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说话、行事
仿佛出于自然,
也因此仿佛出于必然。
最近在利用碎片时间重温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说是重温,其实有点假,因为初读已是很久远的事,远在十年之前了。
有点惭愧,手头这么多好书,却没有用心去阅读,此时此刻,倒没有多么心疼这逝去的时光,更加心疼的是自己当时购书的那份心肠。
最近的一次机缘巧合,我在喜马拉雅上发现了叔本华的音频材料,于是赶紧找出了久卧书架的叔本华,是不是可以读一读呢?
这十年,市面上已经出现了不同人的译本,真是很不错的事。我手头这本比较早,是韦启昌所译。不过,韦启昌本人说在后来译完叔本华的大部头《附录和补遗》后,他再回头看之前所译的这本《人生的智慧》,感到了很多不足,他因此做了修改。
我这本书是08年出版的老本,但总体不影响理解。单从我捧起来就不想放下来看,这本书可圈可点之处很多。当然,还是叔本华厉害,书中被我喜爱而下划线的句子太多,划到最后,我都“不忍目睹”了,几乎每句话都可圈可点。
等复读时,我一定会好好在这里分享的。
今天只节选下面这段,选自本书第五章第29小节。
…………
不过,就算一个人终于学会了后验的知识,亦即: 总结别人的教导,结合自己的经验,终于懂得了对人大致上所应抱有的期待; 明白了如果不是为情势所迫,那么最好就是对占人类总数的六分之五的人敬而远之,尽量避免与他们接触。
就算这样,他对于常人的渺小、可鄙的本性仍然不会得到足够的认识。在往后的生活里,他会不断扩大和丰富这方面的认识,但在此期间,他还会经常失算,使自己受累。
尽管他的确用心记住了获取的教训,但在跟他不认识的人在一起聚会、谈话的时候,他仍然会很惊奇地发现这些人在谈话、举止、行为方面却是充满真诚、富于理性; 这些人正直诚实、颇有君子之风,同时又头脑灵活、话语风趣俏皮。
他不应对此现象感到困惑,因为道理很简单: 大自然在创造人的时候并不像某些拙劣的文学家。后者在表现无赖或者愚人的时候,手法相当笨拙和生硬,作者的主观意图又是那样明显。我们仿佛看见在这些人物的后面就站着文学家本人,拒不承认这些人物特有的思想和话语,并且用警告的口吻在大声叫喊:“这是个骗子; 那是个傻瓜。你们可不要认为他的话有多少价值。”
相比之下,大自然跟莎士比亚和歌德是一样的。在莎翁和歌德的作品里面,每一个人物——哪怕那是个魔鬼——一旦站在那里说话,那么,说出的话都是合乎情理的。正因为这些人物得到客观的表现,所以,我们被这些人物的喜怒哀乐所吸引,身不由己地去关注和同情他们。这样的人物,跟大自然的作品一样出自一种内在的原则; 正是依据这一内在原则,他们的说话、行事仿佛出于自然,也因此仿佛出于必然。
所以,谁要是以为会在这世上看见头上长角的魔鬼或者身挂铃铛的傻瓜,那他就会永远成为他们的猎物和玩物。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