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断舍离
我们和物品的关系,往往是我们心智模式的外在投射。
你发现没有,我们买什么,用什么,丢弃什么,其实都取决于你对待自己和资源的心智模式。这些买回来的物品,本质上就是你时间空间的容器。在你占有物品的同时,物品也在占有你。
“断舍离”,是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提出的概念。断舍离是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技术。简单来说:断:就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少买;舍:舍弃多余的废物——多扔;离:脱离对物品的迷恋——不执迷于物欲。其中,“断”是入口,“舍”是出口,“离”是最终达到的各得其所的理想状态。
通常人们会把“断舍离”理解为一套关于家庭物品的整理术。但是,我们要提高一个维度——它是一种日常的修炼:如何通过收拾东西,观察和修炼自己清零的心智模式。
通过整理改变自己的过程有三步(通过向外整理,引发内在改变):
1、不断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发现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
2、通过审视,你关注的重心从物品转换为自我。你再对物品的整理中,重新认识、发现和肯定自我。
3、把物品替换为你自己“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把真实的自我固化到生活里面去,你的精神面貌也会有所改变。
人们舍不得扔东西的原因大概可以分为三类:执着过去,逃避现实,担忧未来。
1、执着过去的人。典型的“所有权依恋症”患者。
2、逃避现实的人。他们不是因为忙到无力整理,而是因为无力整理而忙。
3、担忧未来的人。他们常用的思维模式是“这些东西迟早要用到”。
如果说拖延症是你不愿意面对任务而拖到最后一刻崩溃,那么杂乱的房间,是不是一种空间上的拖延症呢?——你不愿意面对现实,最后杂物把你一点点挤死了。
“在你占有物品的同时,物品也在占有你”。是的,我生活中最大的体会就是这样,比如:因为商场搞活动,买一送一,买个冰箱送个榨汁机,可是平常很少喝果汁啊,但是榨汁机已经有了,不用的话总是浪费,于是专门找个半天,从买各种水果开始一直忙活到榨出各种果汁,当时或许觉得还不错,但是过后这个榨汁机就被束之高阁了。偶尔想起来,又会说,家里还有个榨汁机,什么时候再来用一用。可是绝大多数时候,也仅限于想想而已。假如没有这个榨汁机,自己就不会总想着它,不用的时候也总想着这是一种浪费,于是心里难免产生不愉快的感受。
应用于自身能力也一样。自己拥有的能力总有很多,但是很多时候分辨不清到底哪一种能力才是自己的核心能力,哪一种能力是应该持续升值的,哪一种能力又该是舍弃的。其实能力舍弃表述不太恰当,多一技傍身总没有坏处,问题在于,那些过去你曾经引以为傲的能力放到现在是否还能让你增值?所谓时移事异,在80、90年代会开汽车是一项了不起的稀缺技术,放到现在呢?再比如你明明来应聘的是财务会计,面试时却总在强调之前做档案管理方面的能力,是不是就是不舍得放弃自己的这个能力,而总在想着过去的成绩呢?
“断舍离”这个工具很不错,定期清理,或者说梳理自己的能力,能够让自己更加清楚地看清自己。“自知”就是最大的能力。过去已不复回,放下执着;未来遥不可及,无需多想;只有现在,才是最真实的,做好现在,就意味着你的未来不会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