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七月与安生》

作者: 花問 | 来源:发表于2017-01-30 10:37 被阅读0次

    这是我第二次看这个故事,准确的说,是看过四次了,小说加上电影。我不是一个职业的影评人,更不是一个专业的文学评论者。但我想,每个女子应该都有过属于自己的七月与安生,她们曾经出现在你如梦般的少年时,不管是彼此相像的同类者,还是性格互补的soulmate,她们在你猝不及防的时候出现在你年少的生命里,11岁、12岁、或是13岁。是她们让你对友情第一次有了不俗的定义,就像故事里的七月与安生一样。所以,我想通过这个故事,来谈谈我关于友情的一些遐想。

    “七月第一次遇见安生,是十三岁的时候。新生报到会上,一大堆排着队的陌生同学。是炎热的秋日午后,明亮的阳光照得人眼睛发花。突然一个女孩转过脸来对七月说,我们去操场转转吧。女孩的微笑很快乐。七月莫名其妙地就跟着她跑了。

    很久以后,七月对家明说,她和安生之间,她是一次被选择的结果。只是她心甘情愿。

    虽然对这种心甘情愿,她并不能做出更多的解释

    这是小说的开头。十三岁,刚上初中,这是多少友情开始的年纪。人与人的遇见与相识,往往是无缘由的选择与被选择。之所以说它无缘由,是因为将带给你一生深刻的人,也许就是新生报名时站在你前面的人,或是第一次你选座位时选中的同桌,亦或是老师安排好的前后桌,这一切都顺其自然,却又那么令人意想不到。是的,你不会想到,最开始坐在你身边的人,最开始与你双目对视的人,以后竟会与你发生那么多的故事。纵使知道将来会带来那么多的伤痛与别离,依然对当初的选择心甘情愿,就像七月对安生那样,就像我对你她对她那样。

    “在新的校园里,七月试着结交新的朋友。她对朋友的概念很模糊。因为很多女孩喜欢她,七月在任何地方都是好人缘的美丽的女孩。大家会一起去参加舞会,在图书馆互留位置,或者周末的时候去市区逛街。也会看场电影。

    只是很平淡。像一条经过的河流。你看不出它带来了什么,或者带走了什么,它只是经过。而安生,安生是她心里的潮水,疼痛的,汹涌的。”

    这段话是不是就可以说明,少年时遇见的soulmate往往会在人的记忆里留下格外特殊的部分,纵使长大后遇见了更相像的人和更投缘的知己,那部分依然保留在内心深处,无可替代。

    “她们去了西区一家喧闹的酒吧。安生一直喜欢这种吵闹的音乐和拥挤的人群。她要了威士忌苏打。不断地有人过来对她打招呼。Hi,Vivian.七月看着安生手指上夹着香烟,在几个老外面前说出一连串流利的英文,然后和他们一起笑起来。七月摸着自己杯子里的冰水。突然她发现她和安生之间已经有了一条很宽很宽的河。她知道站在河对岸的还是安生。

    可是她已经跨不过去了。七月看着自己放在吧台上的洁白的手指。她们的生活已经截然不同了。”

    这或许就是年少友谊的一般性结局。彼此长大,远走,过上不同的生活,遇见不同的人。第一类相像者,可能会在不同的地方遇见跟自己更像的人;第二类性格互补者,比如七月与安生,过上了跟对方截然不同的生活,发现彼此之间在时光无声无息的侵蚀下已经隔了一条很宽很宽的河,跨不过去的河,这令她们无比伤感,却又无可奈何。她们多想回到从前形影不离、在小树林里踩着对方影子奔跑的日子,却发现再也回不去。

    可是,对于年少时的soulmate来说,相像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我曾经一度对这个问题持肯定回答,感觉只有相像的两个人才能成为真正的知己。但看了《七月与安生》之后,我发现我错了,因为年少时那个人出现过、并最长久地留下来,那些共同的过往与记忆,早就将“截然不同”的遗憾冲去,她早已像亲人一般融进了血脉,成为毕生的牵挂。即使不联系、即使不相见,但只要知道她还在、她过得好,就已足够。年少时的soulmate,大多变成了亲人,七月与安生又何尝不是呢?

    “她看到七月,脸色露出淡淡的微笑。Hi,七月。

    安生。七月跑过去,抱住安生。她的眼泪掉下来。安生,回家来。回家来了。

    是。回家来了。安生把脸贴在七月的脖子上。她的脸是冰凉的。

    两个人在空旷的机场大厅里拥抱在一起。

    距离安生17岁离家出走。整整是八年。”

    无论各自经历了什么,彼此之间发生了什么,再相见时,对方都还是彼此最亲近的人,一句“回家来”,把过去的一切伤痛统统抹去,只留下亲人般的信任与安心。

    这才是年少时的soulmate最好的结局。

    之所以在文章里频繁使用soulmate这个词,是因为电影《七月与安生》的别名就是“Soulmate”。第一次在影院看到这个词的时候,内心着实感动了一番,感觉这个英文翻译实在是再贴切不过了。电影里的她们,真的就像是彼此的灵魂伴侣,最后甚至变成了对方,变成了一个人的两个自我,这是电影比小说高明的地方,因为它不仅仅局限于对友情的探讨,更上升到了双重性自我的层面。在每个人的心里,既有一个向往安稳的七月,又有一个不安分的、向往着远方与流浪的安生,她们比例不均地存在于你的灵魂之中,甚至轮番占据主导。“交换人生”的这个点是原小说中没有的,但我觉得加的极好。这甚至可以应用到同一个人身上,思考自己的两个自我,思考自己可能拥有的两种人生,是安定还是漂泊。

    电影的末尾有一幕,是本该看到自己样子的安生在玻璃幕墙里看到了笑着的七月,此时七月虽已死去,却依然活着,因为安生替她活了下来。她们真的交换了人生,七月在安生的小说里过上了流浪的生活,而安生在现实里活成了安稳的七月。每当我看到这一幕,看到面对玻璃幕墙相视而笑的七月与安生,都会眼眶湿润,她们还是她们,她们变成了彼此。

    是的,相比于《七月与安生》的小说,我是更偏爱电影的,而周冬雨和马思纯,她们真正演活了我心目中的七月与安生,并且比小说里的她们更加动人。

    七月与安生,你们永远是我心目中最理想的soulmates.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眼中的《七月与安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ifh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