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年味说起洋节来袭

作者: 就这也行 | 来源:发表于2019-01-14 13:46 被阅读437次
    由年味说起洋节来袭

    儿时的年味终生留恋。

    01.

    老家是典型的南北方过渡地带,父老乡亲临淮河休养生息。河南岸不远是巍巍大别山,北岸是广阔的黄淮平原。老家既种水稻,又种小麦、黄豆、红薯等;年味既不同于南方也有别于北方,饮食很有特色,如除夕晚餐必是丰盛的菜肴、白米饭,然后守年根包饺子。初一早餐汤圆煮水饺更是独特一绝,有人不解有甜有咸啥吃头?那是您没品尝,您若一试,包您上瘾。

    老家年味,从腊八开始,逐渐变浓。腊八粥容纳杂粮、大米、小枣、花生仁,香浓味正,口爽胃舒服。

    腊八之后,集市逐渐热闹。"逢集"一说不知缘何而兴:邻近各乡镇间隔逢集,东乡逢单(农历一、三、五……),西镇逢双(农历二、四、六……),百姓就近赶集采购所需。

    忙碌赶集的,一类是生意人,开手扶拖拉机、赶毛驴车、骑自行车、挑担子的不一而足,满载衣服鞋帽针头线脑锅碗瓢盆锄镰刀剪。小年后,集上过年物资如各色灯笼、春联门神、花炮蜡烛、香火纸钱占尽风景,表达着过大年的吉庆。

    再一类是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之徒,这乡逛逛,那集溜溜,不买也不卖,饿了掏出毛票仔细地舒展来恋恋不舍地买碗炝锅面或油酥火烧,算是奢华。浪荡闲人图的是看稀奇。

    02.

    小年之后,每天都有讲究,如:衣物洗晒,房间大扫除,蒸包子(糖包、枣包、红豆包、细粉猪肉包、干菜包。),炸肉丸子菜丸子酥肉酥鱼等,贴春联和门签纸等。

    最实惠的年味是杀猪宰牛羊、杀鸡杀鸭鹅、破鱼破鳝等一系列,这些是年货的重头戏。上天主定,水产家禽家畜生就被人类做盘中餐的命,努力生长却是一天天奔向屠刀。

    小年之后,人们寒暄已不再是"吃了吗?",代之以"办年货呀?"、"年货齐了吗?"

    03.

    年货齐不齐全在最后一个集俗称"半拉集",午后一点前就罢集,转眼间,大街上狼藉遍地的烟花纸炮、包装皮、招贴、菜帮子。

    赶集人沿着伸向四面八方的土路成群结队说笑而去,人影渐远,集市突然安静下来。

    04.

    下午五点左右,街面开始响起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周边村庄呼应炸响着,噼里啪啦、噼噼啪啪咚咚咚。瞬间,家家户户点燃了大年三十除晦气的鞭炮。家乡习惯于"早年下晚十五",年夜饭要早吃,全家围坐分享一年里最丰盛的大餐,七荤八素四汤盆及白酒红酒饮料一应俱全。人多菜更多,吃不到三分之一也不浪费,习俗是年夜饭要多做多剩,留待吃好几天,兴许是图"吉庆有余"。

    年夜饭后,天色已然大亮。街坊四邻的小玩伴溜大街,挨家挨户地在除夕饭前炮纸碎屑堆里,用脚踢或拿树枝扒拉来扒拉去翻找没爆的零炮。走街串巷,燃放零碎小炮或者"起发",拇指与食指轻夹着鞭炮样体头,引芯朝下,点燃引焾后"呲、呲、呲"冲向空中。

    总有几条黄狗黑狗花狗跟着孩子们,前后跑跳窜奔,年夜饭的骨头肉和鱼刺丰富许多,狗儿们吃饱喝足,撒欢也透着喜庆。

    天色见黑,大家玩性正浓,跑回家取来点亮的灯笼,继续成群漫无目的游荡,不时遇到别的孩群,交流捡拾收获,分享自己的炮仗、"起发"等。小群会合成大群,不一会又不知何故再分开各谋前途。

    偶尔遇到酒足饭饱叼着烟卷闲逛的大人,孩子群不怎么搭理他们,似乎没有注意到,径自嗨玩。而大人吸着烟眯缝着醉眼微笑着旁观孩子们的游戏。

    除夕夜,没有电视看,在外面玩到乏味,孩子们才陆续四散回家听故事守年根,多半等不到农历新旧年交接时点就困得不得不睡。家里每年都是父亲点接年炮,与集上远近的接年炮声汇成突然的轰隆阵响,我们睡梦中朦朦胧胧地听着鞭炮声也睁不开眼皮,直睡到第二天早饭时才醒来。

    05.

    正月初一,最为快乐,不写作业,不干活,纯粹吃喝玩乐。早餐后,大人们走出去互相道贺,有爷爷奶奶等长辈的,基本都在家里等晚辈和街邻们来朝贺新年。

    各家备好开水、茶叶、花生瓜子糖,招待串门拜年的亲朋友邻。孩子们出门,兜里都是装很多花生瓜子,拐到谁家或路过门口,总会被热情地装入一大捧花生瓜子。转悠一上午,嘴巴就没有停过咀嚼。下午还是不停地嗑瓜子吃花生仁,肠胃高负荷状态,几乎消化不动。正月初一的饱腹感,是全年最美好的感受之一。

    06.

    正月初二,我开始跟着父母去外县的姥姥家大姨二姨家、本乡堂爷家、外乡舅爷家、乡下和县城的几个姨奶家拜年。每到一家,总有吃不完的花生瓜子糖和丰盛的饭菜。父亲和大人们喝酒,孩子们就是吃和玩。除了父母带着我们兄弟姊妹一起去姥姥家和姨家拜年,作为多子女家庭的长子,我随父亲下乡去县城给父亲的长辈拜年的机会相对多些。

    那时候拜年,形式重于礼品精神重于物质,所谓大家奔波劳碌了一年,在正月里走亲访友大拜年,相聚问安聊营生话生产,图个隆重的仪式感。

    父亲带我去拜年,一转就是好几天。父亲挂着个竹编篮子,里面装几个"礼吊子",即包括两至三根猪肋条宽的猪肉条子。这些"礼吊子"在祭灶后买下用盐腌渍后挂在冷风中晾干收储。去长辈家拜年才上"礼吊子"。也只有长辈的,才能够收下"礼吊子"。到父母亲的长龄平辈家拜年,"礼吊子"是不会收的,只不过把礼篮里的果包(即油炸糖酥枕、弯月形糖角等)留下一包,把大枣馍换成几个红豆包之类。拜年下来,各家"礼吊子"基本变味,却被当作"腊肉"。目前全省盛行我的家乡餐饮,腊肉很受欢迎,也算是节约饮食文化的传承吧!

    拜年,小孩子总会得几毛压腰钱,我从不擅自乱花,家里经济条件不宽裕,攒着买学习用品。

    由年味说起洋节来袭

    07.

    正月初一,舞狮子、耍旱船、踩高跷等传统活动在锣鼓喧天的喜庆声中登场,每家门前都会迎来几波。也是纳闷,老家几千人口的大集,没有这种演艺班子,都是外地来的,有北侉子又说是南蛮子,反正形体艺术,多数人看不出门道,图个喜庆热闹而已。

    由年味说起洋节来袭

    拜年活动直到正月十五前后结束,期间,跟着父亲踏着没过脚踝的积雪,奔走在南乡西村,乡道边一望无际的田野里,稀疏的树枝头,总有几只老鸹在远处"嘎嘎"地表达着寒冷与饥饿。

    08.

    我发现,好像父亲与亲戚们早有约定,哪天到谁家拜年,秩序很规律。所以,每年都会于相对固定的日子在各爷字辈的长辈家见到多位表叔表姑、表兄弟表姐妹等。

    亲戚越走越亲。表兄弟表姐妹,就是在小时候大拜年的日子里,一起到乡村场院打闹玩耍,一起在大人猜拳行令的吆喝声中和着米饭吃肉菜。年复一年,大家便记住了亲情。所谓"五服",兴许就是在这样的年味中巩固着共一个爷爷的爷爷的亲情,才不至于有朝一日遇事相求却被误认为"十八杆子都打不着的那谁谁谁"!

    09.

    不知何时始,中国兴起圣诞节、西方情人节、万圣节等。80后、90后热衷,甚至于00后也莫名其妙地过圣诞节!洋节在中国,是年轻人的疯狂不已,年长的人愣是看不懂。

    有个抖音大意是,旁白问沉迷网游的小伙,小伙目不转睛盯着电脑屏幕作答。问:你知道成龙老了吗?答:知道。你知道李连杰老了吗?知道。你知道刘德华老了吗?知道。旁白继续:你知道父母也已经老了吗?小伙子突然静而不答,掩面、关机。

    那么多连国门都没出过,一句完整外国话都说不好的年轻人热衷洋节,我不禁想问:你知道圣诞节的含义吗?知道与你永远不可能发生关系的洋人偶像的生日、罹难日等,导致你除了心甘情愿地花钱得一时虚荣外,再无所获吗?你能记住父母生日吗?你关注父母的身体健康和心理需求吗?

    10.

    中国以农历记传统节日众多:春节、破五、元宵节、龙抬头、三月三庙会、端午节、七夕情人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祭灶、除夕。每个节日都有极具感情色彩的故事,都有丰富多彩的美食和文化,都有隆重的仪式感和震撼力。

    传承中华民族的年味和一系列传统节日,巩固亲戚、爱情、友情,提升人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摒弃洋节病,过好中国节,生活更现实、更充实、更踏实。

    由年味说起洋节来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由年味说起洋节来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hcf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