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木子慧
惟有体会到生命实相,我们才可能真正不再恐惧害怕死亡。从小到大,我都很胆小,恐高,晕血。我也不知道我究竟恐惧什么。是对未知不确定的恐惧?还是对死亡的恐惧?我感觉自己并不怕死,人总有一死,谁都无法逃脱。既然如此,那就坦然面对呗。去年在其他学佛群,也曾有两三次提到死亡的话题,但每每有人提起,其他人总是回避这个话题,所以也探讨不出什么答案和面对的智慧。但死亡不论我们想不想,这是每个人最终需要面对的现实。这是人类永恒的困惑,它并不会因为我们回避不面对,问题就不存在了,如果找不到答案,心灵是无法真正安宁的。
前两年参加了几次四念处内观禅修和止观禅修后,伴随我很多年的恐高和晕血,观自在菩萨后,照见“恐高和晕血”的虚妄,它也就神奇般地自动好了。恐高和晕血从本质而言,根源在于对死亡的恐惧。今年春天看到醒来死亡体验馆快闭馆的消息,本想约人一起去体验一下,最终还是不愿意去触碰生命的底线。宁愿保留着一丝未知,有恐惧也罢,没恐惧也罢,坦荡荡地随顺生命的自然,没必要提早人为地去造作一些体验。真正的死亡又怎么可能提前模拟体验得了呢?生命是个过程,提前预演死亡剧本未必有益。
国人避讳谈“死”,感觉很沉重,视之为不吉的话题。我们拼命赚钱做事业,仿佛可以永远活下去,从来没想过,死亡必然到来,也必然会带走这一切。我们现在所受的教育,不管唯物论的“人死如灯灭”,还是儒家的“未知生,焉知死”,都没有解答这个问题。死真的是一了百了吗?真的不需要作任何准备吗?很多人年轻时还觉得无所谓,但年龄渐长之后,或者自己和亲人遭遇疾病后,或者身边亲人朋友死亡后,或者遭遇意外和死神擦肩而过后,“怎么死?去哪里?”的惶惑就会时常浮现心头。
怕死也是人之常情,人性都是贪生怕死的,但回避不面对未必是一种好的心态。学佛可以增长智慧,让我们的主观思想和客观规律相统一,身体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谁都无法抗拒,坦然接受这个变化,不贪恋活着,不恐惧不害怕不抗拒死亡。用开放的心态面对,既不回避恐惧死亡,也不过度关注死亡,随顺自然,享受生命的美好。当你不再觉得自己不能接受死亡时,你会收获另外一种东西,叫自由。
探寻死亡真相,解决死亡问题,不仅是我们今天面对的,也是佛陀当年出家的原因,也是佛法修行的重点。那么我们又可以从死窥探到什么?我们其实可以借由死反观生。思考清楚死能让我们更清醒地活着,知道应该如何选择我们的生,更能够珍惜生命的有限,对自己的生命真正负责。
回避对死亡的思考,振振有词地说自己并不怕死,有时未免有点自欺欺人,死亡焦虑其实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也许有人觉得自己还很年轻,死亡离自己还很遥远,跟自己没关系。最近一位年轻明星的猝死,引发很多人对死亡的思考。人们常常会说:“死亡我不怕呀,但是我必须要死得有尊严,死得不受苦,死得爽快,死前不麻烦拖累别人……”这是真的不怕死吗?怎么死岂是我们自己可以自由掌控的么?彻底搞明白这个问题,才能解惑人生终极问题。
共修的时候,常常有人问死亡的问题。老师每次都让大家先把活着的当下搞明白。当我们把活着当下的生命实相搞明白后,就会明白生命本身是超越生死的,生命的实相是不生不死,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惟有体会到生命实相,我们才可能真正不再恐惧害怕死亡。死亡并不是结束,佛陀证悟时发现,生命不只是这一生,而是在无尽的流转中,由生向死,死而复生。学佛,就是帮助我们开启智慧,从宏观的视角认识生死。惟有认识自己,透彻生命真相,我们才能把握前进之舵,成为生命的真正主人。
感恩老师,如果没有老师智慧引领我们“当下见”,靠我们自己是很难找到答案的。死亡的真相不在别处就在“当下见”中,死亡的答案不在别处就在“当下见”中。生死没有离开过“当下见”,生死都在“当下见”中,“当下见”中根本没有生死。“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