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十六章 显主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解释了十五个臣子具体的贤能之处。韩非子所推崇的贤能之臣,要通天地之道,也就是政治规矩;要懂君臣之礼,也就是职场规则;要知治国之法,也就是专业知识;要明世俗之道,也就是社会关系,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通晓律法,遵纪守法。
如果以科举为线,不管是之前的圣贤,还是之后的学士,他们都是博览群书,熟读四书五经,就是为了悟得以上五点,做一个真正的贤能之臣。我们暂时抛开“封建论”,按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来思考韩非子所言十五人。首先,能成为类似这十五人的臣子必须先是读书人,在接受先贤思想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思想,并付诸实践,通过实践不断修正与丰富,以便更好的指导的实践。
其次,他们承认并尊重现实,君主为天子,自然要像敬畏天地一样敬畏君主,这是天道演化出的世道,必须遵守。我们不是一个宗教型国家,没有敬畏的“神”。中国自古是一个典型的世俗国家,我们敬畏天地,敬畏祖先,敬畏父母,也敬畏君主,这是一种对宇宙深奥与向往,对天地自强与厚德,对社会安定与和谐的追求而产生的敬畏情感。正是这种敬畏才有了中国文化与传统思想。
韩非子说这十五人“早起晚睡,自谦自卑,为事低调”就是这种思想最为鲜明的特质,我们面对宇宙与天地,人类是极为渺小的,也毫无自大自夸的资本。在他们的思想中君主是天子,如天地般存在,臣子自然要恭敬自谦。这既不是封建也不是愚忠,而是一种敬畏天地的品德。不是这种品德不好,而是人扭曲了这种品德。天地之间,万事万物无一有害,有害根源皆为人出。
正是基于对自身的定位,贤能之臣才会执法严明,效忠尽职,进谏善言、通晓律法,谨慎谦卑,从不居功自傲。中国人自古寄情于山水,天地间也只有山水有形有名,万古长存,人在山水面前一样渺小。我们居于平原谷底,把高山敬让于先人圣贤。
韩非子继续评价这十五人,他说“不难破家以便国,杀身以安主,以其主为高天泰山之尊,而以其身为壑(hè)谷洧(wěi)之卑;主有明名广誉于国,而身不难受壑谷洧之卑。”意思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损害家庭利益,为了君主安全,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把君主当作高高在上的天和泰山一样尊崇,把自身看成谷底和河床一样低下;君主在全国有美好的名声和广泛的声誉,而自己安于接受谷底和河床一样低下的地位。
贤能之臣为了国家可以“破家”,为了君主可以牺牲自己。韩非子在这里强调的是为国,这区别于疾争强谏沽名钓誉者。贤能之臣自喻为谷底与河床,将君主称誉为上天与高山,这与我们前面分析的道理是一样的。这不仅仅是一种比喻,而是对社会关系的认可,由社会世俗形成国家律法确定的社会关系是国家运转的基础。认可社会关系,才会遵守社会习俗与法规。
君臣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顶层,君臣关系稳定和谐,社会其它关系自然也稳定和谐。臣子自谦为谷底与河床,所以才会“显主卑己”所有赞誉给君主,自己安于底层。功高盖主,向来是臣子的祸根,这只是罚名表相,实质是臣子不懂君臣之礼,朝堂政治。
最后韩非子说“如此臣者,虽当昏乱之主尚可致功,况于显明之主乎?此谓霸王之佐也。”意思是:像这样的臣子,即使遇到昏庸糊涂的君主仍可建立功业,何况遇到贤明的君主呢?这就叫做霸王的助手啊。这一句道出了正直贤能之臣的厉害,“虽当昏乱之主尚可致功”君主虽然昏庸无道,臣子却依然能建功立业,这是何等的智慧啊!在黑暗中依然能走正道,修身建功,厉害!这才是君主成就霸业的助手。
【不难破家以便国,杀身以安主,以其主为高天泰山之尊,而以其身为壑(hè)谷洧(wěi)之卑;主有明名广誉于国,而身不难受壑谷洧之卑。如此臣者,虽当昏乱之主尚可致功,况于显明之主乎?此谓霸王之佐也。】
中国人最讲规矩,规矩融于文化习俗与法规之中,高于习俗,置于法规之下。规矩同样带有权威性与强制性。懂不懂规矩,是一个人是否有文化、守规则、讲信用的表现。显主卑己,致智之为。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知道了世俗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