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光影&故事简书电影院简书电影
看《摆渡人》有感(轻微剧透)

看《摆渡人》有感(轻微剧透)

作者: 筱历 | 来源:发表于2017-01-01 21:12 被阅读358次


1.评分靠谱吗

《摆渡人》上映已经十天了,票房共4.29亿。不算高,也不低,但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却是毁誉参半。豆瓣上评分极低,3.8分。微博好点,6.5分。评分都不高,但若看评论,你会发现差异很大。

差评多种多样,骂导演,骂制片人,骂演员的都有。有人不屑评论,毫无根据地骂,留下的脏话可以用于任何电影的评论。有人喜欢对比,谅出一部高分电影,反衬《摆渡人》水准之低。有人擅长分析,从剧情设置,到电影场景布局,开头结尾的安排,总能找到瑕疵。也有人借着这机会,把他不喜欢的电影、演员顺带骂了一遍。再来看好评,豆瓣上看不到什么好评,微博上要多点。相比差评,好评的理由简单多了。无非是两类:1.表达对演员、导演、制片人的喜欢。《摆渡人》阵容够豪华,演员有梁朝伟,金城武,陈奕迅,李宇春,鹿晗,制片人是王家卫,导演是张嘉佳,他们都有很多粉丝。2.电影有笑点和泪点。这符合人们看电影的期许。

虽说对电影评分的平台很多,但大家最认可的还是豆瓣的评分,它有十一年的积淀。书和电影,这里的评价是最权威,最令人信服的。一部电影的好坏,不仅看票房,还要看评分。现在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而看一部电影大约要两个小时,加上来回路上和等待的时间,电影的时间成本是三到四个小时。选择看哪部电影已经不仅是经济上的问题了,还有时间上的考虑。评分的作用在于,它能帮助人们快速筛选出那些值得一看的电影。

可豆瓣上的评分真的靠谱吗?和菜头最近就写了一篇文章分析了豆瓣评分的问题,他说,豆瓣上有个很常见的现象,那就是评分与票房的偏离,而票房恰恰是反映大众口味的。豆瓣十一年的评分,代表的只是网络上最有话语权的那部分文艺青年的审美趣味。所以评分只是小众人群的口味,以一个小众群体的审美标准是无法反映大众的审美的。

到我写这篇文章为止,豆瓣上关于《摆渡人》的评论有84573条,一星的占55.2%,二星占16.7%。也就是一共有60808条差评,占了71.9%,而《摆渡人》的票房已经有4.29亿。假设一张电影票35元,而且有10%的票是无效的,那也卖出了1103万张票。以一条评论抵三张电影票算,豆瓣上《摆渡人》评论数占总观影人数的2.3%,差评数占1.6%。也就是说,只有大约2%的人会在看完电影后跑到豆瓣上给电影评分。现在人们的喜好越发呈现多样性,这2%的人真的够专业,能代表所有人的感受吗?我看了些差评,发现大部分评论是人们以一种吃瓜群众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绪而已,缺少理性分析。

我们以为豆瓣评分是电影指南,而真实情况是,我们看电影是为消遣娱乐,看哪部电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身边人在看什么。大部分人没有那么强的喜恶,看完也懒得评分,最多在朋友圈晒晒电影票。

2.两次观影经历

机缘巧合,我看了两次《摆渡人》。没看之前,我对《摆渡人》没有兴趣。倒不是因为评分低,而是因为张嘉佳。先声明,我绝没有贬低他,我看过《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看的书),非常佩服和欣赏他。他能用幽默的口吻,讲述感人的故事。在他的笔下,爱情、亲情、友情被演绎到极致。我喜欢这样的幽默,但我不喜欢这样的感动。它太直接,太不完整,这样的感动很真实,也很空洞,来的快去的也快,像一条激流勇进的瀑布。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解忧杂货店》,它像条小溪,能缓缓流过你的心扉,持久而不间断。我看《摆渡人》的简介和评价,觉得电影会像书一样有大量感情戏,就没有看的打算。

第一次看是朋友找我看电影,我说要不换部电影吧,他说他朋友看过,《摆渡人》挺搞笑的。我一听,既然是搞笑的,那就看看吧。

我看完的第一感受是――乱。电影中背景音乐很多,故事是片段化的,还有很多荒诞、滑稽的情节。还有人物旁白,用于将故事情节串接起来。电影有很多感情戏,笑点也多。这从观众的反应是能看出来的,好几次全场大笑。至于网上说很多人中途离场,看的时候玩手机,我还真没看到。倒是电影结束后,很多人不愿离去,听着黄家驹的《喜欢你》,把演员表看完才走。我朋友更是来了兴致,跟着哼了起来。总的来说,这部电影算不上多好看,可该有的搞笑、明星、感动都有了。照我朋友的说法就是,这部电影路子挺野的,但看看还是可以的。

第二次是和同事一起看。我虽然看过了,但还是决定再看一次。有两个原因:一是我很少有同一部电影看两次的经历,我想看看自己能不能在第二次看的时候看出新意。二是我第一次看完《摆渡人》后有个困惑,那就是短短128分钟时间,为什么这部电影能讲这么多故事?是什么串起了那么多的情节,旁白吗?恐怕不是。

第一个小时,我努力以一个电影制片人、导演的角色看这部电影,可毕竟是外行,毫无收获。电影嘈杂的背景音乐让我灵光一闪,我能不能尝试一下只听声音呢?这在以前还真没做过。后一个小时,我就把眼睛给闭上了。闭上眼睛才发现,这部电影很喧闹。每隔一小段时间,就有音乐响起。因为看过一次,我能通过听音乐去想象荧幕上的画面。我想起我一个朋友的话,他说,听音乐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是只听旋律,第二重是边看歌词边听歌,第三重是看MV。看歌词听歌我能理解,但看MV我有点不能接受,听歌看MV的不多吧。可现在想想,《摆渡人》中片段化的故事配上片段化的音乐,不就是时间长一点的MV吗?电影中的夸张,荒诞,也显得合理,MV本该如此。这就是音乐最好的表现形式,融情于景,最容易触动我们的感情。

3.值不值得看

那么,《摆渡人》值不值得看呢?

这部电影的核心是两个点,一是笑点。《摆渡人》的笑点挺多的,有老套路,也有新花招。两次去电影院,都是好几次全场大笑,这点大家是认可的。另一点,也是张嘉佳擅长的——泪点。电影中感人的情节很多,但如我之前所说,我不认可这种感动。但看完之后,我又不这么想了。这种感动像兴奋剂,能让你在萎靡不振的时候给你鼓舞。今天人们生活节奏太快,我们总有迷茫、彷徨的时候。《摆渡人》很可能就刺激到你脆弱敏感的心,那么对张嘉佳和这部电影来说,就是成功的。对看了电影的人而言,就是值的。

这是我一家之言,不足为鉴。除此之外,两次进影院还给了我三条意外收获:1.原来除了瓜子脸,还有像杜鹃(饰演何木子)那样高冷的美。2.看电影多注意背景音乐。3.听黄家驹的《喜欢你》有了不一样的感觉。这三点和电影整体性关系不大,可这就是我实实在在的收获。由此我想,倘若我以后真遇到烂片,也要认真仔细地看,说不定看出别人看不出的东西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郭郭guo:听罗胖讲过看电影的时间预算。
    筱历: @郭郭1231 恩,他在跨年演讲中讲过。
  • 敏敏特穆尔美人郡主:今天刚看完电影 自己觉得一部电影的精彩与无聊与评分无关 只要自己看得舒服 心情愉悦或者可以感同身受 就是一部好的电影 豆瓣评分只是参考 并不能代表你本人的感受嘛 我觉得摆渡人很好看 因为梁朝伟的男性魅力和杜娟特有的气质本身就很吸引我啦😄
    筱历: @敏敏特穆尔美人郡主 对的,每个人喜好都不一样,自己觉得好就好。说到杜鹃,我是看了电影才知道有这么个人的,对我来说真的是打开了另一个世界。原来还有人有这样的气质啊!
  • 62d42784f3c7:看完这部电影,印象最深的就是杜鹃的美和AB 的演技还是一样令人捉急,其他的看完就忘,故事老套,笑点没啥新意,如果把电影当作文学作品来看,我也看不懂电影的主题在哪里
    筱历:@奔跑的犀牛人 其实我一直强调的是电影“值不值得一看”,而并非这部电影是好电影还是坏电影。我不是影评家,不懂,无法深究也不愿深究。诚然,好电影离不开好演技、好主题。好电影难拍,但拍出来也不是所有人都会喜欢。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怎么总是放斯特劳斯家族的曲子,莫扎特、贝多芬不是更有名吗?因为人们不想在新年听那么严肃的乐曲。同样的,很多人去电影院也不是因为电影多好的主题、演员高超的演技,更多是为了消遣和娱乐。就拿《长城》为例,我身边的朋友都对《长城》赞不绝口,其中有一个朋友是几乎不看国产电影。对他来说,国产片和烂片是划等号的,对《摆渡人》那简直是嗤之以鼻,可他又为什么喜欢《长城》呢?他没谈演技,也没谈主题,就说排场大,让他有看好莱坞大片的感觉。再比如去年上映的《老炮儿》,电影开始前我数了一下,偌大影院,男生不到十个,而且基本是陪女生来看的,在吴亦凡出场后那些女生全场惊叫。不追星的人不以为然,但对她们来说,这就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62d42784f3c7:@萧粒 如果看电影的人不在意演员的演技和电影的主题,那么为何《长城》会被骂得如此惨,典型的张艺谋风格,大排场,人多,颜色艳丽,可是主题呢?就好比我们看一篇好的文章或者一部小说,作者一定是有一条清晰的主线贯穿全文。如你所说,对于一个场景或者一段话让人有所得,那也不过是拾人牙慧,现在网络段子这么多,是不是随便把这些所谓的段子或者笑点用音乐或者演员浮夸的表演串联起来就是好电影呢。
    筱历: @奔跑的犀牛人 人与人之间笑点的差异还是很大的,但这种差异没有对错之分。就好像我理解有人喜欢吃臭豆腐,但我就是不吃。那关于主题和演技呢,怎么那些喜欢这部电影的人不说呢?因为看电影的大部分不是影评家,他们只求有所得,不会斤斤计较。

本文标题:看《摆渡人》有感(轻微剧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isiv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