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梅州文学网,署名:刘杏红,文责自负。
每逢中秋佳节,诗人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的诗句就会涌上心头,思念的心也会变得越来越深沉。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每次读完诗,阿公的影像也会越来越清晰。记得那时,一到中秋节,阿公就会让妈妈早早上街割五花肉和买水豆腐回来做酿豆腐。这个时候,他就会把爸爸特地从外地给他买回来,高60厘米,宽50厘米的圆龙眼树大砧板叫我帮忙弄到上厅堂。然后他就去池塘边把菜刀磨得非常锋利,而我呢?就帮他把生抽、盐、味精、胡椒等配料准备好放砧板旁边。等他两把刀磨好,清洗干净,接着把肉切小块后,便左右开弓嘀嘀剁剁把肉剁碎。力道的浑厚没有看见人,绝对想不到这是一个八十多岁老人剁出来的声音。
自己家的肉馅剁完了,他就会让我把左邻右舍的肉都端来一起剁,不但出力,还要倒贴家里的配料。阿公跟伯父过,跟他同一家的堂嫂看见了 ,就会很不高兴地大声嚷嚷道:“阿公都八十好几了,你们居然好意思让他剁馅,万一哪一天阿公不在了,你们怎么酿豆腐啊?”懂阿公的妈妈在一旁听到了,便开玩笑地怼她道:“到时我们就拿肉和豆腐一起煮,让它们到肚子里酿去!”不管谁说什么阿公都不理会,只管自顾剁馅。因为在他的潜意识里,同一屋檐下的都是最亲的人,与其在砧板里浪费肉,倒不如自己辛苦一下。剁肉的活他可以从早上七点一直剁到中午十一点。从没听他说过累。最后在收拾东西时,他就会告诫我们,你们看看剁一砧板肉馅下来,粘在砧板上浪费的肉能酿出一块豆腐呢!那段日子里围屋里大家相濡以沫,友爱互助,其乐融融。
直到阿公去世后,各人顾各家。我自己也尝试剁肉馅酿豆腐,才发现这剁馅居然是个暗体力活,单一个手剁就已经累得够呛。更不要说象阿公那样两个手同时剁四个小时了。
接着 说说酿豆腐吧!那也是功夫活,豆腐是如此鲜嫩,随便碰一下就会破碎,但阿公就是有他自己独特的一套,他酿出来的豆腐不但馅多,而且一块块都会完好无损。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最后的煎酿豆腐更需要技巧。别人家煎豆腐都是还没怎么煎就放水煮的,一点都不香。而阿公煎出来的酿豆腐却色香味俱全,特别香嫩。让人吃过回味无穷!我问他其中技巧,他回我一句:“该舍得放油就要舍得!”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里,大家都不舍得煎豆腐多放油,而阿公煎豆腐放油却从不吝啬,难怪与众不同。
我不知道阿公为什么会对酿豆腐情有独钟,而且又非要酿特别多。直到有一次他站在大门口张望,问我都这个点了,我那嫁到山里面的大姑怎么还没到?我才明白他老人家心心念念着孩子?不善于表达看似无情的他,其实早把挂念酿进豆腐里 ,寓意是如此的非凡。
自从到深圳定居后,因为工作关系很久没回老家,酿豆腐只偶尔在我的记忆中掠过,因为这边的豆腐根本不可能像家里的豆腐那么好酿,最重要的是深圳长大不缺食的孩子们不喜吃那口。
慢慢地我发现妈妈也如当年的阿公, 会翻看着日历盼望中秋节,每次通电话,嘴边始终挂着酿豆腐的香味,内心深处却是渴望孩子们回。当得到肯定回答时,欢欣雀跃的同时还不忘叮嘱:千万不要带东西回来,因为老家早已不再是资源贫乏的贫困县了!只要深圳有的,老家都能买到,这样拖来拖去的又不便宜,还累人!而她又必定会酿满满一大锅豆腐,也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把豆腐煎得两面金黄,一半上桌,一半让嫁出去的女儿打包回去。
曾经在外打拼,年轻不懂事的我,读不懂当年的阿公,也读不懂现在的父母亲。直到我们的孩子也离家求学了,在确定他们要回来时那种煎熬的等待,才意识到:我跑菜市场的心态应该跟长辈们是一样的!坐在饭桌前等孩子回,闻着满桌孩子们爱吃的菜香味,寻思她怎么到点了还没到家。
又是一年中秋至,隔壁邻居家居然传来《常回家看看》的老歌,打断了我的思绪。父母亲是否也如我周末盼孩子回来一样,也在等着我们回去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