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于第一人称的感受
这应该算是为数不多的的一部好电影,没有特效,没有惊心动魄,没有曲折离奇,有的是真实的人出演了自己几近真实经历的一部电影。现实,有趣,无奈,辛酸,感动,希望。
全程来自于贫民窟小孩的主角视角,应该堪称一小段人物传记了,丰富展示了黎巴嫩底层生活家庭的烦恼和琐事,反映了整个社会小孩面临着的生而不养,养无所教的现象,同时也展现了在艰苦条件下,人心向善的一面,故事以微笑结尾,已经很无奈了,总算不是彻头彻尾的悲剧。或许对于小孩来讲,他的视角是何以为家,但所有的故事背后,更多的是何以为生的悲哀!
何以为生一,没有好的体制,就没有好的生活。
画面中贫穷区小孩玩的游戏都是枪战,不是木制的RGB就是AK,或是擒拿搏击游戏。
“这是一个战争永远都不会结束的国家,四处是军队,没有人有安全感,就算是最富裕的人,也要做好走人的准备”。
在黎巴嫩大环境下的小孩接触到影响都是战争,战争意味着暴力和生存,暴力和生存意味着武器,武器意味着虐待和夺取,虐待和夺取又是为了生存也可能为了某种信仰。在这样的恶性循环的背景下,还有多少爱和素养,还有多少希望和追求,这就催生了整个社会现状下的缩影-何以为家的家庭生活悲哀。
何以为生二,人类生活的最低需求:生存背后的天性-竭力求生和无节制的性。
赞恩的家庭似乎没有太多穆斯林的传统,不知道算有幸还是不幸,也许窘迫的生活已经让他们想不起一些信仰仪式感的东西所能带给他们实际性的好处,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要生存下来,获得物质,不惜一切的获取物质。
何以为生赞恩7兄妹,住在一个扎堆的小房间里,除了睡觉吃东西,剩下的事都在挣收入,不分年龄不分时间,从利用买的药物提取“毒品”粘洗在衣服里送给监狱囚犯获取收入,到送水送气罐,卖甜菜汁,他们年龄小或许体味不到辛酸,但他们确实正经历着为生存而付出极大的牺牲的一个过程,起早贪黑,各种手段,各种买卖,就像赞恩最后说的一样,他们就像毯子一样被别人踩在脚下,生活就像狗屎一样,像活在地狱每天受着煎熬,没有正常的教育生活,整个家庭的小孩唯一能受到的教育是父母在开会商量明天如何挣到更多收入和拿到更多物质,有个画面很深刻,当赞恩送着煤气罐的时候,一辆挂满书包的校车同时出现并正在向他鸣着笛,讽刺的不言而喻。
何以为生在整个竭力的求生中,父母再痛苦,他们毕竟还能以性取乐,苦中作乐成了他们唯一的乐趣,结果就是小孩越来越多,生活负担越来越大,负担越来越大,痛苦越来越多,继续苦中作乐,继续恶性循环。生存的天性,对于未成年来讲只有求生!
三,世界上总有比生存还要艰难的生活:非法难民的生存。
影中,赞恩因妹妹(不到12岁)被出嫁给了一个他很不喜欢的人,他被父母以及自己接受不了现实的心赶出了家门,从此他漂泊了,也可以称得上成为了本地的“难民”,然后在游乐场遇到了真正的难民假名泰格斯特,一个带有一岁左右私生子的女人,一个做着一份清洁工的底层女人,一个孤身在外无依无靠的还要救济老家的女人,一个仍旧买不起一张假证的非法移民。
何以为生不管是去做清洁工,还是假证到期后的失业找工,还是卖头发维持短时的生存,还是去尝试红灯区,她最终还是逃不过政府的拘捕。在房租无法缴清后,最后连赞恩和他的儿子也被扫地出门,赞恩是一个善心十足的十二岁小男孩,即便在他竭力的照料下,最终还是抵不过生活的考验,生存的压力逼迫着他的人性让他最终出卖了泰格斯特的儿子,再好的人,在生存面前都显得无比脆弱。
反过来,如果没有赞恩,泰格斯特儿子可能早就饿死了,非法难民现实的残酷,不仅如此,泰格斯特已经算幸运的,如果按照办假证的阿斯普罗忽悠,大部分非法移民最后连死了都没人认领,没人会管,这句话可能是触底的现实。当泰格斯特再次见到赞恩时,她就彻底被击穿了,她的儿子是她唯一的希望,最后也破灭了,只是因为她是非法难民,她甚至连像赞恩求生的权利都没有,绝望背后的残酷。
何以为生
感恩我们生在一个好体制,感恩我们活在一个好时代,虽然我们没有义务一定要去改变世界,但心存感恩,心存善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也许也能改善一点点不公平的现状,特别感谢导演拍了这部电影,至少很多人的世界观里会说:世界上还有这些人在这样活着,想想自己其实已经很好了,不要抱怨,好好生活,这世界需要的是勇敢和感恩。
何以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