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8日 星期五 晴
我们从小到大听到的都是“王子与公主的爱情童话”,等到了青春期的时候,正直言情小说大行其道,那时我们疯狂地迷上了琼瑶、亦舒、张小娴等作家的小说,导致我们对爱情总是格外在意,正是这些过度渲染、强调的爱情故事让我们容易成为爱情至上的“恋爱脑”,一旦失恋就会觉得生不如死,痛不欲生。
法国作家司汤达也在《论爱情》中描述过被爱情冲昏头脑的感觉:“每当向莱奥诺尔伸出手臂,我总是感觉自己快要摔倒了,而且我还得思考该怎么走路。”
用现在的网络流行语来说,这就是“恋爱脑”,也就是将爱情当作生活的全部重心,她们一旦开始恋爱就会“上头”,把心思全都放在爱情和对方身上,一下子就完全失去了自我。她们希望对方可以填充自己缺失的爱,在感情中敏感且多疑,她们喜欢试探伴侣,要求伴侣去哪儿,做什么都和自己报备,有着强烈的控制欲。
伴侣对他们而言就像救命稻草,为了抓住这段关系,不被伴侣抛弃,可以牺牲自己,讨好对方。本质上说这是一段缺乏理性思考,且不对等的关系,因为真正的爱,一定是建立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上。
在许许多多的浪漫故事里,女孩总能遇见完美的“白马王子”并与之相恋,最终两个苦苦相恋的年轻人历经千难万险,克服了各种反对与阻碍,最后进入了婚姻殿堂。这些故事将幸福完满与婚姻划上了等号,认为一个女人的最完美的归宿莫过于与一个相爱的男人一起走进婚姻。
实际上,这都是童话里的故事而已,现实生活中婚姻往往是爱情的坟墓,一旦结婚,生活中柴米油盐会将浪漫的情怀变成一地鸡毛。爱情最美的结局不过是变成亲情,心动的感觉消失了,彼此厌倦的情绪滋生了,大家看透不说破,维持、经营着现实生活中的“搭伙过日子”的关系而已。
也因此,很多父母为了不让女儿成为“恋爱脑”,会刻意让女儿远离王子公主的故事,特别是《海的女儿》。虽然安徒生想表达小人鱼对爱情、灵魂、理想的追求,但故事中的小人鱼为了爱情最终成为泡沫的故事,感觉这小人鱼就是典型的“恋爱脑”。甚至她们会让自己的女儿尽量多看武侠小说,远离言情小说,要知道那些为了爱情分分合合、生生死死、要死要活的剧情看着都累。
当然,追求平等的爱情也的确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封建社会男女地位严重不平等,女性冲破世俗的障碍,大胆地奔赴所爱地男人,成为浪漫爱情故事中男女结合的主导方,这是女性在追求爱情的自主权,是一种对以父权为基础的封建家长制的反抗。
因此,《牡丹亭》《红楼梦》中那些敢于反抗礼教、追求自主爱情的男男女女显得尤为可贵。可以这么说浪漫爱情与女人的自主性、能动性息息相关,这应该是女性在追寻自我实现的一种途径。
可惜的是爱情从来不是人生的全部,爱情不过是在某个特定年龄里身体内的荷尔蒙产生的奇异化学反应而已,等历经沧桑之后,才发现世间所谓的“爱情”不过是春梦一场。
许多女人对浪漫爱情有着无穷的需求与期待,而现实却又难以满足她们时,阅读浪漫小说就成了逃离日常生活的途径,完满的爱情故事能够起到安慰和疗愈的作用,让她们相信爱情是生活的全部。而男性显然不太喜欢阅读言情小说来满足自己对爱情的期待与想象,因为爱情于他们,可以不那么重要。
浪漫爱情故事往往存在于书中,实际上,现代社会价值感的实现方式趋向多样,女人也不需要依赖浪漫爱情而谋求生存,她们拥有自己独立的精神、思想、灵魂,同时经济也独立,完全不需要依附男人才能活下去。
当女人意识到书中、影视剧中一个个爱情故事不过是试图让女性依靠男性认可来实现价值,从而掩盖性别不平等的事实后,对爱情持负面态度也变得可以理解。“智者不入爱河”、“谈恋爱不如搞事业”的宣言背后是女性看穿某些爱情泡沫后的自我保护方式。
从前在亲密关系中,男性占据绝对性主导地位,而在当代爱情文化中,双方处于某种竞争之中,这种竞争是基于双方的感情与自我认同的,男人和女人谁都可以主导,但在爱情中最重要的是不能迷失自我,爱一个人首先是要爱自己,如果自己都没有了,自己都不爱了,哪里还会拥有爱的能力去爱别人呢?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爱情的浪漫就此消失,因为哪怕现代爱情具有理性化的特点,也依然有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尽管我们要远离“恋爱脑”,在生活中爱自己多一点,爱别人少一点,有自己的独立生活,实现自己的财务自由,减少对男人的精神依赖,拥有一个独立而自由的灵魂,但我们也无法否认很多女人依然需要那些能够为我们营造情感乌托邦的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