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艺术之家时差党海外党·编辑推荐
一篇未完成的文章:在巴黎发现雕塑的魅力

一篇未完成的文章:在巴黎发现雕塑的魅力

作者: 泳者swimon | 来源:发表于2018-05-26 18:20 被阅读128次

    无知无畏地说一句,本来对雕塑并不是特别感冒。谁知道,欧洲玩了一趟下来,发现它实在太有意思了。

    首先,雕塑是三维立体的,经常可以360度361度多一度热爱地观看,真正的高低上下一步一景。

    路易十六骑像,巴黎胜利广场 一鸡多吃,风味各不同哦

    雕塑可玩度也很高。当观众置身于雕塑之中,是不是有意外的参与感、喜剧感?

    一起来玩深沉,伦敦维多利亚与埃尔伯特博物馆

    观众就算不掺合进来,雕塑与雕塑之间也可以玩味空间,莫名互动。

    迷妹与男神,伦敦维多利亚与埃尔伯特博物馆(对不起,这里没打马赛克)

    说起制作,雕塑的第一个环节——原料获得往往就不是一件容易事。当年米开朗基罗只是把大理石运到罗马,教皇给他的修建陵墓的定金就花光了。生前缺金主的的梵高常常没钱买颜料和画布,只能说,总算还有不少传世之作的他幸好没有迷雕塑……另外,油画出错了,刮掉擦除或者干脆颜色覆盖都行。而雕刻过程中凿掉一根手指、一块耳垂,修补起来就麻烦多了,弄不好就功败垂成。

    如此来之不易,雕塑是不是值得我们认真玩味?

    是时候让卢浮宫的那两个女神登场了。

    1. 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

    她高高屹立于船头之上,而船头更位于德农馆长阶之最高处。从卢浮宫给观众精心营造的这种空间仰望感,不难看出这尊“希腊雕塑最伟大的杰作”(H.W. Janson)作为该博物馆镇馆之宝的地位。

    拜过女神

    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又名萨莫色雷斯的耐克——没错,耐克就是奈基,奈基就是希腊神话中的胜利女神。奈基不穿耐克的鞋子,而耐克借用了奈基的传说。

    走近看雕塑正面,最令人惊叹的是女神裙裾的质感,居然可以在顽石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似乎看见女神从天而降,立于船头,翅膀尚未来得及收拢;劈波斩浪之中,海风迎面而来,女神裙裾飘飘……动感十足,却仍不失古典的衡定与优雅。

    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公元前190年。图自Marie-Lan Nguyen,Wikimedia Commons

    穿插一个在罗马卡比托利欧博物馆看到的教皇乌尔巴诺八世的雕塑,来自于巴洛克大师贝尼尼之手,同样地把人物衣裾猎猎的感觉刻画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教宗乌尔巴诺八世雕像,贝尼尼,1635-40年

    凑近看看细节。蓬松流动的衣裾,甚至连半透明的感觉都若隐若现了。

    这是石头还是衣服?

    然而和胜利女神相比,窃以为1800多年后的巴洛克一哥贝尼尼最多打了个平手,要说超越,有点牵强。古希腊的雕塑仍然是神一般的存在,令后世仰望。艺术往往不是线性发展的,不得不信啊。

    回到卢浮宫,再看一眼胜利女神。她的正前方的人潮过于汹涌,直接让女神成了在人海泛舟。于是我们走到了女神侧后方,换个角度观看。这时候的她,似乎要振翅飞起,破窗而出,直冲霄汉。

    躲开人群,来个不同寻常的角度

    只是为了不在人群里看你一眼,却有了不同的意境,这就是雕塑的好啊。

    2. 米洛的维纳斯

    米洛是指它的发现地,爱琴海的米洛岛。它的另一个名字是《断臂维纳斯》,这么一说应该就无人不晓了。《断臂维纳斯》,卢浮宫里另一尊拥有镇馆之宝地位的古希腊雕像。

    难得在博物馆里用单反好好拍一张,一般都是手机随拍甚至不拍,以观看与体会为重。来吧,为数不多的例外,献给传说中的女神。

    《米洛的维纳斯》,亚历山德罗斯,公元前130-100年

    雕塑其实是两块大理石二合为一,连接处被巧妙地安排在了裸体与裹巾交界之处。肚脐以上与以下的两部分正好是黄金分割1:1.618的比例;以头部为基准,头、颈下至肚脐、肚脐至脚三段正好是1头身:3头身:5头身的整数比。不愧是出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的国度啊,连难以言说的美,背后都蕴含着巧妙的数学。作为西方文明肇始的古希腊,一来就为之确立了崇尚科学的理性精神,从维纳斯也能看出端倪。

    另一个则是对自然健康、对人体力与美的崇尚。看见没有,作为女性永恒美的象征,维纳斯的脸上有男子的沉毅坚定之色,并不算挺拔的双乳之下竟然更可见腹肌数块,发达程度令很多男人汗颜包括我自己。连大美女都要带点金刚芭比的画风,古希腊尚武的程度可见一斑。还好,立像上半身和腿部所展现的曲线,一下又带回了女性的阴柔。

    直到今天,美女们拍照的时候,腿都是一样的摆法。同样直到今天,洋妞们运动健身挥汗如雨还乐此不彼。可见,两千多年前的维纳斯仍在界定着今天的美,它绝不只是博物馆的陈列品。

    现场的说明告诉我们,当断臂维纳斯还有双臂的时候,她的pose是这样滴……

    维纳斯曾经的pose?

    写文章再进一步查资料的时候,发现这个其实并无定论。就连她手上可能拿的什么东西,都是众说纷纭:镜子、桂冠甚至婴儿(迈克尔·杰克逊说,你们别只怪我)。根据现场说明,她拿的应该是苹果……

    这样也好,一切都是白纸黑字多无聊,适当留白,正好给人留下想象和解读的空间。每个人的心目中,都可以有一个自己认为最美的维纳斯。

    女神看了两个,该轮到男神亮相了。

    3. 从《思想者》到《地狱之门》

    男神者,《思想者》也,来自法国雕塑家罗丹——雕塑家名字的实际发音,其实更应该是“荷丁”。

    一走进巴黎的罗丹博物馆,他的名作《思想者》就展现在眼前的花园之中。

    《思想者》,罗丹,1902年

    它首先吸引我们的是人物的紧张与激烈的状态。与巴洛克式的大开大合不一样,它的紧张与激烈显得更加微妙与内敛。我们注意到,人物的几乎每一块肌肉都紧绷着,最为明显之处是右臂与小腿,就连贴地的脚趾头都处于一种发力的状态。与此同时,思想者眉头紧锁、双目凹陷,表情深沉而苦痛。

    思想者为什么处于这么一种紧张与苦痛的状态,放在它原本作为铜雕所在的《地狱之门》里来考量,便会一目了然。《地狱之门》就在同一博物馆内,《思想者》的不远处。

    《地狱之门》,罗丹,1880-90年

    《地狱之门》群雕的灵感来自于但丁的《神曲》中的地狱篇,地狱之门取意“从我这里走进苦恼之城,从我这里走进罪恶之渊,你们走进来的,把一切的希望抛在后面。” 地狱之门的正上方,面对无数即将坠入深渊的群体,诗人但丁——《思想者》的原型,也是它最初叫《诗人》的原因——在构思着诗句,更在思考着人间的理想与幻灭、地狱的苦恼与罪恶。

    《地狱之门》全貌

    《思想者》上面还有三人,到后来也被独立、放大出来,自成一体,成了《三个影子》。在但丁的《神曲》中,“影子”就是三个被罚入地狱者的灵魂。

    从《三个影子》看三个影子

    有意思的是,罗丹另一名作《吻》最初也在《地狱之门》上,因为作者想表达吻者最初的欢愉与最终的惩罚。但后来觉得与门上其他人物相冲突,《吻》被排除在外。的确,这里人物的肌肉明显放松了不少,其中的女性柔美身姿更昭示着人世间的美好,哪里像是到了地狱之门,天堂之门差不多啊……

    《吻》,罗丹,约1882年

    现场看《吻》,我们还了解到了罗丹“未完成”(non finito)的风格——两个人物之间和脚下,都是未加雕饰的大理石原料。这是艺术家没雕完就忙着回家吃饭在谦卑地向天国致敬,他们认为人世间再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也无法与它们在天国的对应物相比。时间再早300多年,当米开朗基罗在他的名作《哀悼基督》上刻下自己大名的时候,也是用了这种方式,宣称作品其实还“未完成”。

    艺术上早已尽善尽美,心灵上却仍存敬畏之心,这样的大师这样的作品,怎能不流芳百世?

    好吧,让我也来东施效颦附庸风雅一把:写到这里,就算把巴黎看的雕塑挑重点说完了,但是这篇文章仍然是“未完成”。

    未完成,也因为我们在巴黎只是初步发现了雕塑的魅力,到了罗马,还有更多精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晓帆_8a3b:太棒了,简直就是一篇完美的观看著名雕塑艺术品指南!佩服佩服!

      本文标题:一篇未完成的文章:在巴黎发现雕塑的魅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gas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