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网络时代的你,一定见过这样的话语:
“别减肥了,你丑不仅是因为胖。”
“你全力做到的最好,可能还不如别人的随便搞搞。”
“有人出现在你的生命里,是为了告诉你,你真好骗。”
“有时候你不努力一下,不知道什么叫绝望。”
······
如此,云云。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从小,长辈便告诉我们,“努力了就会有回报”、“知识改变命运”、“总有幸福在未来等你”······
从前,我们信以为真,相信英雄可以不问出处,以为好好学习就能考上名校,努力追求就能得到心爱的姑娘,勤快干活夜夜加班就能飞黄腾达走上人生巅峰;可越长大越发现,任凭怎么努力,很可能最后还是买不起房,结不了婚,前任嫁入豪门,你还雷打不动得单身。
直到生活向你揭开伤痂,露出血肉模糊的本来面目,你终于才悲哀地发现,原来这么些年的执着与热爱,很有可能是一厢情愿。曾经深信不疑的鸡汤,都毫无廉耻地将你欺骗。
原来啊,无论在什么时候,能够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人,永远永远都只有那么最优秀的一小撮。甚至,有时候都不得不承认那种叫做命运或运气的东西。
既然再怎么努力依旧与心中渴盼差之千里,那么我再这样努力又是何必?
“努力了也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努力会很轻松啊。”还不如就这样大大方方承认自己是条咸鱼,舒舒服服瘫在沙发上,眼神放空,无欲无求,那多好!
于是,一部手机、一根网线、一箱方便面,就足以将一个曾经心怀梦想的青年,拖入丧气满满的深渊。
而丧文化,指的就是“一些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失去目标和希望,陷入颓废和绝望的泥沼而难以自拔地活着,他们丧失心智、漫无目的,蹒跚而行,没有情感,没有意识,没有约束,只能像行尸走肉一样麻木地生存下去。”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从悲伤蛙的表情包丧到曾良君对写作业“态度”的微博丧,从葛大爷的颓废丧到谷口巧希望“永远被人养着”的懒惰丧,丧文化俨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当代青年群体,以一股相当强势的力量,狠狠冲击了长期以来正能量满满的主流价值观一把。
于是有人断言90后是“垮掉的一代”,只知道在堕落的温床上混吃等死、虚度光阴。亦有人慨叹前辈们那种充满家国情怀和远大抱负的青春时代早已一去不回。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丧文化这股消极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显相悖的“不正之风”吹遍了华夏五十六个民族呢?
一个人变得很丧,最大的原因,莫过于正向反馈的缺乏。我们的父辈生活在物质匮乏,经济却高速发展的年代。在以前,一方面,日子苦,丧了一天,第二天可能就吃不上饭,生活逼迫你不得不上进;另一方面,由于产业迭代,社会转型,每一次下海,都很有可能邂逅遍地黄金,强大的正向反馈赋予了人们源源不断的动力。
虽然相比于辛劳的父辈,拥有了幸福的童年和丰富的物质生活的我们是“在糖水里泡大的一代”,然而,幸福的代价却是日益拉大的贫富差距和日趋固化的社会阶层,经济增速放缓,社会转型艰难,想要单纯依靠自身努力改变命运,俨然成为了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老生常谈的住房问题,越来越大的婚嫁压力,鱼死网破的职场危机······社会中的一切交错相逼,予刚刚踏出社会的年轻人以重重一击,哪怕你咬紧牙关要与生活扳个手腕,却每每在惨淡的现实面前一次次深感自己的无力。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何况,与父辈为我们创造的美好童年相比,我们今时今日的人生,是怎样得不堪和落魄?我们终究丧失了可以妄谈梦想的权利,转而为每日的柴米油盐愁眉苦脸;我们终于失去了全心全意相信自己的能力,转而对习以为常的挫败只剩叹息。
而这种难以启齿的只能在狭小的出租屋里默默发泄的挫败感,最终通过这种似是而非嬉笑怒骂的丧文化,找寻到了一个释放的出口,并依托高度信息化的便捷的网络平台,与这个世界上千千万万个感同身受的人形成了强大的共鸣,终于掀起了这一场丧文化的狂沙。
当整夜K歌也吐不完心中积压的丧毒,当醉得不省人事也掩饰不了内心的恐慌,当疯狂运动累到虚脱也忘记不了生活的嘲讽······
好在,你还可以自嘲,可以通过自嘲告诉自己,你原本就是个废柴,所以不必要求自己优秀,不必有压力。
好在,你还可以躲避,可以选择放弃比赛的资格,来逃避极大可能失败的结局。
好在,你还可以告慰自己,通过拥抱其他比你丧得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人来麻痹自己,这样的放纵很正常,也很开心,而你也不必在少数优秀的人面前感到自卑和压力,亦终于可以依靠这种群体回归对抗内心深深的孤独与忧虑。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可是啊,在这样日复一日的丧里,你是否,真的甘心?甘心就这样一辈子卑微、平庸,活在别人的光环之下?甘心就这么看着自己心爱之人投入他人的怀抱?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相信,这世上不会有一个人天生就认为自己注定一无是处、碌碌无为,原本就觉得自己该一世堕落、无欲无求。大多时候,我们的丧,其实未尝不是一种对压力的消解和对于时代另一种形式的反抗。
我们用“今天真丧啊”来表达愤怒,用喝“丧茶”来张扬个性,用“我大概是个废人了”来消解紧张和不快。
而这种看似颓废看似没有精气神的存在,反而从一定意义上透露出一种真正想要奋进的状态。
嘴里说着“丧气话”的年轻人,应该也会想要做点什么来证明自己的吧?口口声声不相信未来的是他,拼命工作累到虚脱的也是他。感觉自己不会再爱的是他,心心念念付出对一个人好的还是他。
而这种骨子里的不甘现状,追求进步,不正是我们社会对年轻人所期许的样子吗?更何况,这“心口不一”的一代人,比起前辈来,又何尝不能看作是多了一份自嘲的幽默感和敢于正视血淋淋的社会现实的勇气?
所以啊,同样是“丧”,一个真丧,一个假丧,所诠释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状态。前者是真的放弃希望一味逃避自甘堕落,而后者,反而以黑色幽默的方式直面惨淡的人生,就算,遭遇再多的困境,心中希望的火光也从未熄灭。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因此,可怕的并非网络上泛滥的显性的“丧”,而是得不到表达的,自闭、自怨自艾的,内心隐秘的真丧。这种看不见的“丧”会积压成一种可怕的病态的阴暗人格,为社会和个人的未来发展埋下诸多隐患。
而且,尽管丧或许能舒缓压力放松身心,另一方面,这种消极的话语在大家相互比拼相互调侃中也不知不觉影响着每一个人。长期在这样的环境里浸润,“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不免会沾染消极的情绪,从而潜移默化改变了对待生活的态度,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群的和谐,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危害。
故而,我以为,小丧怡情,大丧伤身,对待丧文化,我们既不能一味批判杞人忧天,也不能任其发展无为而治,而是要通过社会舆论、教育的积极引导,找出丧与不丧之间最适宜的平衡——既不纵容“丧文化”的肆意发展,又能通过适度排遣保持一个清静的内心世界;既不过分忧虑,又不掉以轻心。
那么,我们最终才有理由相信,今天很“丧”的年轻一代不至于被时代留在原地。
仓鼠说│原创作品
文:仓鼠小妹
图:仓鼠与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