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农村的家庭也很少有人喂猪了,第一是家里的常住人口少了,多半是一些老头老太。第二是因为没有种田,没有更多的余粮来喂养它,买稻回来来喂猪人们总觉得成本不合算。
家里还在喂猪的是少量的庄稼人,种了不多的田地,有些余粮,每年菜地的蔬菜也管理得当,富裕很多,这些都是养猪的前期资本,另外主要还是想能多增加一份收入的原因。
还有一个方面是与吃有关的,年底宰了一头猪,家里会落下一些猪头猪脚猪下水之类的好东西,这些跟市面上买的做出来的味道不一样,会给过年饭桌上的气氛增加一些谈资,因为稀少,所以稀罕。
现在人们喂猪的方法也讲究了,注重圈舍的卫生,及时防疫。可是像遇上今年的疫情,防也是防不住的。养了猪的人家只能叹息自己的命运不好,后悔不止。
也只是暂时的惋惜,到了年底还是会买一头猪仔回来的。
想起了那些年家家放在后门口的猪食缸,有的就干脆放在大门口边的,前提是不能淋雨,得放在有廊檐的下边。看起来好像很不卫生,猪食缸里面的水也是嗖的,猪吃起来却啥事也没有。
又想起了一句题外话,啤酒刚出来的年头,是只在城里销售的。城里住的喝过啤酒的亲戚回家会自豪地说,啤酒就像猪食缸里的泔水的味道,没什么喝头。
这句普通的言辞,可以听出猪食缸在农村的普遍,所以家门前有个猪食缸也就见怪不奇了。
反之,这句话的言外之意,谁也听得出来,农村是没有啤酒卖的,还是喝点掺酒精的老烧得了。
后来,啤酒逐渐普及,以前没喝过啤酒的犁田人,在你家犁田的时候,会说,先来瓶猪泔水,再来点白酒,也许这是对啤酒的地位逐渐低下的的不再敬畏,而触起人们心底的反弹。
环境造就不同时期的物质文化,人性也是如此吧。
一般家庭的猪食缸都不是很大,缸的口径较小,叫“拎子缸”(谐音),可能是怕大号的缸盛的东西太多会腐坏吧。
缸里盛的都是菜地里家里人吃不完的多余蔬菜,切成小段,让它自己慢慢腐熟。这个做法有没有科学道理就不知道了,反正那些年家家都是这样干的。喂猪的时候从缸里面舀出来一些,搭配到在锅台上煮好的糠粥里,加上一些清水,送到猪圈里的猪食槽里。
现在想想那时是不是把猪食缸当做青饲料的储藏地了,有这种可能。
菜地里的青菜收割完了,猪食缸里也空了,人们会想方设法的去水里捞些猪草回来。我们家屋基墩倒不用犯愁猪食缸里的材料,因为我们门前有个大塥垴,满塘的菱角菜就是最佳的青饲料。
菱角菜在秋后用大木盆从水里拉上来,挑选整齐的好看的可以挑到街上去卖,那个时候是青菜青黄不接的季节,菱角菜无疑充当了救急菜篮子的角色,很多人喜欢吃。
那些剩下来的品相不好的菱角菜,放在小木盆里的菜板上剁碎,倒入门前的猪食缸里。时间一长,缸里慢慢就溢出了水来,可以随时的添加菱角菜。
拿半边葫芦做成的瓢舀起一些带水的渣子,倒入喂猪的“亭亮子”里,拎到后门的猪圈里。
早已消失很久的猪食缸,想起来还似乎有一种亲切感,虽然它的味道不是那么好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