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雪堂书屋
极光浅说“仁”

极光浅说“仁”

作者: 当下Aurora | 来源:发表于2021-01-10 21:45 被阅读0次

    极光三人行0110之——极光浅说“仁”

                            ——《论语》雍也篇第六

    【原文】       

    6.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Aurora极光说】

    原文直为: 

    6.7.孔子说:“颜回啊,他的能够三个月心中不违背仁道,其他人啊,则只能做到十天半个月而已。”

     

    延伸思考:

    1、文中“三月”,指较长的时间。“日月”,指较短的时间。

    2、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他对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有深入的理解,而且将“仁”贯穿于自己的行动与言论当中。所以,孔子赞他“三月不违仁”,而别的学生“则日月至焉而已”。

    3、“仁”是一种存在于心的境界,外人较难知晓。孔子通常很难评价一个人“仁”或是“不仁”。

    4、但仁德、仁道有它具体的行为表现。可以通过“克己复礼”自我要求、自我约束去修炼自己,从而进入“仁”的境界。在这个“克己复礼”的修炼过程中,有些人的言行举止能够表现出仁德很长时间,而有些人,则很短。

    5、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出自《论语·颜渊》)。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而不在于别人。

    6、在“仁”这个问题上,老子的观点和孔子是不太一致的——初心不同。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仁德之行乃是对自己的刻意要求和行为约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有意为之。而老子却认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是无意的自然的表现。

    7、这里有必要将老子善于德、仁的观点,整章贴过来参考。老子认为,道失而后德,德失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不自觉地行忠信之事,而不刻意执行浅薄的礼。

    老子所著《道德经》的第38章这样写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8、一个发乎自然,一个有意为之,这大概也是是儒道两家初心上根本的区别。但不管怎样,我以为,对我们个人修为而言,“仁” 是一种状态,一种内心境界,这在老子孔子这儿是一致的。“仁”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9、我且用我们日常用到的一些词句来描述一下,“仁”的状态,大致包括但不限于,仁者爱人,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具有批判性思维,平和,喜悦,有行动力,能抵御名、利、权、情的诱惑。

    10、行仁不可过于用力,正念为上。最好是发乎自然。就象老子说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11、如此,我们的内心自然为仁,而受生理机制影响(睾酮(状态)激素和皮质醇(压力)激素),善意会传播,心率将共鸣,气场将传染,我们的周边,我们的家园,也都将处处有仁人仁事,我们将幸福感爆棚地靠近走向一个美妙的玄同境界。

    以上,为我对“仁”的一些粗浅理解。希望有一天能够,穿越极光,在星空宇宙与老子、孔子相约,看看,会否相视一笑,把酒洒人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极光浅说“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jila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