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电影电影漫谈简书电影院
《1984》的颠覆改编,一部容易被忽略的反乌托邦佳作

《1984》的颠覆改编,一部容易被忽略的反乌托邦佳作

作者: 8分电影 | 来源:发表于2019-03-26 22:11 被阅读30次

    关于小说《1984》,许多看读完都是十分沉重的。

    作为20世纪“反乌托邦三部曲”中最为闻名的一部,《1984》自然成为了电影改编的目标题材。早在1956年,也就是小说出版的7年后,迈克尔·安德森就拍了最早的一版电影。

    然后到了1984年,也就是小说故事中所发生的年份,如果没记错的话。迈克尔·莱德福特地在那年把自己的翻拍作品搬上大银幕。

    两版电影都相对贴合原著,一版黑白,一版彩色,口碑都还算过得去,不过相比原版小说的地位和主题深度,都无法匹配。

    其实,在1985年有一部反乌托邦电影,可以视为是《1984》的一次非正式改变。这是一部在反乌托邦电影领域里,很容易被忽略的一部作品,其导演特瑞·吉列姆,在10年之后的1995年拿出来科幻穿越经典《十二猴子》

    这部作品是《妙想天开》。与小说《1984》不同,许多观众看完之后是悲喜交加的。

    电影的英文片名是《Brazil》,如果不查阅一些背景资料可能很难搞懂为什么要叫“巴西”。不过听过一首经典音乐“Aquarela do Brasil”就会很快明白为什么,因为影片在第8分钟的时候用了这首曲子做配乐。

    “Aquarela do Brasil”在1939年发行,在1942年被迪士尼动画电影《致候吾友》作为配乐使用后全世界闻名。

    《致候吾友》“巴西之旅”篇章中,巴西是一个梦幻而自由的地方,那么特瑞·吉列姆用《Brazil》这个片名的意思就很明显了,“Aquarela do Brasil”可以表达出电影的几个主题词,荒诞,梦幻,浪漫,悲伤等等。

    1.荒诞

    《十二猴子》《妙想天开》一起奠定了特瑞·吉列姆的未来主义风格,他的未来世界,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老式”的未来科技

    ②人物浮夸前卫的造型打扮

    ③完全不依靠电脑特效

    就是这么一个没有大场面特效,没有华丽高科技的未来,却充满着讽刺和戏谑。

    男主角和母亲一起吃饭时,遭遇恐怖袭击的那场戏。有人被炸伤倒地,场面十分混乱,一旁演出的乐手却还有心情继续拉着提琴,男主角和他母亲则是若无其事地继续吃饭,好像身后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

    有人不幸受伤不去帮忙就算了,居然还能心安理得地吃饭。就是通过这样的一个情节,特瑞·吉列姆把这个未来社会的冷漠和黑暗做了重要说明。

    “表格”是片中重要的隐喻。

    开场警察抓捕疑犯Buttle先生的时候,就要求Buttle夫人填写表格;

    在女主角去申诉错误拘留的时候,要经过一系列繁复的流程,才能得到申请表格;

    男主Sam Lowry找中央服务站修空调的时候,修理工没有27B/6文件不能进屋。

    这些表格代表着社会的规章制度,严格来说是强权,多数人一点都不敢违反,《妙想天开》里的人都这么做了,结果呢,人与人之间没有半点人情,社会变成了《1984》里的白色恐怖。

    另外,电影里的道具也非常带有讽刺意味。

    “Mini版”电脑屏幕,需要一个“放大镜”配合使用。

    “Mini版”公车,需要整个车盖打开才能勉强进出。

    这么设计的意图也很明显,就是要让观众更主观地体会到什么叫“压榨”。

    2.梦幻

    关于《妙想天开》的“梦幻部分”,是非常不讨好观众的部分,类似于姜文的《一步之遥》,“想象”的部分某种程度上是导演的“自嗨”。

    所以对于Sam Lowry的梦境不断穿插,打断主剧情叙事的做法,实在是有些莫名其妙,褒贬不一。

    不过不可否认特瑞·吉列姆通过这场断断续续的梦境很奇妙得塑造了Sam,虽然他身处在一个人民被严格管控的反乌托邦社会,但在他的潜意识里面,自己是一个“超级英雄”,英雄救美,敢于与恶势力做斗争。

    他骨子里就是这么一个人,所以后面的剧情才能合理进行。

    对比现实和梦境两部分,可以发现两边的剧情实质上是一样的:

    Sam遇见梦中情人,却被大魔王拆散。Sam没有认命,而是选择寻找情人,与大魔王进行抗争。而那个大魔王,就是代表着强权。

    遗憾的是,现实和梦境的结局截然不同。

    梦境总是美好的,现实总是骨感的。

    3.浪漫

    《妙想天开》背景设定在遥远的未来,英国进入一个资讯管控的时代。故事以Buttle先生被抓捕为导火索,讲述了“公务员”Sam Lowry的“觉醒之旅”。

    一开始在档案局工作的Sam被上司紧急召唤,他发现情报检索司出现了一个错误,原来Buttle先生是无辜的,真正的罪犯叫做Tuttle,不知道是谁打错了一个字母,导致了这场乌龙。

    为了不让上司被黑锅,Sam卷入了这个乌龙事件当中。其间,他遇见了自己的“梦中女神”,以及电气修理工Tuttle。

    Sam因为其灵活的头脑,不受规章制度局限,深受其上司重用。然而Tuttle和梦中女神Jill Layton的出现,令到这起他本来能hold住的事情变得不受控制。

    奥斯卡影帝罗伯特·德尼罗饰演Tuttle,这个角色代表着一种反对体制压迫的不羁力量,他的一句台词“我们在同一条船”话中有话,暗指他和Sam是同一种人,不屑于盲目遵循规则的人。

    可能不少人都是冲着罗伯特·德尼罗才看这部电影的,海报上他的名字和主演并排。但这大概只是宣传方为了票房才这么干,实际上罗伯特·德尼罗只是客串演出。

    他没有抢Sam的戏份,不过仅仅10分钟左右的表演,他就成功塑造了一个痞子修理工的形象,完全颠覆了自己之前的“黑帮大哥”气质。

    梦中女神Jill Layton代表着人类最感性的部分,爱情。这是影片中最浪漫的部分。

    与小说《1984》一样,爱情是促使主人公“成长”的关键因素。《妙想天开》里的Sam一样是“公务员”,也是因为爱情的驱使,而开始偏离体制,走上一条“不归路”。这个故事线与《1984》是相近的,只不过是女主角的身份改了,大环境改了,表达方式改了等等。

    特瑞·吉列姆毫不吝啬地修饰爱情的部分,他把Sam的梦境直接拍成了一个英雄救美的浪漫爱情片,现实部分的浪漫程度其实也不亚于梦境,尤其是Jill Layton带上假发的那场戏。

    能遇见自己的梦中女神,并且和她一起冒险,为了她不顾一切,难道这还不够浪漫吗?

    只是,人类并不只是感性的动物。

    代表着理性的规则和体制,往往会和代表感性的爱情相冲突。这场冲突,可以看作是《妙想天开》的核心部分。

    4.悲伤

    冲突的结果,是一场悲剧。

    《妙想天开》以一种喜剧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悲剧,影片中随处可见“笑中带泪”的情节。

    母亲的整容手术是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又产生一种怜悯之情。大概中老年观众会有更深的感受。

    两位被整蛊的空调修理工,他们的遭遇可以博得观众一笑,但其实他们何尝不是体制内的悲剧角色。

    最后的结局,特瑞·吉列姆也是用一种喜剧的方式来表达。

    要把这个结局看作是《1984》的结局也未尝不可,所以看过《1984》的观众再看结尾部分,会有一种奇妙的感觉。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心理补偿机制,Sam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痛苦,所以他需要一些“喜剧”的内容来“补偿”。

    其实电影完全可以在欢快的部分戛然而止,母亲如愿以偿地重获美丽容颜,Sam则与女神Jill Layton远走高飞。即便多数观众都能知道这不是真的,但是特瑞·吉列姆没有这么做,他还是用了一个强烈的反转,把观众拉回到可怕的现实当中。

    可能他觉得,既然是乌托邦电影,自然是要给出警示才行。

    有些现实,就是这么令人绝望。当然《1984》更加绝望,所以警示作用也更大。

    也许我们只能在一些“虚假”当中获得心理补偿,所以我们需要一种叫电影的东西。但是我们不能到了结局还一直沉醉其中,我们必须抽身出来,面对现实,于是特瑞·吉列姆才选择让观众和Sam一起“回到现实”。

    而就算他不这么做,《妙想天开》仍不失为一部惊艳之作,里面天马行空、精妙绝伦的创意,正是如今超级英雄泛滥,被视觉特效技术所淹没的科幻电影所需要的“推进器”。

    谁控制了过去,谁就控制了未来;谁控制了现在,谁就控制了过去。——《一九八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984》的颠覆改编,一部容易被忽略的反乌托邦佳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bro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