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的一生,就是从一个仪式到另一个仪式的推移,以仪式代替仪式的过程,生活需要仪式、学习需要仪式、工作需要仪式、行为需要仪式。。。可谓仪式充斥在人生的每一个细节,人生何处不仪式。
读小学的时候,少先队员不像现在那么“泛滥”,红领巾人手一条,那可是极少数人的”专利”。作为中等生的我,特别希望自己能加入少先队伍,成为红领巾的一员,想体验带上红领巾的感觉。
后来“改革开放”,学校提倡“人人平等”,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戴上红领巾。
记得我戴着红领巾上学的第一天,感觉整个人都特别的帅、走路特别的带劲、走过的路人都对我行注目礼,我仿佛成为了世界的中心。连日常的上课,无聊的讲课,都变得有趣生动,知识仿佛要冲进我的脑袋一般。
很难想象,一条价值一元钱的红色方巾,竟然有如此神奇的力量,让戴上去的人变成了“超人”。
这,就是仪式感的力量,而红领巾,就是仪式感的象征。
如果你问我:“做人,需要仪式感吗?”
肯定的回答:“需要啊,怎么不需要。”
面对爱情的时候,一个婚礼,可能就是一辈子,这是女孩子一生的憧憬和希望,这是幸福的仪式感
面对亲情的时候,回到家里,一句轻声的问候,“你回来了”,这是温馨的仪式感
写作的时候,一个闹钟、一杯温水、一支笔、一张纸、一个整齐的桌面,这是状态的仪式感
跑步的时候,一双跑鞋、一个秒表、一双耳机、一套跑步的运动服,这是健康的仪式感
。。。。。
人,为什么需要仪式感?
《橘生淮南》中说道:“人总是需要一些仪式的,仪式给人庄重感和宿命感,给人信心。”
老罗在9月份一期的《逻辑思维》说过:”仪式感相当于一个按钮,当你去做这个动作时就等于告诉大脑,我要开始进入一个状态了。”
《小王子》中狐狸说,“(仪式)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有一句老话,叫做“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但在仪式感当中,恰恰相反,是“当局者清,旁观者迷”,这里是迷,是迷惑的迷,而非沉迷的迷。
因为作为当局者,才清楚,仪式感,对于自己的意义,旁观者是很难理解的。
和尚在清晨、睡前敲钟诵经,这是和尚的功课,人生的修行,让自己完成一天的功课,获得心安。
大仲马写作,诗要写在黄纸上,小说要写在蓝纸上,散文要写在玫瑰色的纸上,否则就无从下笔。
《寻梦环游记》电影当中的亡灵节,在世的人,都会为另外一个世界的人,载歌载舞,普天同庆,让逝去的人,走过花瓣的大桥,到达世界的彼岸,阳间亲人的一个花环、一根蜡烛、一个念想,好让亡灵世界的亲人不再消逝。
清晨5:30分、一阵鸡啼、睡眼朦胧、简单洗刷、一口热茶、一个按键、几个符号,便是我一天开始写作的仪式。
人,为什么需要仪式感?
因为仪式感给了人希望、给了人力量、给了人信仰、给了人思念、给了人决定、给了人启发、给了人念想。。。
焚香是最奇怪的,不论何时,只要看到一住香,心灵就有了安定的力量;相信那香不只是一缕烟,而是在遥远的地方,有一个神借着那一缕烟,聆听了我们的声音。--《林清玄散文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