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遇见”莫奈,是2007年在巴黎奥赛美术馆,那时还是被“Monet”和“Manet”混淆不清。只知道,印象派-是我喜欢的。
“再见”莫奈,在巴黎的日子,直奔奥赛(相比浮华的卢浮宫,更喜爱精致有个性的奥赛),爱上那片莲园。近观,着色已魔化;远观,潜意识走入那片仙境,想像着当时画家的心境和那片仙池…莫奈,是我喜欢的。
不自觉地入了“莫奈和他的眼睛”这本书,想窥探下这个伟大的画家。
他是天才。童年的他爱涂鸦,在没有传统构图概念,已可以快速勾勒所见一切,有妈妈的理解,姑妈的支持,从而可以逃脱父亲对其从商的希冀,继续画下去。
十八岁那年,遇见了生命中的贵人(至少我是怎么理解的)-欧仁·布丹,这是个奇怪的人,只爱在露天极速作画。所有的遇见,都是对的。这个“遇见”可以算是莫奈画风的起源。
他生在一个对的年代。19世纪前,欧洲艺术家都是需要贵族阶层供养的,(巴赫,当时也不过是显贵家族的仆人,oh my god!)那就是得拍权贵阶级的马屁呀,那是多么的难受呀,得琢磨富人家喜欢啥风格,猜想还得要有很高的情商吧。而19世纪,“风格”(或者说个性)就变得极其重要,“叛逆”的莫奈有那个年代的爱护,结识了一群臭味相投的狐朋狗友(马奈,毕沙罗,雷诺阿等),记住这个重要的名字~来自荷兰的容约翰·巴托尔德·容金德,如果说布丹是他的启门导师,容金德就是他的开门正师,从此以后,莫奈具备了那双独特美妙的眼睛。
如果说,上天爱护这个才子,让他在对的年代,遇见了投和的少数派朋友和老师。更幸运的是,莫奈遇到了他的重要爱人卡米耶(卡米耶早逝,52岁的他又娶了一个),这个小他7岁的女子成为他色彩和灵感的来源,“卡米耶”那幅画让很多人误解是当时已有名气的马奈的画(原来不是我一个人混淆不清:-)。很可惜,卡米耶在32岁时患了癌症早逝。卡米耶给了他色彩的灵魂,在他与卡米耶的长子让.莫奈离世的时候,离去的卡米耶血统也带走了他的色觉,他的视力开始出现了问题,不得不相信“命运”的说法…
幸运的是,在视力出现严重问题之前,联画“睡莲”,其超越了三维空间,这也是我的最爱,无色彩之明显边界,无层次,无天空,只留下那片带来无边界的美幻想像。
而在同时间段,他爱上了伦敦,特地在冬季去伦敦,只因那是雾霾伦敦季节,“没有雾的话,伦敦算不上一座美丽的城市”,“雾中的伦敦会议大厦”应运而生,真心挺美。想着如果他生在当今年代,应该会来中国,画个雾中的天安门吧^_^
一直搞不懂那个年代的画家为何喜欢日本画,那副“日本装的莫奈夫人”是我觉得最有喜剧色彩也是最不像莫奈画风的画,是我最不喜欢的一幅。
“画自己所看到的一切”,这是莫奈一辈子所坚持的,但最后,老天却拿走了他那双无与伦比的眼睛,86岁,终于可以歇息那双眼睛了。
-贝(写于2017年5月6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