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苎麻)

小时候,家乡每家每户都种苎麻,苎麻据说是张献忠大屠杀之后,湖广填四川的时候带到四川的。麻总是长得笔直,所以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等麻长到一人高,叶子开始枯萎的时候,麻就算成熟了,这时候人们便去把它们砍倒,在地里晾晒半天,再运回家,然后把麻杆上面的外皮撕下来,等撕完杆上面的皮,大人就会让孩子抱到水里泡起来。等皮泡得腐烂的时候然后用篦子把麻的皮刮掉,只剩丝麻,在水中反复漂洗晒干几次,就可以开始绩麻了。
那时候家家户户的女人都学绩麻,就是将原麻用手指甲划成细小的丝,再两头和在一起,用手一捻,并合二为一结成长线,一层一层放在竹篮子里。
绩麻是个苦力活,几乎一天不挪窝,除了煮饭吃饭之外。经常是一天下来腰酸背痛眼发干。记得当初母亲绩了不到一周,浑身疼的难受,后来父亲无论如何也不让母亲干这活了,尽管当时绩麻能干的妇女确实能挣不少。
麻线晒干之后,就得挽麻线,把麻线绕在一短的竹筒上,完成一个一个的麻团。所以那些年几乎是家家门口都有一个绩麻的竹筐,凳子,围裙和一个水碗。
(挽麻)

麻团晒干之后,要么拿去卖,便要开始织布。
说起织布也会不由自主的想到乐羊子妻割布教夫,不能半途而废的典故。
织布前先用木架将麻线排成二十余米长的长线,并列排成上百支线,用米浆或化工原料按比例调上水,刷浆;按织布梭大小将浆过纱的麻线重新绕出一小团麻线。
接着就是织布。生产夏布的场地要平坦、宽敞、干燥,有利于排线、浆纱,染色和晒布。
在合适的场地支上织布机,织布机的两边一边一个人,用梭子扔过来扔过去,麻线就一点点的织成了布匹,通常一匹布也要用上几天的时间,记得《孔雀东南飞》里说“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应该有夸张的成分,无非是为了突出刘兰芝的心灵手巧。

那时候我不太懂,总是站在边上看梭子穿来穿去,很是好奇,想着小小的东西怎么就能把一个个线团织成又平整又均匀的不布匹呢。
夏布是平纹布,自唐宋以来已有1000多年历史,色泽为黄褐色或黄色,布细而平,莹洁润泽,坚韧耐用。

如今大面积织夏布场景是不见了,因为现在织布的工艺非常发达,手工夏布也只有在极少的镇上保留,是传统手工艺的活化石,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最朴素纯手工的夏布,在宋朝是作为贡品呈现给朝廷的,如今夏布昂贵,而且一般的人也很少穿。

夏布还可以用来作画,夏布画,是画家利用夏布天然形成的色彩差异和传统手工技艺生产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肌理效果,而创作出来的中国画,通常给人古朴,厚重的感觉。


夏布还可以做很多传统工艺品,做折扇,团扇,雨伞,灯具,古朴自然,匠心独运。



社会的进步,古物的消失很多时候也是历史的必然,但感情而言,深爱古旧的夏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