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到1956年我国已经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了,在1954年,我国也正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基本政治制度。
这一制度的确立,表示中国人民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极大的促进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接下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和可靠的生产力基础。
今天说到的就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事情,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也确定了,但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是党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後来的社会主义改造行动的底层逻辑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现如今,我国同样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要学习苏联经验,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实践表明,照搬苏联经验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只有符合我国国情的方案道路,才适合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我们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积极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论十大关系》中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是一对矛盾,这一矛盾呈现出既统一又斗争的关系。因此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党中央强调:
1.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这其中有一个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问题;
要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极为重要的方针,贯穿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前中后各个时期、各个方面。
建设社会主义,仅仅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不够的,如果全国各族人民都朝一处使力,但使力的方向却错了,那么力气越大越糟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我们还得找到建设的方向,人民不满于什么、人民想改善什么,我们就建设什么。
这就涉及到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矛盾:
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据此,党中央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要求各级党委要抓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全党要学科学、学技术、学新本领。
至此,我国已经确定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方针;已经确定了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接下来就是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了,我国的工业化又是怎样实现的呢?请继续往下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我国实现工业化提供了根本的政治前提。但新中国刚刚建立的时候,我国的工业基础是非常薄弱的,很多工业领域甚至还是空白的状态,而且刚刚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我国人民还没有来得及调整和适应新环境的变化,即使积极性和创造性空前高涨,也掩盖不了我国生产力落后的现实情况。
那个时候的中国,完全看不出现在的样子,现在我国基本没有空白的领域,在本国内都能形成众多闭环的生产关系链,而且我国的工业非常发达甚至众多企业正在转型为机器化生产,真的是天翻地覆的两个模样了,想来毛泽东主席要是在的话,一定大为欣慰吧。
还是回到当时的工业化建设当中,由于我国对于很多工业领域还是空白的,所以党针对这一点,把实现国家工业化确定为新中国整个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
经过学习和借鉴苏联工业化建设的经验、和在我国社会中的一系列实践,却由于过多的强调重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比例失调,这就促使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思考如何走中国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其实我一直都觉得这些很难,这不单单是这些理论告诉我的,毛概中没有过多的描述理论产生的详细原因,但我读过《毛泽东全集》,跟着毛泽东主席从他领导湖南的农民运动到他来来回回的奔走各地,又领导战争上前线的各种场景,其实他们刚开始的时候也不知道什么是适合中国的,他们也不知道中国的未来是什么样的,都是走一步看一步,一点一滴都是在实践中得来的,打仗中有牺牲有失败、建设中有走偏也有走错,这都是很正常的,谁也不能说第一次就能顺顺利利的建设出如今的中国,其中的曲折太多了,只是毛概中看不到而已,有时间可以去读一下《毛泽东全集》。
一系列的行动就在当时展开了,由于比例的失调,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开始思考如何走中国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鉴于中国社会生产力落后、经济基础薄弱的情况,毛泽东指出,以工业为主导,把重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以逐步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于是在实践和总结反思的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发展思路,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等等。
在实际行动中,党中央也对各方面作出了具体的安排,力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1.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采取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
2.必须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
3.必须重视知识分子工作;
4.必须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5.必须积极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如火如茶的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奋斗着,随着汽车、飞机、工业设备的产生和经济文化的蓬勃发展,我们知道中国正在变得美好,而且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这次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而且也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还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遭受过重大挫折,造成了严重后果,留下了深刻教训:
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3.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5.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6.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历史总是在继承和超越中前进的;
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