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读书札记162】时时用功,时时解蔽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2-06-04 06:00 被阅读0次

    《传习录下》第230条

    问:“‘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愚的人,与之语上尚且不进,况不与之语,可乎?”

    先生曰:“不是圣人终不与语,圣人的心忧不得人人都做圣人,只是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中人以下的人,便与他说性、说命,他也不省得,也须慢慢琢磨他起来。”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中人即普通人,中人以下,资质愚钝者。有人问,愚钝的人即使和他们讲大道理,他们也理解不了,那么索性不要和他们讲什么道理,可以吗?

    圣人不会始终不和他们讲道理,圣人希望人人都能成为圣人。但是各人的资质禀赋不同,因此施教也须循序渐进,不可跳跃(躐等)。愚钝的人,你和他谈天性与天命,他理解不了,必须根据他的具体情况慢慢地启发他,助他开悟。

    愚钝的人并非没有良知,只是天性被蒙蔽得比较严重。曾参、曾国藩都是天资愚钝的人,最后都成了一代师表。这里有一个问题,王阳明所谓的外物、私欲到底是什么?有的是比较可以理解的,比如名利地位、荣辱得失之类,但我想,必不止这些。第二个问题,愚钝的人,是不是一定需要懂得天性天命之类,就施教而言,这些无非也是知识而已。但是,一个愚钝的人,其见识必然比较少,换言之,他受到的诱惑比较少,良知较少经受外物的考验,一旦置于名利傀儡场中,结果便未可知。比如,高加林式的人物,如果他们一辈子守在山间田野,也许他们一辈子都是淳朴善良的人,但是一旦走进城市,他们还能保持那颗质朴的心吗?所以,致良知是一辈子的事。

    所以,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道理是一样的。

    《传习录下》第231条

    一友问:“读书不记得,如何?”

    先生曰:“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有同学问,读书记不住怎么办?

    王阳明说,只要懂得就可以了,为什么要记住。懂得已经是第二义了,明白心的本体才是第一义。如果只是记得,就不会懂得;如果只是懂得,就不能明了自性的本体。

    良知不是知识,是心的本体,天生具备,治学只是解蔽而已。

    《传习录下》第232条

    问:“‘逝者如斯’,是说自家心性活泼泼地否?”

    先生曰:“然。须要时时用致良知的功夫,方才活泼泼地,方才与他川水一般。若须臾间断,便与天地不相似。此是学问极至处,圣人也只如此。”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大多数人都把孔子的这句话理解为,时间飞逝,去而难回,感叹人生有限,不能重来。但有人问,孔子的意思是不是说,每人的本性都是活泼泼的?

    王阳明说,是的。不尽黄河滚滚东去,这就是大道。必须时时刻刻不间断致良知的功夫,我们的心性才是活泼泼的,像永不停息的河水。如果江河有须臾的间断,就不是活泼泼的了,致良知若不能始终如一,就不是天地之道了。这是做人做学问的最高境界,圣人也就如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习录读书札记162】时时用功,时时解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cvhm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