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这本书,还是缘于《一席》,看到了此书作者梁鸿教授的演讲,她取题为“看见‘看不见’的中国”,反复听了几次,又找到了《出梁庄记》的电子版,抽空读完,但关上书页,还是无法摆脱那种萦绕不绝的悲凉,就是一种悲凉的气息。

(一)关于梁庄
梁庄,是河南穰县的一个村落,作者便是出身于这里,如果可以,我更愿意称呼她为梁姐,而不是职称,这或许也更带有一点乡土气息,她的姓,将她与此地的名紧紧的捆绑在了一起。书中访问的都是梁姐的亲戚和老乡:
在将近三十年中,梁庄人的足迹几乎遍布了中国的大江南北。西边最远到新疆的阿克苏、阿勒泰,西南则到西藏的日喀则、云南曲靖、临越南边界的一些城市,南边到广州、深圳等地,北边到内蒙古锡林浩特。国外最远有到西班牙打工的。他们在城市待的时间最长的有三十年,最短的刚刚上漂泊之旅。
这本书就是在探寻他们,这些最熟悉的陌生人,于我,于她,可能都是。他们中有当老板发家了的刘秀中,有农二代的蚁族梁磊,有感情命运波折的梁静,有富士康的工人,有三轮车夫,有路边的校油泵,有神秘的算命仙……这些都是活生生的他们,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或许哪天就路过路边的修理小店,就请三轮车拉过货物,但是他们就活在一个看不见的中国。
但是面对死去的小柱,面对清楚每个流程但是不做假的正荣,面对遭受歧视压迫的梁静,我无言以对,我最终也将写完这篇笔记,关上这本书,就如此从容的逃避,但是我不知道,这些留在我的记忆之中,将会发酵出什么的结果,书中好些片段都引发我很多思考,此时我却不知道写点什么,所以,我在这里推荐这本书。看得见和看不见的两个世界,一样的光怪陆离,一样的清晰可触,它们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身处其中的你我,又该怎样?
(二)消失的故乡
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一个消失的“故乡”,一如我,梁庄的一切都不让我陌生,让我想起曾今生活过的工厂,我也曾有过想法,想要写一本这样的书,去记述那些曾经儿时,相处在同一个工厂的人们,探寻这些年来的踪迹,毕竟这是一个与我息息相关,不能忽视的庞大群体,但是我有些无能为力。但这却提醒我去审视,去反省自己。虽然很多时候无能为力,甚至违心以对,这些都在加重我的痛苦,我也必须去寻找一丁点安慰,就如同每一个梁庄人都有一个想回去,又不愿意回去,也回不去的梁庄一样,被问到我是哪里人时,我也会不自觉的想到那座伴随着我成长的时光,日渐凄凉破败的工厂,如今也只剩下一个影子,我甚至无能为力,去作为一个观察者,记录者。当多年后,梁庄消失,我又去哪里寻找我心中“梁庄”的踪迹。
(三)摘选
最后,和你分享作者的自序,从中,能够感受深情,关于父亲、关于家乡、关于梁庄:
父亲。我不知道,在您走之后,我会如此空旷。
死亡不再是挂在嘴边的概念,它是一个客观事实,没有温情,没有咏叹。就是寂灭。生命从华丽的空想终于回归到最朴素的形态:活下去,是死亡。奇怪,在意识到这点时,涌起来的竟然不是悲伤和空虚,而是庄严,一种肩负着某种重任的庄严。新的人生开始了。
我亲爱的父亲,如果说我和您之间有不同于通常父女之情的,那就是,我们还是亲密的合作伙伴。我庆幸,我们曾经一起,为了梁庄,共同跋涉,走遍大半个中国。因为有您的指引,梁庄的历史和现在,才鲜活而真实地呈现出来,因为您,梁庄才得以成为梁庄—那个尘土飞扬的、悲欢离合的梁庄。
而最庆幸的是,因为这两本书,那里面的一个个场景,把我一次次带向您,走近您,倾听您的声音,呼吸您的气息。
前面已无人。而儿子,紧紧跟在我身后。我只能担负起同样的庄严,走过一代代人走过的路,像您一样,挡住那永恒的空旷,让身后的人尽情体会人间的热闹和欢愉。
父亲。我把这两本书献给您。我们同在梁庄。
这是法师的日更系列,希望能和大家分享更多的作品,希望得到你的点赞和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