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不知所起……

作者: 旧时约 | 来源:发表于2020-01-11 23:53 被阅读0次

    我从此不敢看观音。

    出自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一段戏文中。

    梁山伯看见祝英台有耳洞,于是对女扮男装的祝英台起了疑心,有了下面的对白:

    梁山伯:“英台不是女儿身,因何耳上有环痕?”

    祝英台:“梁兄你读书不专心,为什么看来看去看不停?祝家庄年年有庙会,村人要我去扮观音,梁兄要是再疑猜……”

    英台借口说家乡的庙会都是自己负责扮观音,反怪他不一心一意想着前程功名,只念着女色。

    梁山伯的回答意味深长:“我从此不敢看观音。”

    小时候看到这段,不明所以,不知道为什么梁山伯就不敢看观音了,观音慈眉善目,并不可怕啊?

    如今这戏叫我外人都听着心动。

    隐秘而不敢宣之于口的爱意,一个“不敢看”就全都出来了。

    你扮观音,我从此不敢看观音;你扮青女,我从此不敢看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仙女)。

    我从此不敢看观音,因为看一次就会想起心上人,对神明不敬。

    情不知所起……

    这句话所带给我的惊艳程度完全不亚于《牡丹亭》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最初知道《牡丹亭》是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林黛玉隔墙听曲。

    虽未留心去听,偶然两句吹到耳朵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步侧耳细听。

    又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提到了这出《牡丹亭》的游园惊梦。

    当时只觉得是林妹妹太过伤春,一曲《游园》竟就听得心动神摇,站立不住,伤春不已。

    这才读了文本,其实林黛玉和杜丽娘一样,她们爱恋着世上一切天然美好的事物。

    她们伤春、伤己,伤感着所有美妙而又无法保留的事物,越是美好,越是无能长久。

    任何自然的微小变化,都能触及她们的心灵。

    情不知所起……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一个春梦,是天下间痴情人的一个春梦。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

    这是汤显祖对杜丽娘的评价,也因此他几乎将所有最美丽的辞藻就付诸于杜丽娘这个人物。

    当然,那个时候还没有林黛玉。

    杜丽娘的家庭出身是太守家的官家小姐,比之贫民百姓更加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和禁锢,不能得到自由和爱情。

    古代16岁的女子正是韶华年纪,像现在的年轻人,可以去看电影,吃爆米花,双双携手... ...

    在听得老先生讲诗经,听得关关雎鸠,却不能体会男女之情。

    丫鬟春香怜惜小姐,带其到后花园踏春解闷,也就是前半部分的“游园”。

    爱玩的年纪,不定的心性,终让杜丽娘突破了一直以来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循规克己。

    十六岁的年龄是像花一样绽放的季节,然而未逢折桂之夫,纵然这化纵有百般娇艳,却无人欣赏。

    在刚刚懵懂的知道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又见识了从没见过的美景,心灵上感受到巨大的震撼。

    归来神思疲倦不觉昼眠,被压抑许久的爱情芳心怦然萌动。

    谁知醒来却只是南柯一梦。

    杜丽娘说这个人如果不在人间,我宁可死去,跟他再相会。

    自此害了相思,汤水不进,药石无医,便日渐憔悴... ...

    最终魂归地府,葬于道观梅花树下。

    偶然间心似缱,梅树边。

    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位有情人终成眷属,一个世俗喜欢的大团圆结局。

    可能作者是想表达“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的主题吧。

    有时候我会在想这样一个瓷人一般的杜丽娘,为什么就莫名其妙地看上了穷酸书生柳梦梅。

    醒来不见了书生,就发痴了,为他死了。

    这才真是情不知所起。

    “情不知所起”是理解《牡丹亭》的关键,这是人的本能,而本能是不需要特定对象的。也不需要任何理由的。

    为何这个一开始听起来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会流传千古?

    大概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一样,大家喜爱有如此梦幻般的色彩,明知不可化蝶双飞,依然感觉美好,愿意去相信爱情。

    情不知所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情不知所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cfia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