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
贤者之为人臣,北面委质,无有二心,朝廷不敢辞贱,军旅不敢辞难,顺上之为,从主之法,虚心以待令而无是非也。故有口不以私言,有目不以私视,而上尽制之。
简单翻译下:贤能的人做臣子,面向北扣头行礼,从无二心。在朝廷上,不推辞卑贱的任务,在军队中,不拒绝危难的战事;遵从君主的行为,听从君主制定的法令,虚心地等候君主下达的命令,而不随意提出非议。所以有口不为私利发言,有眼也不寻求私利,一切都未君主所有。
为人臣者,譬之若手,上以修头,下以修足,清暖寒热,不得不救;镆铘傅体,不敢弗搏。
简单翻译下:作为君主的臣子,就好像人的手一样,上用来装束头发,下可以修整双脚;感受到冷暖寒热时,得用手来帮助调整;遇到利剑靠近身体,就要用手与之搏斗。
无私贤哲之臣,无私事能之士。故民不越乡而交,无百里之慼。贵贱不相逾,愚智提衡而立,治之至也。
简单翻译下:君主对贤哲之臣也不能心有偏袒,对事能之士也不能加倍爱惜。民众不离开自己居住的地方去结交党羽,没有远道奔走的忧虑;显贵的人和微贱的人安守职分,不越过自己的等级界限;愚昧的人和聪明的人各得其所、保持公平,这才是太平安稳的治世。
今夫轻爵禄,易去亡,以择其主,臣不谓廉。诈说逆法,倍主强谏,臣不谓忠。行惠施利,收下为名,臣不谓仁。离俗隐居,而以诈非上,臣不谓义。
简单翻译下:如今轻视爵禄,轻易便逃跑到别的国家,去选择这个国家的君主来侍奉,在我看来这不是廉洁;欺诈辩解违反法令,违背君主强制谏言,在我看来这不是忠诚;施行小惠小利收买人心,提升自己的声望,在我看来这不是仁爱。避开俗世,在山林中隐居,用假话来非议君主,在我看来这不是义。
外使诸侯,内耗其国,伺其危险之陂以恐其主曰:“交非我不亲,怨非我不解。”而主乃信之,以国听之。卑主之名以显其身,毁国之厚以利其家,臣不谓智。
简单翻译下:出使到其他诸侯国,耗费着自己国家的财力,趁着国家处于险境的恐吓自己的君主说:“和他国的交往,没有我就不能亲善;和他国结下的怨恨,没有我就不能消除。”于是君主信任他,国家大事都听从他的意见。贬低君主的名望来抬高自己的名望,消耗国家的财富使自己的家族获利,在我看来这不是智。
此数物者,险世之说也,而先王之法所简也。先王之法曰:“臣毋或作威,毋或作利,从王之指;无或作恶,从王之路。”古者世治之民,奉公法,废私术,专意一行,具以待任。
简单翻译下:这些不廉、不忠、不仁、不义、不智的行为,在混乱的时代才会盛行,被先王所轻视。先王的法令说:“作为君主的臣子不可以利用权力胡乱实施刑罚,不可以为自己的私利谋划,要遵从君王的旨意;不能违法作恶,要跟从君王指引的道路。”古时候治理成功的社会中,民众遵照国家的法律,废弃谋私利的手段,专心一意地服务于君主,随时等待君主的任用。
【谈心得】
在上一章讲过君主依照法度任用奖惩官员后,本章韩非讲到了臣子的定位,韩非提出贤良的臣子应该是君主决策的执行者,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为人臣者,譬之若手,上以修头,下以修足”,把臣子比作君主的手,深受君主的支配!
从这个臣子的定位和前面君主的策略,可以看出韩非对社会管理的总体设计:君主是决策者,臣子是执行者,法度是监督者,隐隐闪现当代社会三权分治的影子,数千年前韩非能有如此精妙的管理智慧,令人钦佩!
同时韩非告诫君主“无私贤哲之臣,无私事能之士”,不要因私使用贤明臣子,不要因私偏袒智能之士,就是说君主不要依照喜好与习性选人、用人,还是要依法选人,依制用人,要警惕一个“私”字,成为社会混乱的祸害。
接着在韩非提出了至治之象的两个标准:第一个是“民不越乡而交,无百里之感”,就是说百姓不离乡私交,没有远道奔走的忧虑,这在古代就是社会管理优良、民众教化淳朴的体现,是真正的安居乐业!
至治之象的第二个标准是:“贵贱不相逾,愚智提衡而立”,就是强调社会结构的稳定,这里的贵贱主要是指爵位,这个爵位是君主授予的,决不能相互逾越。“愚智提衡而立”,值得是个人综合能力的强与弱,能力强地收获自然多些,也体现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价值平等。
接下来韩非还提出了假廉、假忠、假仁、假义、假智的险世之说,论述了这些思想和行为的对社会管理的危害,后面会单独写一篇这五个险世之说。韩非最后总结到“奉公法,废私术,专意一行,具以待任”,遵照国家的法度,不谋私利,才能达到太平安稳的治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