋怨和不满。那种失落和迷茫,想必每位妈妈都经历过。只是她们不明白自己所谓的爱到底是什么,做一个好妈妈,知道自己不该做什么更为重要!否则所有的付出对于孩子都是假以“母爱”之名的伤害。
      • 杨芳_沙盘游戏师:对很多母亲而言,看到的往往是自己的付出,感受到的往往是“爱”的被辜负。穿过层层迷雾直达害怕失去的恐惧,担心无法控制的焦虑,以及种种因个人缺失投射到孩子身上的希望时,真正的爱才开始觉悟。大河不干小河流,如果爱孩子,请先深爱自己,丰盈自己~

      本文标题:李克富 | “母爱到底是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zgk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