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8864985/84d84b093cd5d381.jpg)
文|陆霖
08
1953年至1955年,苏联为成千上万在历次清洗中受害的人平了反,对斯大林重新评价的问题被提到了中央议事日程上。
苏共二十大筹备期间,赫鲁晓夫组织了一个专门委员会调查斯大林的问题,并打算在会议期间公布调查结果——即著名的“秘密报告”。为了加强影响和说服力,他煞费苦心地劝说莫洛托夫——斯大林过去最亲密的战友,来作这个报告。
莫洛托夫毫不含糊地拒绝了赫鲁晓夫的要求。在他看来,否定斯大林就意味着否定苏联30年来的革命业绩,同时也意味着否定他,一个老布尔什维克所走过的道路,这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8864985/d2a8274a599baa8c.jpg)
反对的阻挠没有动摇赫鲁晓夫的决心,他在二十大上宣读了报告,揭开了苏联30至40年代期间,以革命的名义犯下触目惊心罪行的一角,引起极大反响。
波林娜坚决支持丈夫的立场,不失时机的利用一切机会表明自己的态度,而且表现得更为突出。在街上遇到赫鲁晓夫的女儿和女婿时,她有意高声颂扬斯大林的功绩。这种奇怪“现身说法”,使这两个深知她的遭遇的青年人大惑不解。波林娜去世后,莫洛托夫颇为自豪地说,日姆丘仁娜过去没有,以后也从来没有说过斯大林一句坏话。
莫洛托夫毫不掩饰自己的分歧,他在苏共二十大之后著文说:在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巨大而复杂的任务时,发生个别错误,甚至严重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人都不能为自己打包票。
莫洛托夫坚持认为,只要共产主义一天没有实现,在革命中使用暴力手段就是必要的,殃及无辜及妇女儿童在所难免。出于斗争策略,他部分赞同赫鲁晓夫的部分主张,但同时尖锐的指出,赫氏在平反了部分冤假错案的同时,却放出了一个可怕的魔鬼——人道主义。
莫洛托夫决心同赫鲁赫夫进行较量,1957年6月,他联合主席团里的支持者马林科夫、伏罗希洛夫、卡冈诺维奇等人筹划推翻赫鲁晓夫,由莫洛托夫取而代之。在主席团常委会上,他们取得了暂时的优势,但在中央全会上却一败涂地。马林科夫一蹶不振;卡网诺维奇低声下气地向赫鲁晓夫求饶;伏罗希洛夫反戈一击,加入了声讨“反党集团”的行列。莫洛托夫拒不向赫鲁晓夫低头,被开除出中央委员会。
这些失败的政治领导者们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担忧:象历史上处置各批“反对派”一样,他们会遭政治迫害,甚至被捕入狱。但是,赫鲁晓夫继苏联历任领袖之后,开了对政敌“一个不杀,大部不抓”的先河,“反党集团”所有成员都保留了党籍,莫洛托夫还担任了一个比较体面的职务——苏联驻蒙古大使。
虽然莫洛托夫得益于赫鲁晓夫的“人道主义”——作为党内反对派他没有被“从肉体上消灭”,但是他丝毫没有感激之情,晚年他曾说,如果赫鲁晓夫杀了他,他就会一个信仰牺牲者死得其所。
莫洛托夫偕妻子前往乌兰巴托赴任,远离了纷扰的政坛生活。在这里,他早年向往的一个愿望又萌发了:不仅成为一个政治活动家,而且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在工作之余孜孜不倦地进行理论研究,撰写论文。1960年纪念列宁诞辰90周年之际,他给党的理论刊物《共产党人》寄去了潜心研究的成果《论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但未能发表,他的一些政治观点已经与苏联官方当时的观点大相径庭。
妻子的身体状况使莫洛托夫日益感到担忧,过去的牢狱生活损害了波林娜的身体健康,蒙古的恶劣草原气候使她感到十分不适。莫洛托夫一个比较迫切的愿望,是早日结束蒙古任期。
中苏关系的恶化促成了这一心愿的实现。由于地域接近以及日常外交活动等关系,莫洛托夫与中国共产党人有很多的接触机会,双方有比较多的共同观点和语言,并因此形成了比较亲近的关系,这使莫斯科方面感到十分不快。于是,莫洛托夫从蒙古调到奥地利,担任苏联驻维也纳国际太阳能机构全权代表。
1961年6月,赫鲁晓夫与美国新任总统肯尼迪相约在维也纳会晤。莫洛托夫作为苏联在维也纳的官方代表迎接了赫鲁晓夫。在1957年的较量之后,分别整整三年的老对手又见面了。对于莫洛托夫的迎接问候,赫鲁晓夫漫不经心地作了礼节性回答,就冷漠地走开了,仿佛眼前这个人只是一个他从不认识下属而已。对于不擅感情流露、心如止水的莫洛托夫,这种典型的世态炎凉也刺痛了他的心。
09
莫洛托夫生性不甘寂寞,他性格固执,习惯用斯大林时代的尺度微量一切。苏共二十二大前夕,莫洛托夫撰文抨击新党章草案,指责它是“修正主义”纲领,因而被解除职务,召回莫斯科。苏共二十二大对莫洛托夫、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反党集团”重新大加挞伐,莫洛托夫所在的基层党组织把他开除出党。
失去了党籍的莫洛托夫失魂落魄。他为之奋斗了五十年的党竟然无情地抛弃了他,这是他政治生涯中所受到的最惨痛打击。
抚今思昔,如烟往事一桩桩、一件件在他眼前流转。他向一切可以倾听的对象历数着自己的功绩:
——他曾坚定的同斯大林站在一起,同托洛斯基、布哈林、李可夫等右派分子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并取得了胜利。
——他曾主持农业集体化运动,成立了遍及全苏的集体农庄。与此同时消灭了40万富农,剥夺了他们的财产,为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建立和发展积蓄了财力。没有这个工业基础支撑,卫国战争不可能取得胜利,这一历史功绩绝不亚于卫国战争的胜利。
——卫国战争开始前,是他与纳粹德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谈判,最终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西方称之为《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为苏联的战争准备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战争开始后,他多次冒着生命危险飞越敌占区上空与西方领导人斡旋,争取到了大量国际援助,并维护了苏联的利益。
——卫国战争爆发后,斯大林沉陷于绝望情绪中不能自拔,数天不露面,在人前神情恍惚,不断唠叨着:“列宁创下的家当,要毁在我们手上了……”。请斯大林发表告人民书,遭到拒绝。是他在电台上向体全苏联人民发表讲话,安定了人心,鼓舞了斗志,这个讲话载入了伟大的卫国战争历史。
…………
莫洛托夫觉得,他们尽可以批判他,打击他,但不能开除他的党籍。苏联党和国家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他的一份功劳;苏联历史的每一页,都留有他不可磨灭的印记。
他憋屈,抑郁,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
波林娜·日姆丘仁娜的处境要好一些,她仍是苏共党员,组织关系在莫斯科的一家街道糖果工厂。丈夫的情绪使她焦虑不安,她决心助他一臂之力。
怀着一线希望,波林娜找了赫鲁晓夫的妻子尼娜·彼得罗夫娜,讲述了丈夫所受的不公正待遇,请尼娜转达求见总书记的愿望,希望能够恢复莫洛托夫的党籍。在尼娜的帮助下,波林娜见到了赫鲁晓夫。总书记没有直接回答波林娜的请求,而是先向她提了几个问题:
“波林娜·西蒙诺夫娜,我记得,您好象是乌克兰人吧?”
“是的。”
“我也在乌克兰工作过四年,直到战争爆发……。原乌克兰中央书记、政治局委员斯坦尼斯拉夫·柯秀尔的妻子您认识吧?”
“认识。”
“原乌克兰中央负责人、政治局候补委员巴维尔·波斯蒂舍夫的妻子,您一定也认识吧?”
“认识……”
“还有几个乌克兰负责干部的妻子……她们都被处决了。判处死刑的决议是由莫洛托夫亲手签署的。”
“……”
“依您看,是应当恢复莫洛托夫的党籍呢,还是应当把他交付法庭审判?”
波林娜绝望的神情使赫鲁晓夫住了嘴,他感觉可以到此为止了,没有必要历数更多的事实:在惩办“人民的敌人”的亲属时,莫洛托夫表现得多么坚决。例如,在图哈切夫斯基元帅亲属的处理意见报告书上,莫洛托夫一概签署了“极刑”,这些人包括图哈切夫斯基的母亲玛芙拉·彼得罗夫娜、妻子尼娜· 叶甫格尼耶夫娜、妹妹叶丽莎维达· 尼古拉耶夫娜和奥丽雅·尼古拉耶夫娜……。只是由于斯大林没有首肯,这些“叛国者”的亲属才没有被立即处死,而改判苦役和流放。在服刑期间,玛芙拉老太太死去了,图哈切夫斯基的女儿斯维特兰娜死去了,外甥女玛丽娜死去了……
10
波林娜在1963年退休,夫妇俩有了更多的时间呆在一起。在结婚四十多年后的今天,他们依旧亲密如初,经常手挽手在莫斯科街头散步。
在赋闲的日子里,对过去革命生涯的回忆是夫妇间经常的话题。如果说,在1957年莫洛托夫还把大清洗称作一个“错误”的话,那么,如今他已经从这种立场上倒退了。在夫妇的谈话中,不仅处死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是完全正确的,就连已经被苏共中央恢复名誉的军队领导人图哈切夫斯基、布柳赫尔等人也仍被称作“希特勒的第五纵队”。
![](https://img.haomeiwen.com/i8864985/c8e2256b3784279f.jpg)
1964年,他们的政敌赫鲁晓夫倒台了,取代他的是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非斯大林化运动渐渐偃旗息鼓,从人们的政治生活中淡出,这使莫洛托夫夫妇感到一些宽慰。然而几年来苏联和欧洲社会主义阵营同西方帝国主义之间的“缓和”战略,却使他们感到痛心疾首。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爆发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点燃了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
在斯大林的女儿来控望他们时,波林娜对她说:
“你父亲是个天才,他肃清了我国的第五纵队。战争爆发时,党和人民变成了一个整体。现在这种革命精神已经不复存在了,机会主义到处横行。看一看意大利共产党都干了些什么?真可耻!战争把人们的胆子吓破了。中国是我们唯一的希望,只有他们还保持着旺盛的革命斗志。”
莫洛托夫说道:“是的。”然后又点了一下头。
在斯维特兰娜· 阿利卢耶娃看来,莫洛托夫垂垂老矣,只会对妻子唯唯诺诺;波林娜仍然和年青时一样精力充沛,充满了战斗精神。然而她不知道,这个饱经风霜的女人在世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了。
波林娜就在这一年去世了。莫洛托夫参加了阿尔巴特区基层党组织为她举行的葬礼,并以亲属的身份致悼词。这是他继斯大林追悼会之后,第二次为最亲密的战友致悼词。情况与前次有天壤之别——如今他已不是苏共党员,仅仅是一个普通公民。但是他一如即住,回顾了妻子所走过的革命道路,以及三、四十年代党和国家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这是他最后一次对公众讲话,以后再没有机会了。
失去了妻子的莫洛托夫与女儿女婿住在一起。他们属于两个时代,经历各异,政治见解不同。莫洛托夫更多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中。他常去的地方之一是剧院。他一遍又一遍地观看一出五十年代的话剧《前线》,剧中的一个红军士兵说:“我给莫洛托夫写了一封信。”只有在这里,他才找回了失落的过去。
七十年代,苏联官方开始部分地为斯大林恢复名誉。莫洛托夫又活跃起来,他经常会晤作家、记者等各色人物,包括斯大林的后代,讲述过去的革命经历和自已对重大历史问题的意见。他多次找到作家斯塔德纽克,以亲身经历者的身份,为后者的政治小说《战争》提供素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他不余遗力地为过去的导师、战友斯大林歌功颂德,同时也是为自己正名。多卷小说《战争》出版后,在苏联国内外引起广泛重视,颂扬者有之,批评者亦有之。无论如何,莫洛托夫间接地完成了自己政治生涯中的最后一项事业。
另一件使他高兴的事情是,总书记契尔年科在1986年11月8日恢复了他的党籍,他又回到革命队伍中,成为苏联共产党的一员,并且是党龄最长、资格最老的党员。
作为二十年代唯一存活的老布尔什维克近卫军,他认为自己有权对列宁身后作出评价,但这些评价往往是偏颇的。
“列宁遗嘱”中对斯大林的严厉指责,莫洛托夫始终耿耿于怀。他认为列宁在晚年时期情况复杂,情绪不稳定,神经质,所以才对最亲密的战友作出如此过分的批评,幸亏没有因此杀掉斯大林,否则党和国家就会遭受灭顶之灾。
莫洛托夫说,列宁的朋友和追随者,基本上都是一些不可靠的人。列宁过于仁慈和迁就,他在世时允许诸多不协调的、形形色色的反对派存在,总要有人放开手脚去进行最后解决(清洗和镇压),于是斯大林就承担起了这项任务。
莫洛托夫批评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说那是放弃党的路线,放弃社会主义,放弃工人阶级的领导,向资本主义漂移政策……。
口无遮拦的人活得长久,莫洛托夫就是一个典型。
也许他还会记起30年前孔策沃别墅那次令人难忘的晚宴,斯大林一语成谶,他真的活得很久。他的朋友和敌人一个个先后走了:斯大林、赫鲁晓夫、米高扬、卡冈诺维奇……。
莫洛托夫满怀信心地说:“我希望活过一百岁”。
1985年以后,苏联进入了戈尔巴乔夫时期,清算斯大林的运动以迅猛之势,重重新在苏联兴起。这无疑给莫洛托夫带来了痛苦——虽然已经是多年的痛苦了。他经常孑然一身在莫斯科街头徘徊,象一个游荡的幽灵。苏联人民对他的反应各不相同,有人尊敬地请他签名留念,也有人骂他是“双手沾满鲜血的刽子手”。
1986年11月8日,年近97岁的莫洛托夫与世长辞。在临终前一段时间,他的思维已经恍惚不清。他感觉自己仍然是政府首脑,于是他穿好西服,打好领带,坐在客厅里,等待着戈尔巴乔夫的部长们前来向他汇报工作……。
![](https://img.haomeiwen.com/i8864985/25df4bb387ef2f88.jpg)
作为有过失的前党和国家领导人,莫洛托夫未能和战友们一起埋葬在克里姆林宫红墙下,而是葬入新圣女公墓。在这里,长眠着波林娜的好友娜杰日达·阿利卢耶娃,还有尼基塔·赫鲁晓夫……
与严酷的政治斗争相比,死神的面目并不显得那么狰狞,它解脱了半生坎坷的莫洛托夫夫妇,他们终于可以在另一个世界里得以安息了。
—完—
网友评论
四部读完,涨知识!期待您精彩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