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年轻人每天都会做一件事情,就是刷各类社交网站,而且社交网站各不相同,比如偏个人生活类的人人、微博,偏社会娱乐类的天涯、贴吧或者偏人文科普类的知乎、豆瓣,可以说不同的人有各样的喜好。
同时我们也会发现这样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很多在刷知乎、果壳的大学生经常优越感十足,他们会觉得自己要比刷人人、微博或者贴吧的学生高一个级别,因为自己上网是在学习知识,而别人则是类似于娱乐的不误正业。
我们应当思考,难道一味地刷知乎、豆瓣就真的可以学到有用的东西吗?同样是社交平台,在别人娱乐的同时,刷知乎看上去是在不断地吸收各种各样的知识,然而真正学到的也只是一些没有形成体系的知识碎片,相当于别人对知识的浓缩和整理,对于这样的皮毛其实最多也只够向别人显摆而已。
其实,互联网上的信息每一天都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它们对我们的影响有好有坏,比如经常浏览互联网信息的人有可能会因此导致深度思考的能力下降,但是同样也可以锻炼多任务处理的能力,增强自己整合信息的能力,由此本文将从“浅薄的思考”“多任务处理”和“高效‘冲浪’”三个角度来谈互联网对我们的影响以及如何让我们更高效的阅读信息。
浅薄地思考
现在,很少再有人能静下心来读一本大部头的著作了,因为我们需要不断研究,反复阅读,做各种笔记,就好像变成了书本的奴隶,因此我们更倾向于轻松化地阅读,频繁的点击各种超链接,通过标题断定那一篇文章更值得阅读,因为每天的信息量太过巨大,即使你不停地阅读,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内容全部看完,我们要做的仅仅只是选择。
然而事实是,上网者才是真正的奴隶,网络使我们能记住的信息更少,理解力和创造力下降,形成不了知识体系:我们的大脑变浅薄了。
在一个试验中,有两组受试者,一组读纯文本,另一组读有超链接的“超文本”。通过对所读文本的测试,超文本读者的得分显著低于纯文本的读者,而且文章中的超链接越多,他们的得分就越差。而在真实上网中,他们除了面对这些链接,还有各种各样的广告,注意力将会更大程度地被分散。
这个实验说明,网上冲浪虽然可以增进做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牺牲了大脑的深度理解力。各种弹出来的聊天信息和邮件通知,严重地干扰了记忆力,因为有意识的短期记忆,被称作工作记忆,才有可能转化为长期记忆,而上网时被分散的注意力,都在阻碍我们把短期记忆升级为知识。
我们可以看到,网上的很多人只看标题就干评论,逐字逐句的阅读已经被扫描式的浏览所取代,大部分网页被读的时间不超过10秒钟,因此深刻的内容很难有竞争力,所以与书相比,网上的文章一般是肤浅的。
我们为什么这么喜欢阅读这些碎片化的浅薄信息呢?从心理学上也可以得到解释:因为我们获取的信息更加廉价,所以我们更倾向于短小轻快的内容。
当我们收到礼品时打开的一瞬间就很高兴,而一个个网页正相当于这礼品盒,不断快速地打开每一个标题本身就是一种乐趣体验,所以面对一本600页的书,我们则更愿意看两本300页的书。对于网上的信息,它们能立即满足我们的乐趣。
多任务处理
从上文可以看出,上网让我们变得肤浅,失去思考能力,我们是否就该完全回避上网呢?其实上网也是多任务处理,也并不算是坏事。
经济学家科文认为多任务不是坏事。当处理短小信息的时候,可以同时处理很多个任务,比如说一边看新闻一边聊天就非常地高效,所以互联网技术在使人们思想浅薄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新技术主要就是让我们自己搜集信息,我们应该学会订阅特选的博客,访问专门的论坛,从而排除无关信息。
自闭症患者就是因为对人情不解所以反而对信息保持着客观冷静,所以他们非常善于对信息制定、整理和排序,或许他们不怎么了解自己的邻居,但是他们却对某一领域的内容了如指掌。科文列举了很多有自闭症倾向的名人,包括牛顿、爱因斯坦、图灵、爱迪生、亚当·斯密,甚至杰斐逊和莫扎特,说明轻微的自闭症倾向有可能是成为大师的先决条件。
科文的这一理论告诉我们,如果要上网:我们就应该用自闭症的思维上网。
知识是有等级的,对于一些时效性的新闻或者网友评论,本来就不值得印在纸上浪费书木,所以在网上看正好。由此来看,扫读其实也不见得不好,而且能够以不同速度读不同等级的内容也是一种阅读技术。上网不是要做信息的奴隶,而是要向自闭症患者一样有很强的目的性,不被其它所左右,即使仅仅为了娱乐,读得快也是一个优点。
高效“冲浪”
不管上网的利弊如何,作为一个现代人,上网已然成为了每天生活的一部分,只要上网,就会浪费时间,那么这些时间耗费地有价值吗?
比如说“新闻”,很多人每天都看新闻,关注时事,饭桌上也经常侃侃而谈,感觉非常厉害,然而世界上的大事并非按照时间均匀分布,往往很久之后才会有真正可读的好新闻,但是媒体的新闻版却必须每日更新,所以大多数的新闻都类似于鸡肋信息。也正因为这种不同信息间的混杂使得我们的时间无形中被浪费掉,我们需要寻找一种十分有效的看新闻和论坛博客文章的方法。
时代周刊的书评专栏,给新书评价等级的标记方法很有意思,不是评“好”“中”“坏”,而是按照“值得怎么读”分为随便翻翻(toss)、略读(skim)、精读(read)。我们正好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
第一步,随便翻翻
效率的关键在于集中。我们第一步要做的并不是去读新闻,而是把要读的新闻全部挑选出来。
你要先在自己的浏览器上创建一个文件夹,其中包括每天必去访问的新闻站点和论坛,然后集中一个时间去看这些新闻。你可以在不离开主页面的情况下把所有的标题都点开,但是只点不读,直到你把所有的文章都点过为止。
这样做就相当于选拔时的海选,不行的直接跳过,用很低的门槛快速淘汰,而节约更多的时间,因为所有的信息集中在一起,那么不行的文章很难获得点击。
第二步,略读
等到选出十几甚至是几十条新闻时,要一条一条地快速浏览其内容,给每条新闻一个极短的时间,扫视一遍然后迅速关闭它。
这一步要求地就是快,即使是好文章也要先速读,最后将其保存下来,有一个叫“口袋”的插件,只需要把细读的文章网址点击一下就可以自动保存并生成列表,而且因为“云计算”,还可以跨机使用。
当第二步进行过后,大部分的鸡肋信息就都被处理掉了,一篇文章进入列表,海选也就进入了决赛,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好文章有机会被读两遍,以加深印象。
第三步,精读
能进入第三步的文章已经非常有限了,每天只有那么几篇,然后找空闲时间把它读完。我们应该明白:我们没有义务去看任何一篇文章,哪怕是我们付费订阅的文章,当我们点击并且精心研究时,作者就应该感到非常荣幸了,而我们的时间十分有限的,这种荣誉只能给极少数的作者。
这样的策略除了在阅读新闻方面,还可以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诺贝尔奖得主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介绍了两个心理学概念:“窄框架”和“宽框架”。
窄框架的意思就是遇到一个东西做一次决策,比如你在大街上有人希望你捐献一个慈善项目,你听到后觉得应该支持,就把钱全部给了它,,但是走了几步又有一个人给你讲了一个项目,你认为这个项目更好,但是你已经没有钱了,这就是窄框架思维。好的东西太多了,我们不可能都选,所以我们要选择宽框架的思维。
所谓宽框架,就是把所有东西都摆在桌子上集中选择,因为目标集中,所以你很容易就可以选出最值得的那一个。比如说买股票,如果你发现一只“好”股票,你也不能迅速将其买下来,你只有把它和所有“好”股票放在一起,才能知道最应该买哪一个。这就是宽框架思维。
最后我们再回到阅读上,有时候我们经常会读一些烂书而浪费时间,但是当我们把要读的书做成了一个列表,每次在读书的时候,从列表中精心选取最想读的那一本,应该就不会错。所以,宽框架真的是一种很好的决策方式。
文章总结:
1我们每天面对的各种信息使得我们眼花缭乱,我们虽然大量阅读,却逐渐失去了深度思考的能力,一个真正的智者却不会让上网占据读书的时间。
2通过研究我们也可以发现,多任务处理也并不是坏事,至少能让我们保证效率,增强做决策的能力,经济学家科文告诉我们,要学会用自闭症思维上网。
3我们每天遇到的大部分信息其实都是鸡肋信息,我们要学会对信息进行海选,对好文章进行筛选、保存,用宽框架思维去阅读,进而使之作用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记得纪录片《互联网时代》曾经这样说道:人类生活向数字化时代、向互联网全面地迁徙,是一个时代性的人类课题和不可阻止的人类命运。不论你是不是网民,无论你远离互联网还是沉浸其中,你的身影,都在这伟大的迁徙洪流中。
所以,不管互联网带给人们怎样的影响,我们都不可避免的被卷入这巨大的浪潮,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必须要学会用更好的方式去接受,并适应这个从未有过的新时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