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人,几乎都看过这小说,着实感人。被生活催生的种种“能耐”,无不感怀母爱的伟大。
很感化人,是这部电影的特色。
从小失去父亲的郭亚林,与瘦弱的母亲相依为命。在20世纪,80年代初,还相当困难,都是以劳力为主,没有机械化,对于一个贫病交加的女人,又带着一个读书的孩子,是多么的艰难。
那年农田稻瘟病严重,粮产减半不说,学费成了一等一的大事。
郭亚林是个听话懂事的孩子,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嘛,一点不假。他与母亲一起干农活,在稻田扯草……母亲夜以继日地操劳,有干不完的活,肢体不佳,病体力不从心是时有的事。
眼看着母亲为自己能好读书,在田间地头拼活,郭亚林有力无处使,他只得以读书为主,这是母亲对他的期盼,他陷在生活与学业中痛苦难当。几次想退学打工,以减轻母亲的重担,可母亲执着阻拦,他无可奈何。
生活依然继续,日复一日,永远必须忙于生活。
这日,因交不起学费,郭亚林主动以站为罚,站教室后面听课,老师了解情况后,让他坐回座位,以便好好学习,他却坚持站着。
为了交上学费,交上每月30斤的粮食,母亲不得已出去乞讨。
她穿着平常的衣服出去,走到熟人看不到的地方,换上行乞的衣服,头戴毛巾,手托乞盆,不是一边乞讨,就是坐在地上,把乞盆放前,求取别人的施舍。
每日乞来的粮食中,混合着一些粗粮,与大米在一起。当她背着米袋,交给学校食堂时,负责人扒开米袋一看,这叫什么大米?明明是混杂在一起的几色粮食,这怎么行。于是交代母亲,学校要求交的是大米,不是杂粮。母亲一听,只好表示,下不为例。
哪有下不为例。生活依然必须乞讨,依然把粮食交到学校食堂。在负责人扒开袋一刹那,见又是杂粮混合,便再次提出,学校不收这样的杂粮。母亲无奈只好答应。
到了第三次,母亲想出了一个办法,自己在家中把每样分类。用袋子分别袋好,这样就不至于混杂了。
一到学校交粮,负责人早已认得这个不按要求交粮的女人。粮食过称后,他一看,又是这等粮食,好在是分类打包了,比起上二次要好。
对于这另类的粮食,一而再,再而三,他疑惑不解。母亲只好悄悄地告诉他,这是自己乞讨来的。
对于母亲这样的苦熬支撑,郭亚林被蒙在鼓里。一次,他终于无意中看到了正乞讨的母亲,那种匍匐于地,十分逼真的模样,着实令他心疼不已,男子汉的担当从心中激起,让他再无借口,再也不愿听母亲的话,再听下去母亲就要被生活垮了。
当他一路悄悄紧跟,在一个巷口,看到换了衣服的母亲,以另种模样回家,郭亚林的心都要碎了,这样的生活何时是个头呀。
郭亚林一狠心,留下一封信,独自下海挣钱。
这下可把母亲急慌了,她带着恐惧,一路追去,在一个刚开出的船上,郭亚林面对母亲撕心裂肺的喊,全然不顾,不回头。母亲急得慌了神,顾不得自己怕水,毫不犹豫跳入水中。郭亚林见状,一个猛子,扎进水中,救下母亲。
经这一闹腾,同村人商量着,各自献爱心,拿出一笔援助款,送到母亲手中。终于,郭亚林的生活读书有了保障,不用再担忧读不了书。
后来,郭亚林,凭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清华大学。
以上这电影,之前是以小说形式出现的,传播很广,感动不少人,母亲的光耀形象,深入人心……
![](https://img.haomeiwen.com/i6145437/fb9686b592e61485.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