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师趣读《红楼》10、人生难遇两相知
1
父母孩子两相知,就会演绎出一段和谐的亲情;
朋友之间两相知,就会成就一段不朽的友情;
恋人之间两相知,就会造就一段千古爱情。
我以为,人世间最好的关系是——两相知。
《红楼》最为人熟知的,是宝黛爱情。《红楼》从成书到今天已经有200多年了,宝黛的故事被人们传颂了200多年。从两相知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这是一个完美的故事。我不相信生活中有这么完美的事,至少,我目之所及没有。
或许正是生活中没有或是少有这么完美的事,才使宝黛爱情神话成为了所有人的梦想。正如现在还有很多人写信给400多年前就已经上了天堂的朱丽叶和罗密欧,因为朱罗爱情神话成为了他们的精神寄托。
宝黛故事最大的价值就在这里。
2
说到宝黛,有人立马会想起宝钗来,高鹗甚至在他续写的红楼中写到宝玉和宝钗结婚了。我不相信宝玉会和宝钗结婚,我更不相信宝玉和宝钗结婚会有幸福可言。
在红楼的文本里,确实有“金玉良缘”一说,但曹雪芹借宝玉的梦话说出了他不相信什么金玉良缘,他只相信“木石前盟”。
事实上,宝玉和宝钗是两不相知的。
宝钗劝宝玉读四书五经考科举宝玉和她生分就是明证。
宝玉对宝钗是敬。敬而远,他俩的心隔得远。趣味也各异,宝玉敬重生命,他爱跟姐姐妹妹混因为他认为这些年轻的生命实在是美。金钏之死,他伤心不已,宝玉还去祭奠她。
宝钗对金钏之死毫无感觉,她只是忙着安慰王夫人。
黛玉葬花,表现的是她对生命的敬重,从这一点看,黛玉和宝玉是两相知的。
论颜值,黛玉和宝钗各有各的美,但在宝玉的眼中黛玉的美是更胜一筹的。在作者的眼中,宝钗是美人,黛玉是美仙。
在赵姨娘害宝玉和凤姐的那一回里,薛蟠有一句话震撼到我了。在贾府中,宝玉和凤姐的身份地位是无人能及的,他们被害得神智不清,整个贾府都乱了,薛姨妈、宝钗、香菱都来了。呆霸王薛蟠要保护好他们家的女人,他也来到贾府。薛蟠偶遇黛玉,他发出感慨:真仙女也!
在中国,人和仙是无法匹敌的。美女和仙女是无法匹敌的。
3
黛玉来到人间是为还泪的。她的父母都亡了,她活着只为宝玉。她要的是整个的宝玉,而宝玉虽然最爱黛玉但他天性是博爱的,这让黛玉很不放心。所以她有吃不完的醋,流不尽的泪。
宝黛有数不清的小摩擦,贾母说他俩“不是冤家不聚头”。摩擦化解之后,两颗心越来越近。
宝玉说,在他心中除了贾母、王夫人、贾政,第四个就是林妹妹了,这是真话。宝玉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第一个想到的是黛玉。
林如海重病了,黛玉回家去探望父亲,宝玉度日如年。
有一个戏子长得像黛玉,其他人看出来了但不说,眼看湘云要说出来了,宝玉怕黛玉生气,忙向湘云使眼色。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宝玉知黛玉。
黛玉亦知宝玉。
有一回宝黛在薛姨妈那喝酒玩耍,下雨了,小丫头给宝玉戴斗笠半天都戴不好,黛玉很快就帮宝玉戴好了。
宝黛还有他们的暗语。
有一次宝玉叫晴雯送手帕给黛玉,晴雯不明白是啥意思,黛玉接到手帕,瞬间就明白了宝玉的意思。
宝黛有共同的爱好。
他们一起读《西厢记》,读出了共鸣,读出了爱情的美好。一起读《牡丹亭》,读出了春光的明媚,读出了青春的美妙。
4
问世间什么最难寻?
答曰:知音!
人与人之间是有极大的不同的。要么感知力不同,要么知识结构不同,要么生长环境不同,要么身份地位不同,要么性格不同,要么思想不同,要么政治立场不同,要么兴趣爱好不同,要么口味不同,要么价值追求不同……
人与人相处不易,要成为知音则更难。宝黛互为知音,实在难得。
字真于鹭岛
2018年3月10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