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提问:“为什么有些人对家人反而不如对外人态度好?”
这个问题引来了很多网友的讨论,值得我们深思。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或许经常能看到这样的例子:
陪妈妈去菜市场买菜,因为妈妈嗓门大又斤斤计较,孩子觉得没面子,愤怒地走开;
约好和家人一起参加宴会,却因为家人的拖拖拉拉,最后迟到了,对迟到带来的愧疚感全都转化为对家人的埋怨,发泄在家人身上;
在考试中得了第二名,回家后却被父母抱怨说:为什么不努力得到第一名?
......
我们时常把对生活的不如意、小失望,还有对未来的期望都强加于我们最亲密的家人身上。
在这段亲密关系中,我们是否也应该回头思考下:自己对家人,是否做到了包容、理解和珍惜呢?
01
前几天,邻居大爷大妈大吵了一架,引来了四邻都来劝架,我好奇他们都这么大岁数了怎么还吵得这么凶。
大妈一个人坐在沙发上,哭诉大爷对她的“恶行”,劝架的邻居们都指责大爷怎么不能体谅下大妈,让着点她。
但大爷更是冤枉,原来他不小心拔掉了大妈种在阳台上的菜苗,被大妈又凶又骂。
不知是哪股积压在心里的火苗窜了起来,大爷的怒火一下子燃了起来,想想自己几十年来忍受大妈的坏脾气,心里着实委屈。
说起邻居大妈,从小时候起我对她的印象就是温柔、善良,对邻里也十分照顾。
和别人聊天都是细声细语,有说有笑,我从没见她发过火。
但在大爷的哭诉中,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她:
大妈的温柔、善良都是对别人的,私下里对大爷的态度却急躁、愤怒、抱怨,几十年来大爷都默默承受着大妈的坏脾气。
我悄悄地问大妈,你对大爷为啥这么凶,大爷对您可不错。
大妈长叹了一口气说:“谁让他是我的老伴,我的家人呢。”
我笑了。
大妈把所有的温柔都给了别人,但是对照顾她,爱护她的家人,大妈却如此严苛。
或许,我们很多人都会这样,总是把好脾气留给外人,坏脾气留给家人。
说起原因却让人深思,家人的爱是免费的,他们永远不会用利益去衡量家人之间的关系,越是“廉价”的爱,就越得不到珍惜。
但,家人之所以是家人,除了包容你身上的优点和缺点,还应互相理解和守护。
02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亲密关系,他们是家人,是朋友,我们总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对于世界的期望强加于爱我们的人身上。
当期望慢慢在岁月和生活的磨砺中变成失望,我们更多时候可能不会心平气和地沟通,而是以另一种方式:抱怨和不经意的愤怒来发泄内心的不满。
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对于家人,即使我们对他们愤怒和抱怨,他们也永远不会离我们远去,该得到的爱不会少。
所以,我们有了这些爱,就变得有恃无恐。
在电视剧《幸福一家人》中,房爸爸一个人靠着卖面生意拉扯几个孩子长大成人,但是对于房爸的付出,孩子们却并没有好好珍惜。
房爸爸因为自己出身市井,碌碌无为,他把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儿子和女儿身上,希望他们早点结婚,事业有成。
但大儿子房天忆因为自己只是一个卖面老板的儿子,他期望的在社会上遭遇不公平时有家人能够支持他,拉他一把,但他的家庭却给予不了他想要的。
所有的期望都在心里酝酿成最终的抱怨,这段本该被珍视的亲密关系变得脆弱不堪。
“请问哪一样是您的栽培和照顾?我靠的是我自己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结果......”。
房天忆的这些话刺耳又难听,面对来自家人的伤害,房爸爸却没有放弃作为父亲的责任。
房爸爸满含着热泪对控诉自己的儿子说:“对不起,我没本事,让你受委屈了。”
父亲愧疚自己的无能,就算是儿子对他说出那么伤人的话,儿子还是自己的儿子,作为父亲的他,只能包容,倾其所有去帮助。
我们经常说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但是我们谁都没有选择原生家庭的权利,谁都希望自己出身显贵。
这个世界上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贾宝玉式的人物,大部分人都出身在平凡家庭里。
每个出身平凡的人在这个社会上跌爬滚打,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不公平。
如果把这种不公平只归结为原生家庭的贫弱,那就是对生养你,无条件爱你的人的辜负。
你以为每天问你“饿不饿”、”吃饭了吗?”、“累不累”、“睡觉了吗?”这种微不足道的关心是多余的,但殊不知,就是这些看似唠叨的话,是他们对你所有的爱。
03
你是否仔细想过,我们为什么会经常对亲近的人态度不好,反而对外人态度好呢?
知乎上一位叫做@Tina心理的网友说:“越是对陌生人,我们越是宽容,可是对于亲密的人,我们却异常苛刻”。
@Tina心理例举了几个事例,其中一个例子很有借鉴意义。
一位女士在自己小时候被妈妈苛责,就算是考了100分也得不到妈妈的奖励,女士的妈妈对外人都很亲切,但是对她和爸爸,却十分苛刻。
对于妈妈的这种行为,女士表示无法理解,她想:“对最亲近的人不是应该更好才对吗?”
但是没想到,这位女士长大后,却变成了她妈妈的样子。
在婚姻中,女士忍不住对丈夫发脾气,对别人犯的错很容易原谅,但是对家人犯的错却不行。
虽然我们知道要对家人好一点,但是总是控制不住对亲密的人发脾气,最大的原因在于:我们不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就能得到心理上的需求。
马歇尔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指出:“所有愤怒的核心是需求没有被满足”。
我们对家人的需求和期望越多,就越不容易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连自己都不可能成为一个完美的人,用自己心中完美的需求去要求家人或与自己有亲密关系的人一定做到,只会让原本的亲密关系变得疏离。
04
明知道自己对家人和朋友的负面情绪会带来不好的影响,但是却控制不了自己,到底要怎么改变自己对亲近的人的态度?
首先,降低对家人过高的期望。现代教育和家庭关系中,最常见的就是上一辈没有达到的目标,寄托到下一代人的身上,把自己的期望放到家人身上去实现,对背负期望的人而言是残酷的。
降低你对家人的过高期望,多倾听他们的想法,探讨式交流比命令式交流更容易被接受。
其次,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找出自己心理需求和关注家人的需求。
面对至亲至爱的家人,有时候我们只关注自身的需求,却忘了问一问他们需要什么。
在遭遇矛盾的时候,学会用共情的方式,站到对方的角度思考,冷静下来思考。
最后,包容、理解和感恩始终是亲密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家人的爱和付出,我们要用语言表达感谢,用行动回应他们的关怀。
无论我们来自怎样的原生家庭,用感恩的心去记住家人对你的所有付出,才是对这段亲密关系的最好回报。
我们始终应该记住一点:不要因为家人的爱永远都在就有恃无恐,只有互相扶持、互相关爱,才能拥有一段良好的亲密关系。
共勉!
作者:周瑶,精读读友会会员。在尘埃里修炼,在俗世间求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