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变成了一个沉默的人。不喜欢在很多人面前舞舞喳喳的讲话,不喜欢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尤其害怕有人把自己当个人物似的看待,浑身不自在。于是越是人多的时候,越是沉默。后来,发展到人少的时候,话也越来越少。
我以为就我如此,后来发现这是当代的流行病。
大家在一起嘻嘻哈哈,谈个花,说个草,聊聊孩子,时不时有人插科打诨,一派温馨祥和景象。但那笑容总是爆发的太突然,又收的太快,那笑的导火索总是有点牵强,甚至不得不靠身体下三路作为谈资。
而话毕人散,各自回到自己的小角落里,刚才的笑的余纹,已然荡然无存。多奇怪,如果一颗石子投进画面,没有激起一圈一圈的涟漪,或者那涟漪在一瞬间就消失了,你一定会被吓到。但是,当笑的涟漪在一秒钟内消失的时候,大家都不觉得奇怪。
就像一切没有发生过,那样的对话没有刻下痕迹,没有一丝让你留恋,甚至你有时会为自己的迎合而惭愧,会为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而气愤。
这种风过水面式的聊天,永远不能抵达心灵。为了掩饰寂寞与深刻,很多人每天带着面具扮演一个好的沟通者。
可是,我们还是有想说话,想表达的时候。这个时候,我却常常发现,很难找到一个可以说话的人。
一个可以对话的人,起码得符合这样三个条件:
第一,要同频。不能鸡同鸭讲,说了半天,大家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你说天上有星星,她说昨天炒了什么菜。这样的说话,可以偶尔为之,但是说到五分钟的时候,基本就到了我的忍耐极限。必须绷紧笑肌,强作欢颜,三五句之后即开溜。
第二,要共振。两个人对同一话题有强烈的认同,这种认同不是观点一致,而是大家的谈话可以达致同样深度。只有深度一致,有不同看法的时候才可以讨论,否则就容易变成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说教,而另一个人只能茫然的听着。这就成了一个人的独角戏,失去了语言你来我往,刀光剑影拼杀的乐趣。
第三,要随时。一个人不是总有话要讲,有时候是读了一本书,有时候是看了一段景,有时候是经了一些事......突然内心波涛汹涌,就像刚学会武术到处想比武的人一样,特别想找个对手过过招。如果这个时候,没有找到那个可以说话的人,通常这段话就死在了心里。待终于有机会、有场合,要么梗在喉咙里,发不出声;要么勉强说出来,也觉得索然无味,不是原来的味道。
同时符合这三个条件的有吗?有,一定有。但是碰到很难,否则高山流水觅知音也不会成为一段佳话。尤其第三条,我有故事你有酒吗?说的就是我恰好有话,你恰好有空吗?
可能我把谈话看得太重,所以要求就高。那些同样沉默的人,他们也是如此吗?
我观察了身边的人,很多人不是没有话讲。他们内心跌宕起伏,但是长期不开口,嘴就像锈住了一样,每开口都会觉得喉咙这儿卡着,表达总是不那么流畅。当然,当他们面对懂自己的人的时候,语言功能神奇般的复原了,话像自来水一样流淌出来。
原来,不是不想说,而是缺一个好的倾听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