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个古希腊的谚语,揭示了我们人类懒于思考的习惯,但深度的思考却又是我们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今天分享一本介绍深度思考的书籍:《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
关于作者
平井孝志,筑波大学研究生院经营学系 国际经营学专业教授、博士(学术型)
麻省理工学院(MIT)斯隆商学院MBA、博士(学术型)。曾任职于贝恩咨询公司、戴尔、星巴克、罗兰贝格战略咨询公司,在罗兰贝格就职期间,在制造业、商贸业多个领域开展咨询服务,对全球性战略、新市场开发、R&D战略、市场营销战略等多种战略的制定及辅助执行都颇有研究。在经营战略、市场营销、逻辑思维等企业培训方面经验丰富。
关于本书
本书基于麻省理工斯隆商学院的 “系统动力学”理论,提出了真正解决问题的深度思考法。作者结合各行各业中存在的现象,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深度思考法的两大关键——现象背后的模型及动力机制,即事物的根本结构和发展变化的动因,系统讲解了实现深度思考的4个步骤,通过改变模型来真正解决问题。大到企业经营小到工作生活,深度思考法将指引你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让所有问题迎刃而解。
![](https://img.haomeiwen.com/i1904115/cb9563430e30f9ca.png)
核心内容
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1、开篇介绍我们生活工作中常常误入的9种错误思维定式
2、开始讲述如何正确又有深度的分析解决问题
3、通过反复实践去打磨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1.先介绍生活中常见的9种错误的思维定式
1、因果倒置
没有理清楚一个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反而拿着现象当做问题的原因。比如“A产品销量不佳---必须想办法卖掉”,这种就是单纯的拿现象当原因,没去思考为什么出现这个现象,可能真实的原因是A产品的市场已经饱和了,必须开发出替代产品才是好的选择。
2、满足于普通解
当我们生活或工作中,遇到不得不解决的问题时,只是想出来一个最普遍的解决方案,比如“长胖了---减少食物摄入、锻炼”,这种普遍的方案对问题的解决,并没有太多帮助,自己可能也知道要少吃,去锻炼,但是只能起到三分钟热度,没法长久坚持。更合适的其实是每天要注意控制摄入的卡路里、每天用体重计监控自己的体重变化等这些具体的措施。
3、依赖框架
可能有些人思考问题时,会借鉴或套用一些科学的思考框架,比如商业上常用的SWOT模型(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这其实是很不错的学习方式。但依赖框架的思维定式带来的危害就是,会让你对使用框架整理得出的信息产生成就感,并且止步于此,并没有进一步分析框架得出的因果或结论,导致思考只进行了一半就没有然后了。
4、范围适应
这种思维定式常见于我们对一些日常事务的判断,会拘泥于大众化的认识造成的,比如“他太爱较真了---因为他是理科生嘛”,这个判断就犯了范围适应的问题,只是一味的随大流的认为理科生都是爱较真,并没有通过思考得出自己的判断。
5、思考止于关键词
一味的使用一些看起来高度概括的关键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会让自己有感觉已经很明白的错觉,进而停止了深度思考。例如经常使用一些“差异化、竞争优势、顾客满意度”等来进行总结,是欠缺具体性的。这种方式让我们掉入了看起来好像自己懂了但实际却又不怎么懂的陷阱。所以不要让关键词去阻碍我们的进一步具体的思考。
6、执着于初步假设
这是能够进行假设思考的人才会有的思维定式。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时,往往会先对其发生的原因进行假设,然后再去收集信息论证结果,但当我们得出的事实与当初的假设违背时,要做的是调整当初的假设,而不是重新收集事实去迎合当初的假设。
7、忘却初衷的思考
比如我们会在收集证理信息时,不知不觉的把收集信息当做目的,反而忘记了为什么要收集信息;又或者太沉迷于分析一件事情,为了分析而分析,将当初分析的目的抛在了脑后。所以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要一直记住我们的目的,才不会跑偏。
8、偏重过程
这种思维定式的常见表现就是把“执行过程”当做问题的思考答案,比如你上司问你“最近那个新产品有没什么开拓市场的突破口?”,如果你回复他是“我这周会收集一下相关的用户问卷,下周做一个汇报”,这就是用执行过程代替了思考。真正有思考的回复可以是这样“异业合作说不定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方向,我会对这个思路做一下用户问卷,看一下可行性”。
9、失去独立思维
这种思维定式最常见于对话中:比如你发表“A产品最近很畅销,全新的设计确实很有用”,这时你上司说“不是这个原因,是因为竞争对手的产品已经失去了市场”,这时你附和“哦哦,那我们的B产品最近应该也会销售的不错”,不知不觉中,自己的思考就被别人带入了他的思考框架中,自己就失去了独立的思维。
2、深度思考的三个步骤
第一、认清发生的问题的本质
作者认为任何一件事的发生都有它的原因,而原因可以分为两部分构成:问题的模型和动力机制,
1、模型
所谓模型就是问题当中,在抽离了各种细枝末节后所包含的各种主要因素,以及这么多因素相互构成的影响关系
2、动力机制
问题的模型中各种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互影响推动问题发展或者产生的结果
第二、如何深度的思考
1、理清问题当中所包含的主要因素(建模)
1.1 包括因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些因素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1.2 如何建模:将整个问题看做一个黑匣子,里面包括了输入源、输出点、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影响者。输入源指投入到模型中的要素,比如资源或者时间;输出点指模型产生的成果,比如一份报告或一道菜;竞争关系指在输入与输出上存在互相竞争的对象;合作关系是指可以一起互补或互相合作的对象;影响者是指会对模型产生重大影响的对象,比如外界的干预等。
2、弄清楚问题的动力机制
2.1 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模型中的因素是如何推动整个问题发生变化的,会推动问题朝向哪个方向发展。
动力机制的6种典型的代表性模型
![](https://img.haomeiwen.com/i1904115/97f2048dd5f3abba.png)
2.2 动力机制的研究方法
研究拐点:一件事情的重点逐渐转移发生变化的时间点
研究相变:事情的主要因素已然发生变化的情况,比如很不爱学习的小孩突然喜欢上学习。影响一件事情发生相变的两个因素:模型中某个存量太多,导致量变引起质变;影响模型中的五个要素发生剧烈的变化。
2.3 验证动力机制的方法
探索因果尽头:整理自己分析出的动力机制的因素,看是否可以逻辑正确的推导出的预期结果
编故事法:是否可以将动力机制中的输入、中间因素和输入编成一个完整顺畅的故事
第三、解决问题
知道了问题所包含的主要因素和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问题发展的,就可以去找到关键因素,也就是支点,然后去改变它,
支点一般就是事物的拐点或者引起相变的因素
3、用实践完善思考过程
通过深度思考寻找到治本不治标的方法,不是取巧速成可以得到的,而是需要反复重复上面三个步骤(建模-理清楚问题的动力机制-解决问题),不断通过实践给自己反馈,修正当初思考问题的模型以及动力机制,对解决方案进行磨炼,才可以无限接近问题的本质以及最完美的解决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