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我在参加王蒙文学研讨会时,听到厦大的一个教授,当场即兴发表演说,言辞中提到了一句,“我们的中国文化里,存在着很多代表着文化符号的文化存在,王蒙先生正是这样一位当代中国的文化存在”。
王蒙先生在访问智利圣地亚哥之时,跟当地的孩子们亲切地拍照。照片里的他,带着中国的笑容和中国的从容温和。
“我也尽我的力量与他们讲述中国,讲述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是西方世界文化的重要补充,如果没有中国,世界太寂寞。但中国同时也在向世界别的国家,包括向巴西学习。”
王蒙先生作为一个中国的文化存在去往别的国家进行文化宣传活动,耄耋之年到达拉丁美洲,让中国不在那片热土上寂寞。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们经历了改革开放,就一直坚持跟周边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外交政策。中国用亲切的声音发出了民族的自信和骄傲,开始实现腾飞。
依稀记得十年前的家乡,农村的人还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税和学杂费免的时候,人们身上仿佛都有了使不完的劲,想把自己的日子活到人前头去。一入夏季五月农忙时节,挨家挨户收割小麦,孩子们也在麦田里撒欢。最近几年,高科技的发展淘汰了关中平原一大顿麦客,种田成了政府鼓励,农民拒绝的事情。经济的大力发展让我们远离了农耕,这是现代文明取代传统文明的一个重大体现。
小时候上学的父母,不知道什么是网络,什么的PPT, 甚至家庭条件不好的都用不起洋铅笔,一个个学习毛笔字,把手抹的黑黑的回家。教室是土地,水泥抹的黑板,参差不齐的桌椅。冬天大雪封山的时候,豆袋高的小孩子,趟着半人厚的雪,照着雪的亮光往学校走,寒门也培养出后来的国家栋梁。
现在的教育,让我们的九零后孩子曾一度被称作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当然,教育水平的提高,同时让我们能够培养出更多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我们的学子更多能够远扬海外,学习更多的先进文化知识,为我国的各个行业添砖加瓦,育人为本的国策使人民受益无穷。
从前我们没有严格的反腐机制,没有十分公开透明的政府信息,没有落实到每家每户的扶贫政策和养老保险,农村的很多家庭处在低水平收入以下,难以实现温饱。现在的社会,我们向国外出口自然资源和加工产品,我们的社会经济发达,基础社会保障设施完善。我们有医疗保险的普及,有精准扶贫政策,有严格的反贪污腐败的上访机制。我们的国家有2035年全面实现小康的目标,有发展的动力和底气。
我们的国家,历史上本来就多灾多难。近代的繁荣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在美国,韩国等等国家对我们国家实施文化侵略的方式时,我们的国家也同时在进行着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我们的国家是年轻的,是可爱的,是富有朝气和活力,富有理想和信念的。是方志敏在狱中赞美的可爱的中国,是舒婷笔下亲爱的祖国,是鲁迅远在他乡的灵台故园,是钱学森海外魂牵梦萦的地方。
我们的国家,从来不搞文化侵略,从来不疯狂征战,野蛮声讨,从来不屈服压迫和歧视,我们的国家,一直谦谦君子,彬彬有礼,一直从容不迫,奋起直追,一直努力奋进,实现腾飞。
我们的国家,不是哪一个简单领土,主权的聚合体,而是一个经历了五千年文明,经历了五千年的磨砺和考验的智者,是世界文明里的一颗璀璨夺目的瑰宝。如果没有了中国,世界岂止会寂寞?
我们的国家,是中国人的不能磨灭的印记,是不能阻挡的记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