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群里和读者交流,有人提了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我总是很害怕麻烦别人?
他说:工作上需要跟同事对接时,总是特别担心影响别人,非要等到实在拖不下去了才肯行动;
平时有事情向别人求助,也总是会有许多心理负担,需要做好久的心理建设才肯开口;
甚至,哪怕只是跟别人打一个电话,也要一拖再拖,一直问自己「是不是得找个适当的时机」……
我觉得这个话题十分有趣。因此,今天我想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很害怕麻烦别人,羞于对别人提出要求和帮助?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这个很简单呀,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就是这样的教导:父母总教导我们没事别麻烦别人,能自己解决的尽量自己解决。
但这并没有解答问题,只是用另一个问题来替代了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习惯和文化环境呢?为什么我们的父母会这样教育我们呢?
同样,可能有许多人会觉得:会不会是因为我们害怕别人拒绝呢?因为我们害怕自己的请求被别人拒绝,所以连带着不敢去提出请求。
但是,这同样没有那么简单。举个例子:工作上跟别人对接,跟别人打一个电话,甚至只是传达一个简单的消息,这些事情显然是不可能被拒绝的,但仍然有许多人担忧,害怕麻烦别人。
再比如:不少人有这样的感受:当服务员非常热情、为自己提供「过度」的服务时,是会感到不适的 —— 我们可能宁可服务员不要有存在感,只在我们需要时才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显然也不是担心「被拒绝」。
还有一种可能性:有人认为:当我们向别人求助时,潜台词就是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弱势」的地位,我们内心不希望承认自己弱,所以我们不愿意向别人求助。
这个说法,可能对一部分求助的场合是适用的 —— 但它显然并不能等价于「害怕麻烦别人」,显而易见,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那么,究竟为什么会有「害怕麻烦别人」的心态呢?这背后的机制究竟是什么呢?
为什么我们的父母总是教导我们:有问题尽量自己解决,不要给别人添麻烦?原因很简单:自己解决总是风险更低的选择。
而一旦涉及到「跟别人合作」「向别人求助」,风险就升高了 —— 你需要考虑你的行为举止是否符合社会规范,是否在得体的范围内。这就很容易暴露我们的短板和弱点。
同样,我们的文化里面崇尚「情商」这个东西。此处的情商并不是心理学所讲的情商。后者的准确称呼是「情绪智力」,是一种对情绪的觉察和管理能力。而前者呢,更接近于一种「察言观色」「理解场景」的能力:也就是明白自己当前处于什么样的场景下,该用什么方式去沟通和表达才符合「社会规范」。
显而易见,这种能力在我们的社会里面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意味着你是一个高度社会化的人,是一个能够良好地适应这个社会、在社会中发展的人。
还有一个很好玩的东西:前段时间脱口秀很火,我看到不少人在科普「脱口秀是一种冒犯的艺术」。这个我是外行。但我想,如果真的如此的话,那么它可能会非常水土不服 —— 因为在我们的文化语境里,「冒犯」是一件非常不得体的事情,跟我们的社会规范是完全相悖的。
当然,这无关优劣,也没有谁对谁错 —— 文化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只有多元和不同。只不过,当一种文化进入其他环境,就必须入乡随俗,去适应当地文化的本土性,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融入进来。
最后,另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就是「人情」。
在我们的社会规范里面,我麻烦你,就是欠了你一个人情,那么后面我就必须还这个人情。可能是在某些方面给你对等的帮助,又或者是用其他方式回报你。
对于高度社会化的人,这种人情往来是一种如鱼得水的事情,它可以变成一个正向循环。在这个过程之中,双方不断加深关系,进行资源交换,获取更多的收益,达到双赢。
但一个会担心「我这样做是不是得体」的人,显然是不具备这个能力的。对他来说,这只会导向一个恶性循环:我麻烦你,欠了一个人情,后面就需要跟你有更多的来往和交流。那么,每一次来往和交流,我是不是都不得不去思考「我该怎样做才是得体的」?
他原本只需要承担一次的压力,但在这种社会规范之下,相当于要隐性地承担高出数倍的压力。
这可能是阻碍他去迈出这一步的重要原因。
......
一个内向和社交能力较弱的人,可能会对社会规范有更高的恐惧和担忧,也就会尽可能让自己减少跟别人的互动和交换。
同样,一个守序、敏感或低自尊的人,可能会对「占用别人时间」这件事有更高的排斥,也就会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占用。
因此,我想说的是:这并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它不是一个毛病,也不是一种需要改正的东西。它只是一种更安全的策略,是一个人性格和经历的综合体现。
希望自己的言行得体、希望不要无故占用别人时间,这些想法和顾虑都是合理的,没有任何问题。
不过,如果它的的确确给你带来了一些不便和困扰,那么,这三条简单的信念,也许能对你有用。
1. 帮助别人是能够带来正反馈的。
如果你在担忧「占用别人时间,无法为别人带来回报」,那么一个简单的回答是:帮助别人本身,其实就能够带来正反馈。
原因很简单:帮助别人是一种自我价值感的体现,它本身就能够提高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加强自己与他人的联系。只要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别人本身就是一种带来幸福感的有效方式。
换言之,只要你的求助是真诚、善意、合理的,别人其实是乐于帮助你的。
因此,不必对自己的求助抱着过度的内疚或担忧,你要知道:求助和帮助,本身也是一种「双赢」。
同样,也希望你在理解这条信念之后,能够在别人有需要的时候,尽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忙。这样或许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点。
2. 一个人的时间,本来就有一部分是用在外部的。
我们不希望被占用时间,一个核心假设是:我的时间是全都属于我的,不应该被别人占用。
但实际上,人永远活在社会之中,没有人能够切断一切跟外界的联系。这意味着:你的生活和工作中,一定会有一些时刻,被来自外界的信息和事件「插入」。可能是朋友的请托,可能是家人的干预,可能是领导的指示,可能是客户的要求,甚至,可能是一些料想不到的意外,等等。
因此,一个有效的应对方法,就是转变自己的思维:
你生活在社会中,你所享受到的一切,都离不开来自外界的支持。因此,在你的生活里,本来就应该拨出一部分的时间精力,去回应外界的信息。这本来就是你的义务。
不妨把这部分时间叫作「对外时间」,那么:
如果这部分对外时间刚好被占满,那很合理,本就应当如此;
如果这部分对外时间有盈余,那就是「我赚了」,不妨把它好好利用起来;
如果长期来看,这部分对外时间不够用,那可能就需要考虑:我是不是花在「自己」身上的时间和资源太少了?是不是需要拒掉一些纯粹的「别人的事情」,留出更多的时间给自己?
如果每个人都能接受并认同这一点,把它作为一个新的假设和共识,替代掉「我的所有时间都是属于我的」这条旧的假设,那么,当我们去「麻烦」彼此时,也许就没有那么困难了。
3. 保持更透明和坦诚的沟通。
一个理想的情况是:我们应当充分相信每个人的自主性,相信他是有能力权衡利弊、解决自己的问题的。如果一个人答应帮助你,那么我们应该相信:他是经过仔细的思考和权衡之后,认为这样做是值得的,也不会带来太大困扰,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这是最好的情况。
但实际生活中可能并不是如此,很多时候别人可能会有种种顾虑和思考,或者未经仔细考虑。因此,如果我们能够在彼此沟通时,尽量真诚、坦率,结果会好很多。
当我们求助时,坦率地讲清楚这件事情的必要性,以及让对方相信「如果你未能帮忙,我也完全理解,不会怪你」;
当我们回复时,充分地讲明白自己答应和不能答应的理由,并讲清楚自己愿意在什么程度上给予支持,表达自己的关怀和诚意;
在沟通过程中,尽可能避免猜疑、揣测,以及没有必要的「言外之意」和「繁文缛节」。
那么,一切可能会更顺畅。
作者:李睿秋Lachel;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