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家园
目的地城里,位居鲁西南。地处虽然属于丘陵地带,但那巍巍延绵的摩山比邻而卧;潺潺的滨河支脉,经由此处顺流而下。这样依山傍水的独特地理位置,生存环境自然优于其他区域。而除却摩山山脉,视野内尽是一马平川的开阔,极其有利于交通运输。
先贤们因此看中了这优越的地角,选择在这儿商谈议事、交换商品、休养生息;山清水秀,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有利的条件不断吸引着周边的人们前来定居,随逐渐形成了城镇的繁茂。
解放前夕,这儿还曾是革命老根据地之一。近距离看下这城里的地势——
城里的北面,于城区正中背靠巍峨连绵的摩山山脉——钟岳山。在由山石和山土混杂形成的山脉上,覆盖着高大浓密的松树;间或出现些果树;低矮的枣枝攀援在山腰间。临近山顶,依稀可见当年攻打城里时,勇士们磊建的战壕。山底下零星散布着几户人家。再往下走,直至城郊,是大片的肥亩良田。被城里的本地居民,耕种成层层梯田的样子。对应季节的各种庄稼,喜乐茁壮地的生长着。
爬山,对于青少年,是一项非常喜爱的活动。炎炎夏季,山顶上的徐徐凉风,让人顿感凉爽无比、惬意舒畅。山腰上的山枣、柿子、桑葚,随手采摘过来,送入口中,甜甜的味道即可沁入心田。
不仅天暖时节,青少年常结伴来此踏青游玩,即使冬季,他们也一起过来郊游爬山,嬉戏玩耍。枯枝在寒风中颤动,或是被皑皑白雪、或是被长青松柏覆盖的山色,又是另外一副壮观美景。
在山里行走一阵,身上就有了暖洋洋的感觉,也即可驱走了冬季的寒冷,心情更是随之愉悦欢快起来。你追我赶、打雪仗、堆雪人、追野兔,山里的各种有趣玩法,让人流连忘返。
城里的东面,是一条自北向南,蜿蜒而去的滨河支脉——温河。河流规模属于中型,某些较宽的河床面,宽度可达到几十米。
靠近县城的河岸侧,依次是开阔的沙滩、大片的杨树林,然后经由一个自然形成的不规则斜坡,就来到了城里。斜坡上,不定几米之间,就镶嵌着一个个表面圆润光滑、形状凹凸不一的青白色巨石。行走到此处,感觉乏累了的人,可以倚靠坐仰,借此休息片刻。
河岸边那大片的树林,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冬日遮风、夏季纳凉的天然场所。每逢农历的三和八,这儿自然成就了一个热闹的集市。方圆几十里的农人们,都到这儿买卖东西。在这儿,城里的居民,不仅可以买到自己所需的物品,而且物美价廉。所以,对每户当家过日子的人来说,这儿就是他们淘取宝物的乐园。
城里的西面,自东北向南,是另一条蜿蜒而流的河。比起东面的温河,虽然它水势稍小些。但一年四季,川流的河水,从来也没有停流过。遇到大雨时节,它更是借机汹涌澎拜,立即成为一条奔腾喧嚣的大河。
河上,连接西郊与城里的桥,位居城里南北向的中间。而靠近桥洞下的河水很深,能达到好几米。因此在那儿,每年夏季,如果大人没看管好,时不时会淹死个嬉水的小孩。
其他水域,河水都比较浅,深度最多达到人的腰部。这些较浅的水域,河底下大大小小的石块,清澈可见。由于石块大小不一,而且位居高低不同,它们阻挡着河流水势,形成了声势浩浩的哗哗水流。小鱼欢快地游来游去,小虾鲁莽地撞来撞去。遇到有人用手臂环抱捉拿,小鱼们嗖的一下,敏捷地窜走了,小虾也急忙躲在河底的石头下。
正因这条河的河水深度适宜,水质也干净,距离居民又近,它便成了居民洗洗涮涮的好去处。那时还没有自来水,一年四季,除了最冷的结冰季节,附近的人们都到这儿洗衣服。家里的大家什,很难在家里倒腾的,也拿到这里洗涮。
在酷热夏季的晚上,男人们、领着孩子们的女人们,都来到了河里。他们自然地选择了不同的区域,相隔着一定距离,趁着夜色互相瞧不见,就各自在清凉的河水里,洗澡冲凉、嬉戏玩耍。霎时,这条河流就变成了天然澡堂。
城中的交通,东西和南北方向,各有一条柏油马路。也是城里的唯一两条主要交通干道。东西向的那条马路,位居城里的北部边缘,它是连接本城和外部区域的交通干道。南北向的马路,在城中稍偏东,主要用来连接与本城所属的各乡下区镇。除此之外,还有几条城区公路,剩下的就是星星散散,位于居民区的胡同、窄巷。
时值刚刚解放,百废待兴。不仅物质匮乏缺少,就连政府行政部门,社会各级阶层都少而简单。城中的布局,除了位居城区中央的、那必不可少的几个政府机关部门及其家属院外,其余就是位于四周的居民区了。
穆先生家,就在靠城区西边的居民区民主街。虽说位居西侧,实则是位居城区中央,这独特性也是唯一性,因为其它居民区,均在城区周边。
民主街南面是一条东西向的城区公路。这条路好像是城区最热闹的一条城区路。在路的同一边,东面是检察院、电影院,西面是商业局;路对面,从西向东,依次是党委党校、招待所、戏剧院;路的东头,直通那条南北大马路。党委党校和商业区之西,是从前的旧城墙遗址,如今分别于路的两侧,坐落成两户人家。再经过一个西门陡坡,则是另一街道居民区自由街。再往西,就是那条西河了。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得城区的娱乐活动,政府各项活动,都与这条路有关,热闹是自然的。
穆先生家在街道的一条窄巷里。因为前面东西各有一户邻居,使得通向其家的道,形成一条深深的窄巷。其东侧,还有一条布局相似的窄巷。再往东的一条较大的胡同里,居住着上百户人家,他们便是那些同街的街坊邻舍们了。
穆先生,在家排行老五,“轩”字辈,名轩坤。
穆家祖父辈原本住在摩山山里,穆父婚后独自出外谋生。他曾读私塾十年,虽然没有科举考试中举,但教书也绰绰有余,所以就一直在外教私塾,直至后来在城里的天主教堂教授圣经。
其原配媳妇在生了两儿两女后,不幸病逝。随后,祖辈也都先后仙去,而穆父在城里也逐渐站稳了脚跟,在城中又置办了家业。他便回家把两儿两女接了过来。几十里路程,一路奔跑着来到城里。因为跑得急,二女儿灌了凉风,得了急病,不治而亡。穆父一个鳏夫,拉扯着剩下的两儿一女。好在孩子们都十几岁以上了,已经能料理自己,他只为家中提供经济来源。
那是在解放前城里的天主教堂,他被委任为教堂教会的教师,为教徒们讲授圣经,并因此教他们读书认字。以此收入维持生活。
教会中有一修女,与穆父接触时间长了,互生爱慕之情。修女当时已三十有余,随离开教堂,与穆父结为夫妇。虽然两人相差十二岁,但也相处和睦。婚后穆母生下了四儿一女,加上前窝的两儿一女,这样穆家共有六儿两女。
穆父除了担任教会教师,能够获得一定经济收入外,他还用以前的积蓄,在家中加盖了好几间房舍,用于租赁,以此来增加经济来源,以便维持日益扩大的家庭生计。并且,他还带领家人,在城郊开垦了十几亩良田,每年辛勤农耕,以供给自家食粮。
解放前,老百姓常常因为各种纠纷,来城里打官司。因为与县堂相临,他们就常常租住在穆家。打官司耗时长,房客们除了租住房屋,自然还得吃饭。穆家也给客人提供饭食。比起专门的饭馆,自然便宜很多,而且更为方便,所以租客很乐意在他们这儿解决饮食。你情我愿,穆家就成了小型的便民客栈。
饺子、面条、油条、稀饭是最常提供的家常便饭,其中包饺子是最费功夫的慢活。这使得穆家不管男女老少,人人都学会了包饺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忙碌的时节,人人去帮忙搭把手,而不至于耽误了活计。往往七八岁的孩子,就已经练成了包饺子的好手了。
倘若不遇上大饥荒年,虽然谈不上大富大贵,穆家一家人吃穿不愁,也一直就这样其乐融融地是生活着。穆母是个热心肠的直爽人,除了料理一家子人的吃穿住行,平常街坊邻居,左邻右舍有什么事情,穆母总是很热心地上前问询帮助,甚至去牵头解决。她内心也大气,从不会因别人一句话,一件事,而去生气计较,她只是那种卯足了劲,一心向前头奔的人。而遇到谁又难了,她又不豪吝啬伸手拉人一把。
不几年后,家中的老大、老二和大女儿,都已经长大成人,夫妇俩张罗着,依次为他们婚娶和嫁人。
他们后继的孩子也在陆续长大。
1932——1934年,一连两三年雨水稀少,遇上了几十年不遇的大旱年,缸里储存的粮食已经见底。人们为了避免饿死,都出外找口饭吃,外面路上到处是乞讨的人,穆家客栈的生意也几乎停了。麸子、野菜、树叶,甚至树根,只要能吃的,穆母都找来做着吃。
孩子们中,老五嗓子细,吃不下这些饭食,饿得面黄肌瘦。平常就爱爬墙上树的他,在一次爬树够李子吃的时候,不慎从树上跌落下来,并因此摔伤了腿。当时他正患感冒,身上还发起烧来。
“娘,我要喝鸡肉馄饨。”肚子饿得咕咕叫,老五特别想念那街上的馄饨,馄饨的馅是鸡肉馅、汤是鸡肉汤。穆母拿出所剩不多的银两,去买了一碗馄饨来。回来又重新放锅里烧开,老五趁热喝下,出了一身汗,感冒竟然也好了。如此美味的馄饨,他感觉以前没有喝到过、后来再也没喝到过了!
当他伤势养的差不多好了时,穆父就联系了他的一位老交情,人家如今在乡下已算是一大户人家,他家粮食有好几年的囤积货,足够吃饱饭。商讨好后,就把老五送了过去,老五方可恢复了正常吃饭,在那儿直呆至荒年结束。
等这荒年过去,到处在外乞讨人们,也都回到了家园,人们生活才恢复正常。客栈生意也有了,穆家的生活也恢复到常态。
穆父一直把家中希望寄托在三儿穆轩佟身上,先给他娶了媳妇,又安排其去琴岛神学院上学学习,希望他将来做个让人尊敬的神父。这也是穆父自己的梦想。
然而老三穆轩佟似乎不喜欢做什么神父。他在神学院却无法安心学习,终也没有完成父亲的心愿,在神学院学习中途,就去参加了国军。从此老三转战南北,与家中离多聚少。随着回家探亲的次数越来越少,直至后来杳无音信(文革结束的世纪末,才知道他去了台湾)。自然,这都是后话了。
老四老五在高小毕业之后,老四穆轩琢去了公路局谋生计,穆父也给他娶了亲;老五好学上进,在十四岁时考入了民国师范学校,继续读书学习,毕业后在完小教学;老六和小女儿年龄尚小,均在家读书上学。
其时,随着日本的入侵,时局动荡不安起来。随后,国共两党联合,共同抗日,打响了抗日战争。日本鬼子抢劫、扫荡、轰炸不时发生,往日宁静的家园,沦为战海一片。搞得老百姓整日东躲西藏、人心惶惶。就这样每日担惊受怕,一天又一天挨日子过着。
某日,穆母突然晕倒,家人忙把其送往医院救治,但却再也没醒过来,时年才五十六岁。
没有了母亲的疼爱,伤心难过的小女儿顿感失去了依靠。当时年仅十三岁的她,就随着行军过来的红军部队,离家参军走了;老六也赶到共产党部队,报名参军并加入了共产党,之后跟着部队离家南下走了;老四跑到伪队去谋生计,其媳妇回娘家生孩子,生下孩子在月子里,感受了风寒,得病走了;育有两女的老大、以及老二媳妇,早在穆母去世前,都是年纪轻轻的,突然得急症就走了;而穆父寄希望最大的老三穆元佟,竟违背了他的心愿,在神学院学习中途,就退学去参加了国军。
这动乱不堪的局势,搅得人心慌乱,躁动不安。不知这样的日子,何时是头?身处于如此战乱的局势中,真让人看不到任何未来的希望,加上一个个亲人的离去和走掉,让穆父郁闷不已。突然一天,他就从嘴里里喷出一口血水来,从此之后,身体就慢慢衰弱下来。找中医看了看,说是有些肾虚肝郁之类,每天开始煮些中药喝。
无论如何,日子还得继续过下去。穆父强撑着身体,张罗着给老四和已经成年的老五,相继成亲娶了媳妇。后来,趁着老六回来探亲,他刚好也够了年龄,就趁机给其成亲娶了媳妇。老五却看不中穆父给他娶的媳妇,最后把人家给休了(那时离婚只能通过休书)。
哎,儿大不由爹,随他去吧,穆父不想管,也管不了那么多了。虽然每天喝着药,他的身体却一天不如一天。已是年越古稀的人,自己时日不多了,各人好自为之吧,他只想平静地走完最后的岁月。好在有三儿媳妇在身边照顾着,给了他不少安慰。虽然三儿不安生,不知跑去了哪儿,三儿媳妇却很贤惠,她与老三共生育了一儿一女。尽管丈夫不在身边,她却一直本本分分地守在家里,一边养育着孩子,一边孝顺着公婆。
外面的局势不断变化着,最后于1949年,共产党夺得了天下,说是全国获得了解放。确实,外面局势终于平静了下来,老百姓看起来欢欣鼓舞,一派大快人心、载歌载舞的景象。穆父精神也跟着好了许多,又有三儿媳妇,在身边照顾着他饮食,为他熬药,照顾他吃药,身体比前阵子恢复了不少。
看看在身边的二儿、四儿,五儿,也都各自平安地过着他们的日子——前院的老二育有俩儿俩女,大儿子大女儿都各自成人、分别婚取嫁人,老二抚养着小儿小女继续过着;最前院的老四再娶后也生了个女儿,现在又回到公路局上班;老五在城里的小学教学;小女儿和老六最初都在部队,跟着共产党干革命。后来,小女儿在省城,老六和他媳妇在几千里外的南方。他们都来信说过的很好,老六已经是军官了;小女儿在省城从医。小女儿还响应共产党的新式婚姻,自己在外自行成了家,女婿是省医院大夫。老大虽然走了,他的两个女儿,也都已经成人婚嫁。
穆父躺在床上,回忆着自己一生。想想自己,原本独自一人来到城里,从一无所有,到现在整个深巷院子里的儿孙满堂,还有那在外地、闯出一片天地的儿女们,他还再求什么呢!为人父,能让孩子们自立成人,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不就是自己最大的愿望吗!至于功成名就,光宗耀祖,终究是一场虚幻的名声,也最终会繁华落尽,万物归一!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至此足矣!想到这,他心中甚感欣慰。
五儿前两天捎信来,说就要领着媳妇回来住。他吩咐三儿媳妇,给他们收拾好房间,为他们回来做好准备,也希望他们就此安稳住下,好生过日子。
哎,时代不同了,儿女婚姻自主。老五休了他看不中的,前一阵子捎信来,说自己在外重新娶了个媳妇。虽说,按照现在的新式婚姻,男方不用给女方下什么聘礼,但老五离家这么近便,穆父还是托人,给女方家捎去了相应的聘礼,省得人家媳妇的娘家不愿意。这是孩子一辈子的大事,该花费就得花费。这种事,可省不得。如今,他能做的也就这些了。能做的就尽力去做吧,他不想自己留下什么遗憾!
老五虽没有老四的力气大,也没有老四的吃苦耐劳,但他历来好学上进,又聪明稳重,说话办事有板有眼,力总能使到点子上。自从十四岁外出上学以来,他自己所有的事情,他会处理的恰到好处,从没有让人为他操过心。想到这,穆父再次感到欣慰。
上一章:【乡土】幸福生活(2)
下一章:【乡土】幸福生活(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