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4月7日在《和牛人间的差距是可以弥补的》中提到了一个1万小时理论:你不管做什么事,只要坚持1万个小时应该都可以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确定需要这么长时间,去理解和吸收知识或技能,然后才能达到大师级水平。
研究显示,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与天赋无关的,只是练习的问题。
而在实际过程中,花费的时间可能不同。
1万个小时理论,更应在成功者上得到验证。
比尔·盖茨在13岁时有机会接触到世界上最早的一批电脑终端机,开始学习计算机编程,7年后他创建微软公司时。这时。他已经连续练习了7年的程序设计,早已超过了1万小时。
刘翔在赛场上的风驰电掣,一骑绝尘。可他为了在赛场上的10多秒的辉煌,他从7岁开始至今已苦练了19年,不知跑了几个一万小时、汗水流了几吨、经历了多少挫折和失败,才换来了"飞人"的称号。
对于普通人来说,1万小时理论可能会让人惊喜:拿出人生的十年作为交换,你可以在一个领域内做到优秀。
【二】
按照这个理论,每天写1000字,写够10万字就能成写作大师吗?
答案显然是不能。
从小学至大学,要求我们每天学英语的但时间可能为平均两小时左右,但自毕业以后,我们也没发现自己的英语水平也没高到哪去,为什么?不科学啊,什么情况?这是个伪理论啊。
至此,有些不解:那为什么坚持的人不一定成功。
【三】
实际上,1万小时定律存在一些不(深)足(渊)。
深渊『1』
不同专业领域技能取得的时间与练习时间存在很大不同。练习钢琴的人在20岁之前,早已练习1万小时,但想成为行业大师,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2』
在某一领域的成功与练习并不成正比。虽然天赋在技能习得的过程中,并不起决定作用,但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一些体育项目里对身高、身材有特殊要求,身体结构上的差异,并不是简单的时间和练习就可以弥补的。刘翔之所以是飞人刘翔,并不是全部因为他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练习所得,而是和他的“大长腿”有一定的关系
『3』
长期练习的结果并不一定与时间成正相关。
若练习采取阶段性进步,随时间和效果调整策略,机械的每日花上几个小时,为能达到练习10000小时这个目标。却没有科学的训练方法,就如同没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只是在孤立的阶段里取得一定效果,但各个阶段的效果之间缺乏线条相连接。其中的差别最终只能是高级小白、胜任者和专家的区别。
『4』
驳斥1万小时理论的一个游戏——沙堆游戏。
一粒沙子并不是一堆。你如果一粒沙子不是一堆,那么两粒沙子也不是一堆;如果两粒沙子不是一堆;那么三粒沙子的也不是一堆,以此类推... ...9999粒沙子也不是一堆,那么10000粒沙子也不是一堆。
为什么这么多的沙子,还不是一堆?这是因为我们没有一定的量来确定一堆的一个边界。如果说1万粒沙子是一堆沙子,那么少于10000粒就不是一堆么?区分9999和10001粒沙子是不是一堆,就有点不合理。那么假设10000粒沙子是一堆的假设,就不严谨了。
换到1万小时定律上,也就是说这个定律也不严谨了。
对于坚持,你是否明白了错在哪?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