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久了,对孩子们的表现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最喜欢回答问题的同学往往也分几种情况。有的是表现欲旺盛,即便不设置奖励也会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赢得注视;有的得设置奖励,有奖励意味着分类,他希望自己在得奖的那一类里,代表自己不差,他认可事件的方式恰好是他认同自己的方式;还有的得看设的什么奖,若这奖品不能吸引他,他也是不会活跃的,这样的小朋友往往还爱挑刺,挑同学的刺,也挑老师的刺,像个小小的监督者,捍卫秩序。
而不爱回答问题的同学也分好几种。有的天生内向怯懦,不敢举手,不敢表现,若不小心点到他,还会因为紧张手足无措,不及时安抚他,甚至会哭起来;有的就是闷骚,明明很想回答问题,想要得到关注,但他不会举手,只用眼睛一直注视着你,那快要溢出的渴望特别显眼,若你点他,他往往能告诉你最精准的答案;还有的,一脸认真,但其实什么也没听进去,他们眼中总是透露迷茫,不聚焦的那种,仿佛还没搞清楚自己身处何地,正做何事。
在课堂上,我常忽略最后这种学生,但在课后,对他们的好奇是最重的。似乎作为一个教师,一个课堂的观察者与把控者,在他们眼中也只是通关游戏中新添加的NPC,功能不过是向他们发布任务,回收装备。当然,这只是我猜测的一种可能,他们心里应该还有无数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我很想知道,想知道他们眼中的世界。
从这些小朋友身上是可以看到些社会现象的。那些积极参与互动的学生,他们似乎已经完全适应这个世界,并且很有主人翁意识,对“活着”这件事充满参与感,无疑是生动而明亮的乐章。这世界对他们是有利的。以后,他们也会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缔造者和维护者。而那些懵懂内敛的小孩,他们是这世界的远观者,偶尔看到有趣的会短暂性跃跃欲试,大部分时候,他们热衷礼貌自持的保持距离,享受内在的安宁,而这安宁一旦被外力打破,他们就会混乱。
社会对前者是宽容的,让他们改正的无非是行为举止,对后者却分外苛刻,企图让他们改变的是与生俱来的性格,从而活出前者的阳光璀璨。
明明日与月同掌天际,缘何对日的赞美尤其热烈?月亮也有属于它的时辰,能将黑夜默默点亮,只是温凉如水,不忍心在谁身上留下显而易见的痕迹,如此温柔,何故苛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