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于儿童心智世界的建立里面,有这样几个比较著名的有意思的观点。有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约翰洛克的白纸说,有法国启蒙运动家卢梭的植物说,有德国教育思想家福禄培尔的葡萄藤说,有美国哲学家杜威的“教育即生长”说,还有中国儿童文学学者朱自强的种子说。
我个人比较赞成朱自强先生的种子说。朱老师的观点和雅克莫诺的观点有相关的地方,即孩子是一个新生命,知识在先天的基因之中存在着差异,但是后天的浇灌和培养也是很重要的,种子成长为一棵大树的因素是很多方面的,确实占有不同的比率。
而其他的观点,都与教育的结果,即知识以及心智世界的形成的来源是灌输还是激活有或多或少的关联。第一种白纸说否认人的先天论,认为认知和理解来源于后天的经验。后天的经验和教育五花八门,我们确实能够得到非常多的感悟和成长,但是否认先天因素也是不正确的,这有些过分强调经验的重要性,就好比经验丰厚的老科学家难道就比富有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青年科学家的认知和能力有很明显的差距吗?我认为不是。每个人的基因存在不确定性和差异,可能有些人生下来就是精神受损残缺的,有些人生下来就天资聪颖,这些是一部分决定认知的因素,但是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弥补。
关于心智建立的观点(学术研究十三)第二种植物说的来由,可能是卢梭的自然生态写作的启迪。他批驳白纸说,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天性,来支持儿童的生长,保护和支持,才是最好的手段。这点有些过于强调儿童的理想型了,不过他所批驳白纸说地立场也是不完全正确的,儿童拥有植物般的天性,会生长,这些也是对于他们经验缺少的一种说明。任由儿童自我发展的情况下,我们为什么还要去教育、引导、帮助他们,这到底是束缚还是保护?
所以这个观点提出来是具有个人色彩的。我认为植物的生长和人不一样,人跟随外界环境的改变而做出的不断改变是灵活的,是具有不断适应性的。而植物的变化受环境的影响巨大,没有更多的自由性。
关于心智建立的观点(学术研究十三)第三点葡萄藤说,教育并不会给孩子带来精神世界,孩子的精神世界是在自己的天性之中的,不能被创造。所以教育试图去改变和之有关的,就不要尝试去改变这个事实,要顺应孩子的天性,任其自由生长。
天性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对于后天的作用的探讨,如果任由一个孩子跟随天性去发展,那么人性之中好的还有坏的都会被发掘,这样子孩子本身是否会理解到对于善恶的评判是否正确,对于自身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是否会发现,都是不可而知的,所以人要干预,教育要干预,我们没有办法接受让自己的孩子去像植物一样随天性生长,因为人生活在一个既定的社会框架里面,不太能够有这种机会。
第四点的教育即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和朱自强先生的观点有重合的部分。教育不可能与人的天性对抗,当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成才,但是孩子的本身不是理想化的,是需要发展的,是需要后天教育的,这点我认为十分正确,没有永恒不变的真理,孩子的发展也是,只有不断摸索出教育方法,才能更好的为孩子服务。
关于心智建立的观点(学术研究十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