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诗词学院
寒泉谈诗词(二)—— 古代诗词的音韵声律和结构

寒泉谈诗词(二)—— 古代诗词的音韵声律和结构

作者: 水木心艺 | 来源:发表于2023-02-25 18:59 被阅读0次

    古代诗词讲究音韵声律。我们在阅读鉴赏时,就需要懂得一点音韵声律的知识,从而体会诗歌的内容,品味诗歌的意趣。古代诗词的音韵声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韵

       押韵是诗词的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所谓韵,就是音韵相同的读音;用汉字来表达,就是韵母相同的字。而押韵,就是在某一诗句句末用一个韵母相同的字来收尾。因为押韵的位置通常都在句末,所以一般都把押韵的地方叫韵脚。古代诗歌一般都是逢双句押韵,单句不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押韵的位置是固定的。而词则不同,有时两句押一次韵,有时三句押一次韵,也有少数逐句押韵的,押韵的位置不是固定的。   

    押韵一般有这样几种情况:

    ⑴双声叠韵。双声(两字声母相同)和叠韵(两字韵母相同)的字,不仅音韵和谐,而且对意思的表达也有积极作用。

    ⑵重言叠字。古诗中常见叠字,既双声又叠韵,深得声韵之妙。叠字在诗歌里有多种表达功能:①摹声,使声感更强;

    ②状物,使物更加生动形象;

    ③叙事,使事增加情致;

    ④抒情,加重感情浓度。

    ⑶按词定韵。选择什么样的韵脚,对诗的情调作用很大。一般地说,韵字开口度越大则愈容易表现昂扬之情,相反音阻愈大则愈容易与凄婉之情吻合。平声韵切于慷慨之意,仄声韵合于悲抑之情。

    (二)平仄

      平仄是构成古典诗词错综音韵的最重要的因素,古代诗词十分注重平仄。在一定的意义上说,讲诗词的格律,就是讲平仄的格式和规律。平,就是平声,指的是某个字的读音的声调不升不降;仄,就是仄声,就是某个字的读音的声调或升或降。平仄的形成和四声关系极为密切。四声,是汉字音律的具体表现,是汉字的不同声调应用于诗诗词格律中的名称。所谓四声,在平水韵中,就是汉字的四种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平声是平调,属平;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上、去、入三声都属仄。

    此四声与普通话的四声略有区别。普通话的四声是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属平;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属仄。

    五言诗的平仄有这样四个基本句型:

    ①仄仄平平仄——仄起平收

    ②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

    ③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

    ④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

    所谓平起、仄起,主要是看第二字,因为第二个字是节奏点(以下七言的句型,二、四、六字是节奏点),节奏点的平仄是不准更动的。

    七言诗在五言基础上加以变化(每句前再加两个与前两字相反的平或仄),也构成四个基本句型: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

    ②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

    ③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

    ④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

    将上述八个基本句型交错使用,就可派生出所有的律诗和绝句的平仄格式。到了明清时期,研究词的人把前人每一种词调的作品的句法、平仄、韵例等分别加以概括,从而建立了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并注明字数、押韵位置等。这就成了词谱,供作者填词之用。

    (三)对仗

       律诗,除了声韵、字数等方面以外,一般还要求必须有对仗。五律和七律的对仗,一般都是用在颔联和颈联。首联也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首联用了对仗,一般情况下并不因此减少中两联的对仗。凡是首联用对仗的律诗,实际上常常是用了总共三联的对仗。若颔联不对而只是首、颈两联对仗的,有一个雅号叫做“偷春格”。律诗的尾联一般是不用对仗的,因为到了尾联,一首诗要结束了,对仗是不大适宜于作结束语的,但尾联用对仗的例子也是有的。

      格律严谨的律诗,通常对仗一般不会少于两联,但也有些古人的作品只有一联对仗,这种情况大多都是把对仗用在颈联。排律,除了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要求对仗。绝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即既可以首联对尾联不对,也可以尾联对而首联不对,还可以两联都对或都不对,总之没有严格的限定。 

       词、曲中有时也用对仗,但词曲就对仗一般没有严格规定。然而因为某些词牌的有些句子(如《满江红》上下片的各两个七字句)很容易形成对仗,词人们就在这些地方使用对仗以提高作品的整齐和美感,久之便形成了一种习惯、惯例。习惯归习惯,惯例归惯例,总之不是硬性规定,所以在这些地方用不用对仗完全看写词人的喜好和安排了。个人看法:虽然是惯例,但若能对仗还是尽量使用对仗,以增加整齐的美感。

       词,一般认为是起源于隋唐时期的燕乐,是从乐词演变、发展而来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特殊诗歌形式,又有诗余、长短句、乐府(注意与汉乐府的区别)、曲子、曲子词、雅词等多种称呼。词是一种合乐的文学,它与一般意义上的诗又有所不同。由于这种体裁在形式上“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是倚谱填词,因此写词一般不称为“作词”而是说“填词”或“倚声”。尽管最早的诗也是合乐的,但那是先有诗而后配乐,情况还是有所不同的。另外,每首词一般都有一个固定的曲调名称,以相互区别,这种以示区分的曲调名称人们就叫它为“词牌”。每个词牌代表着不同的曲调,不同曲调的词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等方面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也就有了各自的体式要求。

       同一词牌的词可能有另外不同的名称,同一名称也可能不是同一个词牌,同一词牌也可能会有不同的别体。词由于是配合音乐的,所以有些词是分段落的,一个段落即是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

      人们给词的这种“段落”也起了个名字,叫“叠”或“片”。只有一段的词,叫“单调”。两段构成的词,称“双调”,其上下段落称为上片与下片,也叫上阕和下阕。由三个段落或四个段落构成的词,就叫三叠或四叠。

       此外,词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有人规定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但这种分法的科学性还有可商榷的地方。

      词发展到后来,随着乐谱的逐渐佚失,渐渐地也就脱离了音乐。后人填词多是依照前人遗留的文字作品来揣度、确定原来的词每个地方的用字声调、韵律等确定出来的文字词谱,最终词也就着着实实地成为了一种讲究声韵、格律的独特的诗。从广义上说,词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格律诗。

      曲,是元时兴起的一种合乐文学。从曲的乐词结构形式来看,比较接近于词,但它与词又有很多的不同。曲有散曲与套曲之分,有北曲与南曲之别。这里主要是介绍诗词的格律,关于曲就不多说了。

      诗词之美包含两个方面,音韵之美和言辞之美。撇开内容言辞不谈,获得音韵。

    小知识(10)古诗词结构

    一、诗

    (一)古体诗

    1.古体诗

    ①四言古诗——《诗经》最早;

    ②五言古诗:成熟于汉代

    ③七言诗:成熟于唐代

    2.乐府诗——标题加上“歌”、“行”、“引”、“曲”、“吟”、“歌行”

    (二)近体诗(形成于唐代)

    1.绝句——①五言绝句;②七言绝句

    2.律诗——①五言律诗;②七言律诗;③排律

    二、词

    1.最初成为“曲子”、“杂曲子”、“曲子词”,也称作“诗余”、“长短句”、“倚声”、“填词”,词起源于隋唐,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盛行而衰。原本是配乐而歌唱的一种诗体,发展中逐渐与音乐分离。

    2.词的分类

    ①按字数分为:小令(≤58字)、中调(59-90字)、长调(≥90字)

    ②按风格分为: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刘永、李清照)

    3.词牌——也称词调,指写词一句的乐谱,决定了词的字数、句数及平仄声韵。

    三、曲

    1.散曲——①小令(短小的曲子);②套数(散套)

    2.戏剧——①杂剧;②传奇(已供演出的剧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寒泉谈诗词(二)—— 古代诗词的音韵声律和结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czfl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