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只小昆虫拖曳着一只大昆虫,在满是老茧的路上蹒跚而行,它们身材相差数倍甚至数百倍,小昆虫或许并不知道大昆虫到底是什么,却天生明白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不可分割的联系。
这种意象一直困扰我多年,直到有一天,我碰巧读到余华的《活着》,联想到“我”与“活着”之间的关系,才理解小昆虫就是“活着的我”,而大昆虫是“我的活着”。
我喜欢读这种书,十来万字,一读便入了神,只需一天时间便读完,既不觉得负累,又能暂时远离“活着”,到不一样的地界去“走走神”。于是,神游便由此打开了闸门,就像出国旅游,随着边框清晰的入境章“咔嚓”一盖,仿佛前方的一切就都属于了我,再也不用担心无聊的人事来纠缠,而此时的我又能清晰感知到自己与周围环境的不同。
说是不同,其实又不尽然,否则我将无法做到任何感知。
我一边读《活着》,一边备好了纸巾,读完后一回想,至少也哭过十回八回。我在想,究竟是什么在触动我那脆弱的神经?以至于爱人总笑话我“爱哭”。
福贵讲述的是他的人生,也是每个人的人生。尽管我们生活在不同时代,社会环境不同,人生境遇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甚至知识教养也不同,但我们都有“过去”——自出生而始的种种体验,理智和情绪的种种较量,以及体验和较量之后生出的种种沉积。这一切,有的发生在我们清醒时,有的则发生在我们迷糊时,换个说法,我们时常能记起一些,而更多的却从未被唤醒过。这些被记起的沉积和现实中的“我”就结合成了那只“小昆虫”,但它只是冰山一角,那些从未被唤醒的才是“大昆虫”。一如小说中讲述着的福贵只是“小昆虫”,而被讲述的福贵才是那只“大昆虫”。
然而,福贵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以“小昆虫”的视角发现了“大昆虫”的秘密,并且将之合盘托出,呈现给读者。看看福贵托出的都是些什么吧?
殷实的地主家庭出生,那些从蛋到鸡,从鸡到鹅,从鹅到羊,再从羊到牛的体验一开始并非福贵的“大昆虫”,那只不过是他祖辈的“大昆虫”,所以他把嫖和赌视为胳膊和肩膀,嫖是享乐,赌则是梦想,他渴望那种紧张能为他带来“一股说不出来的舒坦”。但是他的梦想破灭了,梦想破灭的人总想回归现实,好好地生活或者死去——死去是一种定格,定格本身就是某种“现实”。
在时间轴上,福贵是一只不断成长的“现实”,这有些像嵌套游戏,他是在用不同时期福贵独有的视角讲述着。就某个时期而言,如果说福贵是那时的一只“小昆虫”,那么他的故事中就一定存在那时他的那只“大昆虫”。比如龙二收屋和他作佃户,比如被抓壮丁和战场上的种种际遇,比如人民公社和大炼钢铁,比如自然灾害和分产到户,等等。他的“大昆虫”既有社会的变迁,又有个体的特殊性,他的家人一个一个地离去,让他的体验蒙上了悲惨的阴影,远看像是某个在不断与苦难争斗的“人生”,最终却落得孤家寡人,实则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但无论如何,那是属于“福贵”的体验、较量和沉积。
福贵感叹自己命长,长和大往往是相通的,只有足够长的时间才能撑起足够大的空间,只有足够大的空间才能形成足够大的“大昆虫”。倘若福贵讲述的是每个人的人生,那么就总有一个空间容纳着那只相似的“大昆虫”,所以他买回了那头老牛,于是他的“大昆虫”又与他祖辈的“大昆虫”相容了。这种相容往往是智慧,一旦掌握“小昆虫”和“大昆虫”亲密连接的智慧,“小昆虫”就不会再那么迷茫,那么无助,反而豁达了。
如果没有福贵最终讲述时那种豁达的基调,《活着》这篇小说将无法演绎下去。豁达不是包容,而是正视,正视是既意识到现实中身为“小昆虫”的自己,又懂得伴随“活着”而悄然存在的那个“大昆虫”的自己。如此,他讲述的纵然有窃喜和开怀大笑,但即便是下流,是苦难,是无知,是残忍,是滑稽……却都有着“人世”之为“人”的某些共性。这些共性包含了价值观、善恶观、同情心、悲悯心、正义心和切身体验之心,于是共鸣便发生了,读起来又并不那么下流、苦难、无知、残忍和滑稽。
我哭得最多的是对凤霞的几次劫难,面对她的每次劫难我都以泪洗面,如同作者那么喜欢用“哭”字一样,我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情绪,仿佛凤霞的遭遇逐渐融入了我的那只“大昆虫”。不对,或许是在我的“大昆虫”上打开了某扇窗户,透过这扇窗户,我看到了里面存有“我”的某种悲悯,而我的这种悲悯竟然和凤霞的遭遇丝丝相连,形同一物。
有人说,活着就是活下去,我对此不作认同。作者在一九九三年《活着》的自序里写道:“为什么丑恶的事物总是在身边,而美好的事物却远在海角。”我想说,那是因为人们没看见那只“大昆虫”。
人们总是拖曳着一只“大昆虫”,闻着它散发出来的熟悉气息,却不曾在意过它正是那个比“现实”更大更完整的“我”,甚至仅仅将它当成一顿美餐或一种权利而沾沾自喜。这便是人类的可悲之处,却又形成了另一个嵌套。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生出一个越来越强烈的愿望,我也要不时看见我的“大昆虫”,期望在它上面开出一扇可以常进常出的窗,好让我能时时清楚我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我,特别是在面临苦难、无知、残忍和滑稽的时候。我想,我若看见那只“大昆虫”,也会像那“渐渐远去的老人和牛”一样,让豁达和现实飘扬成一首歌。
活着吧?嗯,活着呢。活着就活着吧!
二〇一八年七月二十九日 舟山
网友评论
精彩的读后感👍👍🌷🌷
余华的这篇小说分不同时期读了三次,但感悟却难以达到您的高度呀!
佩服👍谢谢分享!
期待欣赏您的大作哦☕☕
很有意思🤗
似乎我也不止一次的流泪过,同时庆幸自己晚生几年,没有在那样的日子亲历悲惨。
希望,这世界永远富足,和平。
希望,每一个人都珍爱生命,好好活着!
“是我,我害死了苦根,我是老糊涂。”我又一次听到老人的呐喊。
从此,福贵守着时光如常般活着,然后无惧地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