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旧书有感

作者: 简书老张 | 来源:发表于2018-12-05 14:21 被阅读13次

《我与文学》一书由郑振铎、傅东华编写,1934年6月25日由上海书店出版。内收有几十位当时著名作家的征文稿件,现在读起来,仍然赞叹不已。

赞叹一、作家们“少年痴读”的可爱。比如我们现在仍然熟知的作家艾芜,他很小的时候就熟读过《三国演义》。还比如黎烈文,10岁左右就读了《水浒》。还有许多作家从小就广泛涉猎中外文学名著,《西游记》、《聊斋志异》、《资治通鉴》、《阅微草堂笔记》、《福尔摩斯探案集》、《猎人笔记》等等名著时时出现在他们的文章中。他们都用最真挚的情感,最优美的文字表达出对文学阅读的极大兴趣,深深感染着每一个读者。

赞叹二、主编者“兼收并蓄”的可贵。这本书是为文学一周年而搞的征文,入选的作品的确风格各异,真正作到了百家争鸣。比如此书的最后一篇文章,作者是张申府,有关他的情况,我不太清楚。他的文章一共126个字,但短小精悍,读起来并不空洞,编者把他的文章收入文集,真是独具慧眼。我把文章照录于下,读者自己来品评一下:我与文学的关系,主要的只是几个希望:一、我希望文学能够道出劳动者的疾苦。二、我并希望文学能够与人以希望。三、我还希望文学能提高人的美感。其次,我于文学本非专门,但是我却从小就喜欢舞文弄墨的。我所写的东西为什么成为今日的样子呢?这也不妨告诉读者以其主要来源。便是:《檀弓》、《左传》、《史记》、李贺、章太炎。(全文完)还有一篇黄树辉的文章《我的中年的悲哀》,只看题目不看内容,就似乎有点儿跑题,并且格调不高。实际上也是。比如文中有如下的句子:“头上的白发一天天增加,而青年时期的理想也跟着一个个落了。”又如:“人到中年,心情衰老了。中年的悲哀又在蚕食我的血肉。”结尾一句写道:“我究竟往何处去呢?”郑振铎们能把这样的文章收入文集,也的确有很大的包容心。

赞叹三、入选文章“遣词造句”的可圈可点。比如题目“天才是永久的等待”,“墨水瓶挂在颈子上写作”文字就很美。又比如有的文章引用了唐诗“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也增加了文章的内蕴。

通过以上这些我们似乎看到,不论作家还是编者,他们为人为文的真诚。有了这个前提,才有了新文学,才有了新文学长足的进步。这于今天的文坛怕也是有所借鉴的吧。

相关文章

  • 读一本旧书有感

    《我与文学》一书由郑振铎、傅东华编写,1934年6月25日由上海书店出版。内收有几十位当时著名作家的征文稿件,现在...

  • 读一本旧书

    再一次 我翻开这本书 遂想起 春天 湖面上 小鸭子在觅食 清波荡漾 风穿过桥洞 不发出一点声响 长椅安卧着 留有恋...

  • 旧书有感

    前些日子,回农村老家整理旧物,意外翻出了上小学时用过的课本。 这些布满了灰尘的旧书在读书时代便已破烂不堪,有的甚至...

  • 自勉2018

    旧书桌前翻旧书, 旧书读罢悟真如。 2018年过后, 拨开云雾作雄图。

  • 读旧书

    喜欢读旧书。 所以经常根据自己想要了解的人物和思想而去寻找自己迫切渴望阅读的书籍。也经常逛孔夫子旧书网,比如,最近...

  • 读旧书

    有很多书不知道什么时候买的,一直没有读,放在那里,不喜欢读是一位字数实在太多了,三百万字。(总共两套书) 但是这样...

  • 夏夏陪伴读书营~第二期复盘

    每周共读一本书,本周共读《赢》 读一本书,只有分享才有深思,只有深思才有感悟,只有感悟才有行动,只有行动才有用。 ...

  • 孔雀开屏

    一本旧书的演绎

  • 整理旧书有感

    泛黄书页指间陈,弃掷多年竟染尘。 整理拂尘心痛楚,或因现实失天真。

  • 最近读的小说

    最近这一年没怎么读小说,感觉读的最舒服的一本小说,还是好几年前的一本旧书《清明上河图密码1》。立足历史,抽丝剥茧。...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一本旧书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bai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