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篇读书笔记的表现模型,我没有基于读者的心理模型来写,相反反而有点靠近实现模型。换句话说这篇文章读起来会很僵硬,没那么有趣。但还是有干货的。
正文:
“我把这些不同的策略综合在一起,形成了整体性学习(holistic learning)。之所以称为整体性学习,是因为它教你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是记忆一些事实,记忆只是学习的一小部分,我们要全面地认识学习。”
《如何高效学习》这本书四个部分。分别为:
1、整体性学习策略
2、整体性学习技术
3、超越整体性学习
4、整体性学习小结
最重要的是一、二部分,并且能从题目看出分别为”整体性学习“的战略和战术。
我对第一部分的总结与思考:
整体性学习的概念:
1、整体性学习是一种学习理论,是运用你大脑里已有的丰富的神经元网络吸收、整合信息。
2、它和机械记忆正好相反,机械记忆就是反复记忆信息,想以此牢记信息。
3、但大脑不是计算机硬盘,能把信息记录成0和1的组合,而是通过数十亿个神经元相互联系储存信息的。
4、整体性学习在于创造信息的网络,一个知识与另一个知识相互关联,这些相互关联的知识网络使你真正做到对知识的完全理解,从而轻松地驾驭知识。
5、这也就意味着学习知识并不是孤立的,并不是整理一个个单独装着知识的盒子,而像是编织一张大网。
6、整体性学习者可以将所有东西关联起来,一个公式并不仅仅就是一个公式,它是一种感觉,一幅图像,你可以将它与天上飞行的超音速飞机联系在一起。
注意: 整体性学习是关于如何有效学习的假说。
基于整体性学习的三个基本观点:
1、结构
2、模型
3、高速公路
结构就是一系列紧密联系的知识。就像你脑中的一座城市,城市里面有些建筑高大,并且与其他建筑有上百条路相连;而有些建筑较小,连接其他建筑的道路也少。在我们的知识地图中充满这样的城市。
基础数学和基础语言的城市可能是最大,最发达完善的城市。
理解就是结构高度发达完善的结果。
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就是建造一座设计良好的城市。所以建立知识结构时,你得目标就是在各种知识之间建立尽可能多的联系。(这一点就引发了我的关联思考:学习的时候,要保持这段学习时间内所学知识的连贯性,更近一步的方法是:主题阅读,主题学习。目的是为让自己沉浸在这个主题一定时间。)
成熟的结构:
1、感知结构
2、关系结构
3、基础数学结构
模型就是被压缩了的信息和知识,或者说被普遍化的信息和知识。比如一本书的目录就是一个模型;一个数学公式就是一个模型。模型的目的是去掉信息和知识的细枝末节,呈现其主干或者其部分特点。
模型就好似结构的种子,是结构里建筑的地基和框架,是知识最核心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能引申出全部的知识(比如将数学公式里的变量套用无数的具体数字,就得出无数具体的知识结果)。
高速公路是城市之间的联结处,是结构与结构之间的联系。这两个结构之间可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观念。比如你再读生物课本,又与学过的商业发展史课程相比较、相联系,这就建成了高速公路。
建立高速公路的好处不会立马显现出来。以下是我对这句的关联思考:
有一本叫《穷查理宝典》的书,记录了投资大师、思想大师查理芒格的演讲记录和他的思想。其中他提到了一个概念叫“多元思维模型”:
“你必须知道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并经常使用它们——要全部都用上,而不是只用几种。大多数人都只使用学过的一个学科的思维模型,比如说经济学,试图用一种方法来解决所有问题。你知道谚语是怎么说的:’在手里拿着铁锤的人看来,世界就像一颗钉子。‘这是处理问题的一种笨办法。“
“长久以来,我坚信存在某个系统——几乎所有聪明人都能掌握的系统,它比绝大多数人用的系统都管用。你需要的是在你的头脑里形成一种思维模型的复式框架。有了那个系统之后,你就能逐渐提高对事物的认识。”
进一步,我又联想到曾经看过的文章:
在《开放的智力》里一篇题为”怎样成为厉害的人“的文章中,作者采铜提到我们教育体系的三大特征:流水线、标准化、只有抽象知识和概念。
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我们普通人即使再怎么努力,却还是无法达到那些大牛们的境界。作者适时的提出了另一个路径:
在学校灌输的“理论到理论”的思维路径之外,至少还有五条路径。这五条路径的特点都是把“现实世界”作为一个重要的求知的变量纳入进来,不只在理想化的情境下去思考问题,而是磨练把理论融汇到现实、考量现实复杂情形的本事。
作者又对这五个路径各举了例子。其中把查理芒格归类为理论到现实类。
“投资家查理芒格的模式,是广泛吸收多个学科(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工程学等)的知识,把这些学科最基本的模型作为他分析和判断现实问题的思维工具,进行拉网排查式的全角度分析,思考多个复杂因素所形成的共振,最后得到一个完整、全面和深刻的分析结果。在这种模式下,很多理论性的知识被理所当然地、频繁地跨学科使用,在现实问题的解析中发挥奇效,与没有多学科知识背景的投资者相比,芒格能更为深入地洞察这些投资问题的内在结构和本质特征,从而提出超越市场的投资判断。”
关于思考模式,还有两种我们生活中其实经常在使用的思考模式:
1、律师机制:判断一件事情的时候,先有结论再去找对应的证据。
2、科学家机制:与“律师机制”相反,判断事情的时候先收集证据,再根据证据推导结论。
这两种思维模式其实是对等的,意思是他们都能对一个问题得出同样的结论。只是推导过程方法不同:
“科学家机制”更像逻辑中“归纳法”:通过很多条理由得出一个结论,从具体到普遍。
“律师机制”更像逻辑中的“演绎法”:通过一步一步的推理得出一个结论,从普遍到具体。(在律师机制下,多了一个前提步骤,先确定结论,再反向推理。其实更准确一点,这个叫不明推论:指的是先提出一个假设,然后寻找支持该假设的信息。)
关于律师逻辑与科学家逻辑的争议在此不讨论,详情参考文章《这两种思维模式,孰优孰劣?》
http://www.jianshu.com/p/f06073c4e21a
回到高速公路:高速公路能激发创造力。原因无他,就是上面的论述。知识的关联,发散,联想都是创造力的源泉。
整体性学习的顺序:
1、获取:就是信息进入你的眼睛和耳朵。阅读、课堂笔记、个人经历都是获取。获取阶段的目标是获取的信息要准确,信息量要尽量压缩。
2、理解:就是了解信息的基本意思,并放在上下文中联系,这是学习的最基本联系。
3、拓展:这是整体性学习中最花力气的地方,这一步将形成模型、高速公路和广泛的联系,从而获得良好的结构。
4、纠错:这一阶段是在模型和高速公路中寻找错误,目的是删除那些无用冗余的联系。
5、应用:无需多说,学到的信息带入现实中运行,然后据此调整。这一步失败的典型就是书呆子,只读死书,不会运用的家伙。
6、测试:上述阶段的每一步都需要测试,测试有助于你迅速找到学习中的问题所在,帮助你改进学习技术,克服缺点。
关于获取阶段:
应达到三个目标:
1、简化:删除无用信息。
2、容量:尽量多读,多获取
3、速度:不要太慢,但也不能太快,快得因此遗漏大量信息。
关于理解阶段:
如果不能立即理解某段话,不代表你的学习就没有整体性了。建议:遇到困难的课程时,首先尝试将其分解为更小的问题,缩小范围,搞清楚你真正不能理解的地方。
关于拓展阶段:
拓展才是整体性学习的真正开始。
有三种方式:
1、深度拓展:(知识的背景探究)从何而来?结论来自何处?深度拓展需要在信息内部创造联系。
2、横向拓展:知识不会孤立存在,与此类似的结论还有哪些?横向拓展需要在知识周围建立联系。那么就要建立模型,比如把古希腊的一件事与古代中国的事情联系起来。
3、纵向拓展:要求在结构间建立高速通道,就是比喻法,也是整体性学习的核心。有相当的难度,也是最有创造性的学习方式。比喻法和内在化是纵向拓展最好的方法。
关于纠错阶段和应用阶段:
就如字面意思,是对前面的错误识别并纠正,然后把结论运用到现实中验证。
关于测试阶段:
无论以上五个阶段中的哪一个都应进行测试。方法就是对每个阶段进行质疑,提出问题。
整体性学习顺序注意:
这些阶段的顺序不是一成不变,步骤之间可以往返,也可以跳跃。理解之后可以再去获取,拓展之后可以不经过纠错,直接跳到应用,记住它是多线性的而不是单线性的。
五种信息结构:
1、随意信息
2、观点信息
3、过程信息
4、具体信息
5、抽象信息
强结构与弱结构:
1、具体信息结构与过程信息结构是最强的信息结构,二者会唤起你的实际经验。
2、随意信息结构是最弱的结构,难以进行整体性学习。
3、而整体性学习的范围是:有强结构的信息。
4、所以要把随意信息这种弱结构想办法变成强结构信息。比如寻找随意信息的逻辑关系。
第二部分的“整体性学习的技术”
技术一览:
1、获取知识
a、快速阅读
b、笔记流
2、联系观点
a、比喻
b、内在化
c、图表法
3、随意信息处理
a、联想法
b、挂钩法
c、信息压缩技术
4、知识扩展
a、实际应用
b、模型纠错
c、以项目为基础的学习
关于“纵向拓展:要求在结构间建立高速通道,就是比喻法”这句话,在此引用一篇笑来老师的YC创业课笔记文章《为何他们都那么擅长使用类比?》来加以探讨,这篇引用文章的结尾也和我这篇读书笔记提到的多元思考模型等思想有联系。
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有,这些讲者都特别擅长使用类比(Analogies) 和暗喻(Metaphors)。
第三课里,Paul用了很多类比和隐喻,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很多:
(Customers) They're like sharks, sharks are too stupid to fool, you can't wave a red flag and fool it, it's like meat or no meat.
用户就像鲨鱼,鲨鱼太笨了——乃至于你根本忽悠不了它,你就不能对着它挥舞红布(做斗牛士的动作),对鲨鱼来说,只有有肉吃和没肉吃的区别……
第五课里,Peter Thiel:
... all happy families are alike and all unhappy families are unhappy in their own special way, is not true in business, where I think all happy companies are different because they're doing something very unique. All unhappy companies are alike because they failed to escape the essential sameness in competition.
(这是个反向类比——即,你别以为它们一样,其实它们刚好相反……)
……据说,幸福婚姻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婚姻各有各自的不幸;在商业世界里不是这样的,我倒是认为所有的幸福公司都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都在做不同的事情。而所有不行的公司倒是一样的,因为他们都没能脱离竞争的相同窘境。
第七课里,Kevin Hale把新用户比作约会对象,把老用户比作婚姻伴侣;第九课里,Marc Andreessen把有限的投资能力比作一张打不了几个洞的卡片……
第十四课里,Keith Rabois使用了超级多的类比和隐喻:
So basically what you are doing when building a company is building an engine.
打造一家公司,就像打造一个引擎……
Keith Rabois还用“编辑”(Editing)这个暗喻去形容所谓的管理:
So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I learned at Square is the concept ofediting. And this is the bestmetaphorI have ever seen in 14 years of running stuff, of how to think about your job.
类比的思考过程大约是这样的:
X ≈ A
为了解释清楚对方未知的 X ……
去找一个与 X 类似的、但是对方肯定理解的 A
把 A 解释清楚……
于是 X 不言自明……
类比思考几乎是跨越已知与未知之间的鸿沟的唯一手段。小学老师说“其实地球的构造跟煮熟的鸡蛋差不多”,就是用类比方式让学生从已知(煮熟的鸡蛋)跨越到未知(地球的构造);中学老师说,“原子内部的构造其实与太阳系的构造差不多”,学生们瞬间理解也是同样的道理。
仔细观察一下身边的人,其实善用类比的人是极少数——因为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能力。
首先要有足够的知识、信息储备,才能在理解新事物的时候找到真正合适的、最恰当的那个“参照物”;
之所以能找到最恰当的,不仅仅是找到最“像”的那个,还要仔细搞清楚“不像”的地方究竟有哪些,以免在传递信息的时候出现偏差……
于是,创造一个“精妙的类比”是很非常复杂的过程,所花费的精力不知要比听者理解所需要的精力多不知道多少倍……
所以,能用精妙的类比的人,比那些能理解精妙类比的人可能要“聪明”许多;而连精妙类比都理解不了的人,就相对“笨”很多……(注意,这里说的聪明与笨,都是变量,不是恒量——我个人是相信每个人都有足够大的成长空间的,除非他自己放弃。)
所以,我经常鼓励身边的人只要有时间就要看杂书——越杂越好,多多益善。为什么呢?因为读杂书会大大提高一个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理解能力的一种)。阅历丰富、博览群书的人,肯定拥有更强的理解能力,因为他们在遇到未知的时候,更有可能迅速地在自己已有的知识中找到可以用来类比的信息。
其他的“整体性学习技术”在此不做详细阐述,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同样如此,如果有兴趣的童鞋可以买这本书来看。
参考书籍和文章:
《如何高效学习》 斯科特·扬 程冕译
《穷查理宝典》 彼得·考夫曼 李继宏译
《开放的智力》 采铜
《这两种思维模式,孰优孰劣?》 生椒牛肉
《YC创业课(CS183B)学习笔记(23):为何他们都那么擅长使用类比?》李笑来 本文首发自微信公共帐号:xiaolai-xuexi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