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朋友现在都在说“极简”,但很多人也误解了“极简”,以为极简就是扔掉那些不需要东西,过简单朴素的生活。
曾经看到过美国埃默里大学教授马可说过一句话,说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99%的事情,对于我们和别人而言,都是毫无意义的。”
其实,真正的极简,是明白我们身边99%的事情都没有意义,从而把时间和精力倾注在1%的美好人和事物上。
这和我认识的营销顾问皮特老师的理念是一样的,他说,要把80%的精力用聚焦在20%的事情上。
01
放弃99%的无用社交——这才是极简。
社交是一个社会人逃不掉的义务,完全躲掉,是不可能的,就要学会过滤。
但哪些是无用的呢?可能有很多,列举出来一大筐。
但你只要记住,哪些是有用的,就像辨别真假人民币,各种假币都有,但真币只有一种,你只要学会识别真币就好。
对自己有用的社交,就是等价交换,互利共盈,友谊亦如此,别人贡献给你价值的同时,你也有被别人需要有东西。
一个人只有内求,打造自己的白子(突出和聚焦自己的优势),把自己变得更有用,变得更富贵,变得更强大,才会被优秀的人需要,才会被真正的珍惜,才能有真正的价值社交。
02
不要随意介入别人的生活——这才是极简。
连岳老师有句话说得好:对他人的私事不关心不介入,允许他人的道德观、生活方式和自己不同,将消除世上90%以上的烦恼。
不要关注别人,无论是身边的亲戚,同事,邻居,还是毫不相识的明星名人,不要枉加指责,不要带有主观的评价。
你不和别人住一屋檐下,也不吃一锅饭,我的观点是,不了解,不发言,不评价。
对于国际国内大事小事,只要不涉及自己的 ,就别瞎操心,咱就是普通人,不用吃着棒子面,操着中南海的心,更别说白宫里的事了,和咱没有半毛钱关系。
咱就得过小日子,只关心一天该做的工作做好了没有,孩子教育好了没有,老人关心到了没有,钱挣到了多少,家里的事情一日三餐都安排好了没有,这就够自己忙的了。哪有闲心去瞎侃,那都是学者政治家的事,人家说了能养家糊口,咱说了一阵风都不如,何必浪费时间。
03
不要过度关注别人——这才是极简。
我有一个朋友,翻看她微信,发现在任何话题面前,她都没有发表过一句看法,微信里,全是她爱做的事、要做的事、已做的事。
但有些人的朋友圈,五花八门的消息,看似眼花缭乱,就是没有自己。把很多时间和精力耗费在了这99%与我们无关的人事物上,而忽略了那1%我们最该认真对待的部分。
我认识一位70多岁的老人,她特别喜欢关心别人家的事,经常想着某人现在哪里,或是她的远亲,或是她的老同事,或是认识的一位人,她过段时间就会想起一些,就会打电话问人家,家长里短聊一会。她学会用微信后,常在一些群里面发信息,刚开始好奇心,学着用,学会发信息后,就是群里打几个字,回复几个字,乐此不疲,学会刷小视频后,一天也刷好几个小时,有时候,看她一脸的疲倦,就问说,你昨晚没睡觉吗?回说,睡不着,看手机。她一个月用掉100多电话费,但她打给自己儿女的电话,其实也没几个,而且每次都不愿意多说话,没说几句就挂了。她把自己的生活都过散了。实际上,当她从虚幻的世界走出来的时候,并不快乐,因为她没有自己的生活。
04
聚焦自己的内心——这才是极简
又想起来余秋雨老师在《开讲啦》时提到的那件事:有几年,他忙着寻访世界古文明遗址快走完的时候,一家传媒老总很感动,对余秋雨说,最后一站,我来陪你吧!好啊!余秋雨答应了。
寻访古遗址,余秋雨相当于离开了社会,又不能看电视,又无法看报纸,他完全不知道这几年世界发生了什么,于是对传媒老总说,给我补补课吧。
老总只花了不到十分钟,就把这几年世界发生的事情讲完了。
余秋雨问:就这一些?老总说,就这一些。
余秋雨问:那中国呢?中国这几年发生的事,老总只讲了五分钟。
老总看着余秋雨失落的样子,说了一句:秋雨,绝大部分事情发生后的第二天,我就连再讲一遍的兴趣都没有了。
余秋雨听着这句话,心里暗自庆幸,我这几年不管不顾,看来并没损失什么啊。
你看,专注于喜欢的事情,反倒收获了很多快乐。
我仍然每天都在精简,挑于我最重要的事情做。生活无大事,除了生死。
目前不面临生,也尚未死,故生活只有小事,只聚焦自己,还有和自己有关的眼前人,远的也顾及不到。
一是注重健康,没有健康一场空,尤其心态平衡,二是日常生活,规律饮食,三是做喜欢的工作,四是做该做的事和必要的事。
除此之外,不主动,不关注,不参与,有空读书,得闲写字,每天弹琴,日日锻炼。
人活到极致,一定是素与简,放弃与聚焦,只有自己好了,才能收获到好。
我是韩荆 记录让生活更有趣 倡导者,《齐帆齐微刊》签约作者。非专业钢琴迷,每天运动,偶尔远游。深爱有温度的文字!书籍《流年轻浅,生活如歌》已在全网上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