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思考力婚姻育儿@IT·互联网
韭菜的认知升级之路:判断力的六个层次

韭菜的认知升级之路:判断力的六个层次

作者: 蛋壳小花生 | 来源:发表于2018-07-11 23:41 被阅读405次

    1、

    《一根韭菜的自我修养》里说,想要不被割,就得学会判断收割者的套路,然后躲开。

    我们都是一根坚强小韭菜,金融市场中被割的还不够,生活中也在时时刻刻被收割,但是,我们生命力旺盛呀,不管怎么割,一段时间后依然青翠欲滴。

    那么,跳出这个悲剧循环的方式是什么呢?

    棋子和棋手的区别,其实就是视野广度的差别,也就是看待一件事情的层次不一样,看的越高的人越能发现收割者藏在背后的小弯刀。

    万维钢老师把人的判断力分了六个层级,这六个层级决定了一个人思维层次的本质区别。

    2、

    第一个层级是相信权威,相信贵就是好,相信祖传的就是优质的。

    这是非常传统的认知方式,在理性主义出现之前,我们的祖先们大部分都是没受过教育的,当然也不会有太多的思辨思维,于是就会出现盲目的相信别人。

    神父说上帝创造了你们,大家信了。皇帝说我是天授神权,代天管理你们,大家也信了。大儒说孔子是圣人,他说的都是对的,大家也信了。

    某个游方道士说,这个东西非常贵,皇帝吃的,肯定有效,老百姓也信了,然后买了。

    在现代社会里,很多人相信电视里的各种祖传,各种XXX教授的观点,甚至于相信黄金很贵,那么加了黄金的酒肯定也很补这种观点。

    这就是最低级的判断力,也是最大的一批韭菜。

    3、

    第二个层级,他们不会被所谓权威者蛊惑,因为他们相信眼见为实,这个层级的人,如果发现身边有个熟人这么做了,也有效了,他就会相信。

    但是,他是不清楚这里面的因果关系的,他只相信自己看到的东西,尽管我们看到的东西大部分都是片面和虚假的。

    比如保健品,一个熟人吃了有效了,比如某种偏方,一个熟人吃了就痊愈了,那就能证明这个药物和痊愈有因果关系了吗?

    个例永远说明不了什么,再说安慰剂效应,身体本身的自愈系统,你就算什么都不吃也会康复,所以这个现象到背后因果的确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而不管这些,因为个例就相信的人,就是这个层级的判断力。

    他们总是容易被单个个例所影响,比如朋友圈的那些鸡汤,通过讲一个案例,然后几句总结:会记手账的人是多么成功/娶一个纹身的女人是多么幸福/嫁人为什么不能嫁给脾气坏的人?等等。

    你会发现前两个层级,已经包含了大部分人。

    4、

    第三个层级,这个层级的人已经意识到个例的特殊性了,他们关注的是人群的研究。

    你和我说这个药物有效,那行,一个例子不够,你要给我一群人的样本结果,我才会相信。

    这个层级是不是觉得没什么毛病?

    比如某个满贵的保健品出具了一个报告,他们委托某个大学做了一个人群研究跟踪,取样了10000人的数据,发现吃了这些保健品的人,比不吃的人身体状况高出很多。

    那是不是就说这个保健品就有效了呢?很多人会觉得没毛病呀。

    但是,既然保健品贵,那么能买的起的人收入水平普遍偏高啊,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收入高的人普遍健康管理做的好呢?身体更好是因为收入高,而不是因为保健品呢?

    所以,群体数据,依然代表不了因果关系。

    这一层级的人,逃离了个例的影响,但是陷在了群体研究的这一步,也就是相关性和因果性的这一步。

    比如很多成功学鸡汤里,刷刷的拉了很多成功人士,然后举出一堆分析,最后拉出一个结论,说因为这个他们才成功的,我觉得这个是最扯淡的。

    5、

    前三个层级可以说已经刷掉了99%的人,特别在我们中国,科学思维的普及教育如此匮乏的情况下。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中国的新鲜韭菜如此之多的原因吧。

    虽然美国的保健品市场也是如此乱七八糟,坑人的也很多,受骗的很多,但是至少人家会拿一个你一下子分辨不出来的,带着科学外衣的东西。

    但是国内的阿胶、冬虫夏草、红糖补血、燕窝补元气这种处于第一层级第二层级的,还是比较少的。

    第四层级,那就是在第三层级的基础上,考虑到了变量的因素。

    比如之前举例中的,保健品的群体调查里面,服用了昂贵保健品的人比没服用的人身体好,我们考虑到有可能是“买的起的人,往往收入比较高”中这个“收入高”的相关因素导致的。

    所以处在第四层级的人,就会去控制这个“收入高”的变量,然后选择收入相仿的进行研究。

    但是,又有人提出,这个还有可能和职业有关系,你想想也对,于是控制了职业这个变量。

    然后还有一个人说,这个和本来的年龄也有关系,30岁的肯定比50岁的身体棒,你觉得也对,又控制了年龄的一致。

    第四层级的人,就是发现一个相关变量,控制一个变量,然后得出研究结果。

    比如那些经常拿同卵双胞胎做研究的人,就是为了控制基因层面的变量。

    没错,这其实是大部分科学研究的方法,已经是属于科学思维的层次,拥有了这个层级思维的人,看问题都会比较全面,对于相关性和因果性也非常的明了。

    所以,两个事物之间是否有明确的因果关系,他们能够看的更加清楚。

    但是,就像上面的例子里一样,一个人提出了一个相关变量,你就去控制一个,再提出一个,你再去控制一个,变量是很复杂和多变的,你总是会遗漏一些。

    毕竟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可能拥有完全一模一样的对照样本,让你去进行对照。

    于是第五层级出现了。

    6、

    第五层级的判断力,叫做随机试验。这是英国统计学家罗纳德·费舍尔发明的一个方法,既然你变量太多了,而且根本无法一个个去控制,那么我就不去一个个寻找了。

    那么,我只要用一种方法,把这个误差给对冲掉就行了。

    这个方法就是随机试验,大规模随机试验的好处就是,因为没有使用任何主观分类标准,那就不管你有什么干扰因素,这个干扰因素在两个组里的强度应该是大致相同的。只要实验的样本量足够大,随机分成的两组之间就不会有本质的差异。

    干扰因素在两个对照组里面的强度是差不多的,于是就对冲掉了。

    因为是随机的,那么你有可能挑选了男人、女人、年龄大的,年龄小的,有钱的,没钱的都有,然后给他们一半服用保健品,一半服用淀粉,而且他们自己也不清楚吃的是什么。

    这样在对照组和实验组里,变量出现的干扰几乎抵消掉了。

    然后经过一段时间后的观察记录,再去得出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就会比第四成绩可信多了。

    大规模随机试验,是医药领域的黄金方法论,美国的FDA批准的药,必须得走这个流程。

    因果关系的建立,我们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确定。

    这就是随机试验。

    7、

    至于第六层级,万维钢老师说,这是最新三十年“因果革命”的一个杰出贡献,就是用更简单、更准确的方法决定到底应该控制哪些变量。

    这就是在第四层级上,明确哪些变量可以控制,哪些变量不需要控制,从而得出结论。

    因为有些变量需要控制,但是有些变量不应该控制,控制了反而导致结论错误。

    关于该不该控制一个变量,有两条规则。

    第一规则是“后门”路径的信息传递必须被隔断。所谓后门路径,就是从 X 到 Y 的一条连通路径,其中起始的箭头指向 X。后门路径中可能包含干扰因素,你需要控制其中一个变量,阻断信息传递。

    比如我们要研究X到Y的推导过程,如果某一些干扰因素会返回来影响X的,明明你给实验组吃了X,因为干扰因素的影响,有了影响X的后门,变成了实验组的X变成了X+1,而对照组也因为这个干扰因素,竟然也出现了少量X。

    那么对照组和实验组,就会出现数据错误,明明是对照的,也出现了和实验一样的结果。

    比如上面的保健品,如果保健品的主要成分是大萝卜,那么对照组就不应该吃大萝卜,因为这个大萝卜会对X,产品干扰。

    第二条规则是如果后门路径中有“A → B ← C”这样的“碰撞”结构,那就不要控制了,因为其中的 B 已经阻断了 A 和 C 的信息交流,控制反而会带来干扰。

    所谓的碰撞结构,就是干扰因素里面有两个两两对撞,抵消影响的因素,就不应该去控制,你控制了一个,反而会让另一个出现意料之外的干扰,从而影响实验结果。

    比如随机实验中,“随机”这个概念就抵消了很多干扰因素,因为对撞而抵消了,如果你在随机之内,还去控制个一两个变量,反而会出现弄巧成拙的结果,让结论出现错误。

    因为谁知道你控制的变量,是否起这抵消的关键作用呢?

    不过随机这个例子不好,毕竟他是统计学上的,而不是因果链条上的碰撞。

    所以,如果按照这个六个层级来看的话,想要认清这个世界的真相,真的很难。

    所以为什么说,我们都是一颗青翠欲滴的小韭菜,分辨一个事情如此的难,而我们大部分时间却要面对如此多的选择。

    从相信权威,到相信熟人,再到相信个例,最后到群体研究,在到科学家的各种研究方法论,在到最后数学家的因果律研究方法。

    看看你在第几级?新韭菜和老韭菜的区别,其实相差真的很多很多。

    有时候思维的差距,比财富的差距,要广的多的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船长戚戈XGeek001:关于辨识力的层次,是个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好选题。准备打99分。但是,最后思量下来,还是决定打59分。原因在哪里?因为言行不一。
        你有方舟子,罗胖,科学声音,还有你提到的万维钢等新派科学型知识分子的严谨的科学方法论和逻辑思维,这是非常棒的。
        然而,这一群人统一的一个毛病,你也一样有,就是缺乏实践。这是我非常遗憾的。
        是什么让我花愿意这么长时间跟帖,不吐不快?因为我要借此机会,向新派科学型知识分子做个呼吁:也许,该静下心来,做点实践,否则,可能陷入50步笑百步的陷阱。
        尤其是,打着科学精神的旗号,干着违背科学精神的事情。
        试想想,你有相关的实践么?也不过是读或听了他们的书或语音。
        他们有实践么?方舟子还化学基础。罗胖,卓老板,他们纯粹从科学方法论的角度。这里面问题很大。
        没错,说的就是中医,和你文中一直提到的保健品。
        如果你了解我,就知道我不是一个脑残中医粉之类的。10几年核电精力,高级营养师,科技布道者。
        就你说的保健品,乃至中医,你也要象本文一样,进行维度和层次细分,而不能用一个笼统的代词,做一个整体负面的定位。之所以这么激动,是因为知乎平台太多对保健品和中医药嗤之以鼻的莽撞新知识青年。

        中医可以分成几大块:中医解释系统(或中医哲学),中医药(糟粕甚多的古方,去掉了大部分糟粕的今方,偏方),中医辅助疗法(针,灸,砭,摩,拔罐等)。保健品也分传统保健品(参,虫草),营养素(单一,混合/复合型)等。
        古中医解释系统是有很大问题的,它是一切牵强模糊的根源。这一点我非常同意方舟子的废医验药的倡议。
        唯一遗憾的是,方舟子口中说的是废医验药,但表达上实际已经几乎是废医又废药了。
        这一点,对他本人没大问题,因为他自己还是化学专业的,有一个基本的【余地】,但是对于追随者,却【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尤其是非专业缺实践的人,就会陷入极端认知,即保健品和中医药都被列入严重不靠谱之列。
        这一严重谬误,在我认识的一些新派知识分子中很流行,不是今天这段文字能改变的。也许需要多年的代价,你们才能真正重新认真审视。
        简单说,保健品和中医药,其实是朴素的模糊的实践营养医学。
        恰恰是营养医学,方舟子,罗胖和卓老板,他们承认它的存在,却严重低估了营养医学的范围和巨大区间,因为他们严重缺乏实践。
        而且,营养医学也分层次:营养性补充层次,纠正性修复层次,另外,从作用上,也有物理的,化学的,尤其是免疫抗原作用。
        比如,被鄙视的虫草和灵芝孢子粉,它其实是一种生物抗原,有免疫激发作用。这是身体自修复功能的重要基本作用。
        科学方法论非常重要,但是,科学实践和证实证伪更是一个复杂的大课题。
        我期待你作为一个科学精神的推广者,不要自己抢在方法论的制高点上忘乎所以,干着违背科学精神的50步笑百步的武断,要本着质疑,尤其自我质疑的科学精神,消除盲目的不屑,而是不懈追寻彻底的本质与真相。
        保健品需要正名。它没有那么不堪,不堪的是不学无术为助理而歪曲,更有盲目的科学式傲慢的强加。
        船长戚戈XGeek001:@戚_学霸最强大脑生活特种兵教练 👍
        蛋壳小花生:@戚_学霸最强大脑生活特种兵教练 这篇文章只是一个思维方法,而且其实我绝对你作为营养师的话,其实我并不反对你用中医的解释体系,加上西医的理论体系来给予用户建议。
        我虽然反中药,反中医哲学用到病理上,但是我不反对把中医哲学用到像你这样的营养师上。
        因为认知普及成本很高,我反倒觉得目的是给你的客户吃正确的药,至于用什么理论说服他们,还是看他们本身的认知属性的。
        为了中西医大战,而枉顾客户的营养需求,我还是觉得实用主义更好,哈哈哈
        我个人觉得,,,,科学就是,一个理论解释了一些现象,我们还能预测一些正确的事情,先不管对错,能用就行,实用主义。
        如果你的使命是让你的客户更加健康,更加长寿,调理问题,那么中间的方法,看观众,拿剧本,都行。
        哈哈哈哈,不管如何,我说的可能过一段时间就会变成错的,只要现在还是对的,能用就行。

        但是,科学的方法论,还有就是您自己也比较推送的自我怀疑,怀疑世界的精神,一直是我们追求的,不是么~
        蛋壳小花生:@戚_学霸最强大脑生活特种兵教练 首先,非常感谢你打这么一大段字阐述你的观点,也非常感谢你作为一个专业营养师的角度阐述了你对中医和保健的理解。

        科学和盲目科学是不一样的,我喜欢的万维钢和罗胖、卓克一系列人,包括我自己从来没有觉得科学就是傲慢的,正确的,我反而觉得科学才开始蹒跚学步,特别是针对社会学、经济学这种软科学。
        还有就是对于人体研究,对于大脑,对于基因,对于生命层次的研究,都还是在初步。

        但是我相信的是科学的方法,就是用这种方法研究出来的结果,是允许任何人重复和反驳的,只要你主流科学界,甚至非科学界,只要也用正确的逻辑做出了不一样的结果,我们可以立马认错。
        我不反对中医学几千年来,这套理论给予我们老祖宗的安慰,给予我们老祖宗对于世界的认识,也不反对这几千年来各种偏方、正方对于人们医疗这个大问题的贡献。
        但是当我们又了认识这个更加明确的工具了以后,我们希望知道为什么,为什么这样生效了,为什么吃这个可以这样,为什么要这么吃,为什么,为什么,这样才可以帮我们避免风险,达到更加有效率的对待我们自己的健康。
        实践和讲道理是有区别的,如果一把锁的开锁密码是按下数字5以后三秒后打开,你作为一个实践者每次都是513 514 515 这么按的,你就算按二十年,总结的经验依然是错的。
        但是科学家用正确的科学方法,就可以最后研究出真正的打开锁的原因。
        我看了科学家的论文,我能知道锁的答案,而你依然是错的。

        一种病有10种药都可以治愈,你用中医总结出来这10种药都是凉性的,降火,并且实践了十几年都没错,于是你觉得实践出真知。
        科学家不断问为什么,发现原来是药里面的某种大分子物质有效果,所以专门开发了药,并且发现另外5种药物也含有这种药,而且另外五种也可以治疗。
        而你的实践背后归因是错的,那么当你没有这10种药物的时候,想去找新药,肯定根据降火的概念去找的新药,你觉得你找到正确药物的概率高?还是科学家高?
        我是没实践过,但是我看科学家的论文,知道了关键治病的化学分子,我也去找了新的药。
        我们两哪一个治愈病人的可能性高呢?

        其实你说了一大堆,想用实践者的高度来说我们这群没实践过的人眼高手低,看了两本书就瞎打击老祖宗的5000年智慧,所以我也用两个实践者的例子和你说,实践没有什么了不起。

        传统农业时代,做的事情少,做的事情简单,实践经验更重要,但是现代社会,知识很多,也很复杂,搞清楚为什么会更重要。

        你拿虫草素、灵芝孢子粉当做抗原?你确定理解人体免疫系统的工作机制的不?还是就是看了别人关于虫草素和灵芝孢子粉的文章呢?
        你有真的研读过关于这个那篇文章么?他做实验的条件符合科学规律么?这个生物抗原属于抗原体的哪一部分?在什么情况下会生效?免疫激发,免疫增强这些概念本身就是很大很宽泛的概念,不放到具体病例里根本没意义。

        再说免疫力强了,免疫系统怼天怼地怼世界,那你得天天过敏,甚至休克,面积被激发,被增强就是好事儿?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你可以拿我文章的案例,拿我文章的逻辑来一一评判,可以用同样科学方法的论文,可以用你自己做的科学方法实践,也可以用我观点的不完善之处补充。

        但是请不要先把我的人设上贴标签,然后开始鄙视,就事论事开始,才是正常讨论的开始。

        保健品是没那么不堪,你可以看下我另一篇文章,安慰剂效应,保健品给予的人体的增益状态的确可以给人的身体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另外脑白金里面的褪黑素,也真的对老年人睡眠非常有用。

        但是,我反对那些把效果吹的特别神奇,价格卖的非常贵的,,,,甚至重金属超标(虫草粉被查了多少批了?)的保健品而已。
      • 8760d50b4935:我最近也在听《为什么》!耳目一新~,请问《一根韭菜的自我修养》是李笑来写的那个吗?那里可以看啊?
      • 伟略_8a99:这种以样本量和样本是否随机抽取的方式阐述韭菜的方式很 新颖
        蛋壳小花生:@伟略_8a99 哈哈哈、谢谢

      本文标题:韭菜的认知升级之路:判断力的六个层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fyh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