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韩非子之道海外敦煌简友好文互动专题简友广场
《韩非子•五蠹》之三十七,情与法孰轻孰重?

《韩非子•五蠹》之三十七,情与法孰轻孰重?

作者: 读史明智慧 | 来源:发表于2022-06-07 17:21 被阅读0次

【读经典】

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令尹曰:“杀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

简单翻译下:楚国有个叫直躬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便到令尹那儿告发,令尹说:“杀掉直躬!”,令尹认为直躬对君主虽算正直,但对父亲却属不孝,于是判了他死罪。

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

简单翻译下:由此看来,君主的忠臣,倒成了父亲的逆子。

【谈心得】

韩非的文章通常都是有理有据,论述完一个观点后,总会拿出几个案例,便于读者理解,这种写作手法启发性很强,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本节韩非就拿了一个现实而又残酷的例子:楚国有个叫直躬的人,向令尹告发自己的父亲偷羊,却被令尹以不孝判了死罪。这个案例很值得深思,从人伦情理上讲,直躬不应该告发自己的父亲;从遵守律法上看,直躬应该尽到自己的义务告发父亲。

而案例的实际情况是,令尹根据直躬“直于君而曲于父”,判罚直躬死刑,这就是有点难以理解了,令尹作为政府官员,判罚应该依据国家律法,最起码应该审判父亲的偷羊之罪,但他却按照人伦情理直接判了儿子死罪。

从韩非“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的描述,可以感觉到韩非是有些愤怒的,这直接就是用人伦情理代替了国家律法,会造成世俗论说大于法制思想的影响,势必会坏法乱世。

类似的案例现代社会中也常有,其核心问题在于情与法孰轻孰重?实际上律法代表的是国家利益和集体行为准则,如果认为情大于法,不但有损国家利益,还会破坏全体民众的行为准则。

深层次的看直躬的行为,是为了集体利益的法,看似无情,实则有情;令尹的行为,遵循的是世俗的个人私情,看似有情,实则无情。

最关键的是令尹代表政府,置国家律法于不顾,用人伦情理作为审判的依据,其危害极大,在当时封建时代,也是对君王主权的挑战,不但不能体现君王的意志,而且也无法保障国家的利益。

当然有朋友会说,在封建三纲五常的思想体系中,父慈子孝的原则决定了儿子绝不应该告发父亲偷羊,这是社会人伦情理的根基,不可动摇。这个说法显然是没有道理的。

三纲中就有“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的论断,儒家亚圣孟子就很赞成这个观点,孟子的民本思想就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甚至还对齐威王说过“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的话。

可见圣贤大儒们,对于情大还是法大,还是看的很清楚的。能够维护国家集体利益、体现君主权威的法家思想成为历朝历代的实际执政策略,是有其重要作用和底层逻辑的。

相关文章

  • 《韩非子•五蠹》之三十七,情与法孰轻孰重?

    【读经典】 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令尹曰:“杀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 简单翻译下:楚国有个...

  • 情与利,孰轻孰重

    晓金和晓银是一对姐妹,她俩都长得如花似玉。长姐晓金比晓银更沉着和稳重。 她作为家里长女,总是为父母分忧。到了适婚年...

  • 情与法,谁更大?

    真情与技巧,孰轻孰重? 有感而发,不吐不快。发而不快,未得其法。法,似乎尤为难得。 表而未达,只因情而未感。作者表...

  • 孰轻孰重

    孰轻孰重,谁真谁假,放弃该放弃的,珍惜最珍重的。 相遇 慢慢长...

  • 孰重孰轻

    人生不过四件事:吃穿住行,它是人类存在的最基本的形式,也是人们为之奋斗终生的目标。吃得营养健康,穿得得体漂亮...

  • 孰轻孰重

    在大学里,同一等级的人有着不一样的层次。何必要去追求和你们一样的层次呢?本该自己的就好,足以。 不...

  • 孰轻,孰重?

    23岁大学毕业生李文星误入传销,溺水死亡事件发生后,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反映强烈。广大群众对非法传销活...

  • 孰轻孰重

    空罐子,(以下装入罐中) 高尔夫 小石子 沙子 啤酒(水)

  • 孰重孰轻

    不要把自己看的太重,也不要把自己看的太轻。 纵使“我是一切的根源”,而“我也是万恶之源”。 引咎自责,把一切的不幸...

  • 孰轻孰重

    关于选择的事情确实有很多,处理事情的方式确实也有很多,而我却选择了一个最不适合我的,自己最不擅长的一个。人生都是在...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韩非子•五蠹》之三十七,情与法孰轻孰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bvem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