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不论述克服演讲的紧张,只针对演讲需要的技巧和经验。
我们都知道,口语和书面的表达,差别是那么大,一个是严谨的条理的,经过反复修改和调整的,一个是随意的不能删除的但能随时补充随时终止的一种方式。除了方式上,在用词上也有很大的区别,比如我们在写作的时候说‘用餐’会显得很文雅和妥当适应,在口语的时候你说‘用餐’会觉得特别生硬,讲故事也是,写作是精炼的语言,而口语可能中间会有反复的重复和思维的跳跃。口语是双方面的交流,需要在确定对方理解的基础下开展。书面是单方面的语言,而不需要确认对方看不看得懂。
那再看看培训,演讲。培训和演讲都是口语和书面的结合,与书面表达相比,他们都要更注重听众的感受,与口语表达相比,他们都要更注重专业的设计。我的理解是培训虽然是有听众的,但跟听众交互很少,虽然用口语表达,但是专业性又要很强,有口语表达但更偏向于书面呈现。演讲虽然也是有听众的,而且跟听众交互也很少,用口语表达,而且专业性又不要求很强,而更注重的是跟听众的贴切,更生活化,更情感化,所以演讲更偏向于口语表达。
当我们要做培训的时候,注重的是备课,把我们所要讲的知识结构梳理清楚,层次分明,每个要点章节讲什么内容,每个内容以什么方式呈现,图片,案例,还是数据分析,图标分析。该增加什么互动内容,引入主题之前该增加什么亮点吸引人。
当我们演讲的时候,我们也常常先打腹稿。我当初刚开始演讲的时候,很多口语化的词语,比如‘然后然后然后,不要这样子,呃,呃’,自己没有感觉有多么不妥,但是听听自己的录音就知道,有多么的不专业。后面要加强专业词语的修炼,减少口语化,但是站在作为初讲者,完全脱稿能顺利表达自己的专业知识有多难,只能在之前多准备,把要讲的内容尽可能的背诵下来,但是后来的演讲经验又发现,除了讲的时候很流畅,但是总感觉干巴巴的没有味道,不能把别人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我发现当我们写下自己要讲的内容的时候,往往发现很正式化,很书面语,看着是很舒服,但是当我们以演讲方式讲话的时候,总觉得缺了点什么。现在我突然发现,演讲与写作方式是不同的,如果你讲的东西太跳跃和口语,人家跟不上你的思维而且觉得太不专业,如果你讲的东西太书面,人家不如回家看书。
我们都知道,演讲是口语表达,写作是书面表达,口语表达应该要越接近我们日常说话方式越好,如果演讲表达的书面语,让别人会觉得你是在背诵,而不是即兴演说,演讲书面语让别人觉得你是刻意,而不是真情流露,演讲书面语让别人更觉得你是紧张且不自信,而不是放松。
所以初讲者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一方面是口语化词汇特别多,显得不专业,另一方面又是过于书面语言,显得干涩。仅有的两到三次公众演讲的经验告诉我,除了要在PPT内容上条理清晰,逻辑明确,设计上多用图表展示结构化思维,直观明了,还要在演讲者本身的表达上注意语言的应用。语言是有魔力的,怎样把好的内容展示给大家,语言的应用需要我们自己不断去摸索,并总结出有效的经验带给大家。
所以要想当一个知识的传播者,不仅要会写作,更要学会判断场合表达,一个高大上的主题,从一个不会演讲的演讲者表达出来,也会显得粗枝烂叶,一个矮矬穷的主题,从一个擅于操作情感的演讲者表达出来,也会显得那么别致。
我们还知道,写作有很多种文体,用的最多的其中一种是论事论理议论文,一种是写人写故事的记述文。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用的最多的是议论文,但是你常常发现好的演讲者,善于操控情感的专家,他们对于人物故事的讲述应用的更多。
擅于写作的人数远远大于善于演讲的人数,虽然每个人心里都愿意表达自己,虽然每个人小时候都爱表达,争先恐后的要表达。为什么我们的公开场合下表达能力会远远低于自身实际能力呢?我们常常很容易看出演讲者的毛病和问题且常常高估自己,认为如果是自己演讲肯定能比他讲的好。这是为何?
表达是人的天性,我们从学校教育开始,演讲表达锻炼机会就很少,所以表达更倾向于书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表达方式,但是演讲仿佛就成了一种大胆人的福利。(演讲挑战的是人的评价反馈体系,人是生物,逃离不了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条件反射是有反馈机制,好的反馈会强化行为,不好的反馈会弱化行为,人类的学习和成长也一直在反馈评价体系中推进,公众说话潜在承受着大量听众的评价,害怕舆论是人类天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