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微信,没有系统的分析,零碎的时间碎片的思考。
一、关于IM
之前微信是怎么战胜手机QQ、米聊、易信的不太清楚,当时没有亲身体验过其他产品,大多是从别人的文章中了解一二。不过目前来看,微信一直坚持着自己“去中心化”的原则,而米聊、易信还有着官方号的保留。
不得不说,“去中心化”是微信大胆并洞察人性的创新,一般的APP根本不可能会放弃一个如此权威、兼具营销推广的超级入口。而微信一开始便以人为中心,放弃了这种做法。让“人”更主动的去选择自己想要关注、希望出现在自己对话列表页的内容。(想到了之前的一句话,做产品,可以为用户省略步骤,但不能替用户做决策)
包括微信订阅号的设计,只给所有的订阅号一个对话列表的统一入口,像是服务号也是限制了一个月只能推送四条信息,清爽了用户界面,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体验。(仅从产品角度分析,当然微信依靠腾讯才有实力这么做)
二、关于权限(朋友圈)
1、私密、好友(标签)、陌生人
因为之前做过类似朋友圈的功能,对于权限设置的复杂深有体会。更何况如微信体量的产品,难度有可能是指数级的增长。
微信目前的权限大致可以分为私密、好友、陌生人这三类。印象中发朋友圈时“私密”这个选项是最早之前的版本是没有的,现在选择“私密”,只能在查看自己的相册才能看到,在朋友圈中“私密”状态并不可见。
并且微信还给不同的好友打上了标签。标签,也就是微信朋友圈的分组。一般人都会设置一些标签吧。值得一提的是在我们为状态选好标签后,关于这条状态的可见人数就已经确定了,如果之后再往标签里加人,新加入的人是看不到之前的状态的。这无疑是对于技术的简化(发出朋友圈关系就写死了。如果我在这个标签里,之后我刷新朋友圈就可以直接看到这条状态。而不是在我刷新朋友圈时,再去取这个状态所选标签下可见的人,这样不仅会减慢速度,而且在这个标签里的人每刷一次朋友圈,后台都要刷新一遍标签再传数据)。
标签选择并且从产品的角度来说,对于这条状态我只是想给当时标签里的人看,之后在这个标签下加的人我不一定会想给他看;而且假如会给后来加入的显示的话,刚加上的新好友如果还没来得及放到某一标签下,他会看到两个不一样的朋友圈(这就尴尬了)。对应到线下关系,之前我跟我寝室的兄弟说了一件我特别丢人的事儿,之后虽然寝室新加了一个人,但我的小秘密仍只是之前的室友知道。
因为是一款熟人社交产品,微信对于用户的隐私做的还是很好的,如果我允许了权限,对于陌生人也只是显示了最新的十条动态。
关于为什么不能用户自己设置对于陌生人可见的状态,一是用户发状态时又会多一个选择,成本高麻烦;二是微信鼓励你去加好友,想看更多内容?先加好友吧!;三是对于陌生人来说,越神秘,可能越会有好奇心,当然有效信息比较少时也不回引起什么人的兴趣了,用户可以自己运营朋友圈内容。
2、拉黑
微信把一个人拉黑后,不能再自己单方面添加回来(无数次被人拉黑的心酸总结)。场景就是A看B不爽,决心不再有任何瓜葛(当时),一怒之下把B拉黑了,这个时候B不会出现在A的通讯录里,但A还在B的通讯录里,只有B跟A说话或者看A的相册才会发现自己已经没有权限了。(删除应该类似,只是说话后提示的话术不一样)
拉黑而之前QQ如果拉黑一个人是可以再单方面的加回来的,对方没有任何感知。
微信这个设计,一个原因或许是可以减少自己技术方面相当的成本,不然我们每天拉黑再取消再拉黑一个人,那微信后台得天天更新多少次一个人的关系链。还有一个人原因就是把线下的场景搬到线上来(好的产品总是可以让人们减少对新事物的认知,对于自己已经非常熟悉的习惯,完美地移到线上场景上来)。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想要冰释前嫌的代价是巨大的,可不仅仅只是从黑名单中删除这个人就可以。
三、改进(吐槽)
1、删除了对话列表,聊天信息一并删除。
对于某些强迫症的人,可能会有删除对话列表的需求,不知微信这么多版为什么一直没改,可能是用户反映的不够多吧?或许是用户已经被改变习惯了?
2、新建的群默认不在群聊中
必须勾选“保存到通讯录”
默认不保存想不通,难道是微信拉群行为太频繁了?微信觉得你的群大部分都是一些没用的群,所以随着时间的流逝就在时间轴中消逝吧。
3、对于群聊,只能设置消息不提醒
消息还是会收到,只不过不会提醒,手痒的一般都会在点开看看吧。
只有免打扰设置微信:你看或不看,群消息就在那里
微信还是鼓励你去点开群消息看的,要不就彻底删除,要不就得接受。(与拉黑好友一样)
在这个信息过剩的时代,简单的做法反而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
4、短视频下拉入口(之前)
之前微信有个操作是在微信首页下拉会有短视频的入口。后来因为大部分人不熟悉这种交互,并且与刷新页面的交互冲突又删掉了。其实对于我个人来说,这个交互还是可以接受的,并且也用的比较多,一定程度上推广了微信的短视频功能。
这说明要明白去做什么事儿,而不是想做。也说明了上面的这个道理简单,实践难。
5、用户增长疲软,年轻用户转移
中国已经过了消费人口红利的时期,并且目前部分年轻人由于微信上都是七大姑八大姨等亲戚关系,更愿意选择使用QQ。从国外的facebook与snapchat也可以看出这一趋势。
可能这是超级社交产品的一个必然趋势,当使用的人多了,你的朋友、同学、亲戚、同事所有所有的关系都沉淀在微信中,那么你在特定群体想要发表的意愿也很可能被抑制,所以这时候更需要的是个性化、多元化的社交产品。
对于微信,总不能把自己的用户拆解了吧,只能用一些新的产品来满足这些个性化需求,但绝不是放在微信里实现。
四、未来
1、社交—红包—支付—生活平台(超级APP)
不得不说红包是微信又一个伟大的发明(订阅号、摇一摇也是)。它让微信在短时间内完成了支付宝七八年的绑卡量。同时通过红包从社交自然地过渡到支付,到今天与支付宝在支付市场各占半边天。也难怪逼得支付宝着急的要做社交,如果支付宝没有任何动作,早晚会有被取代的一天,而且在互联网公司中,这一天的到来要快得多。
年初张小龙透漏出微信要做的应用号,过了大半年了,仍然没有较大的动静。但毫无疑问的是,这是微信向着超级移动平台迈出的重要一步,微信要完成谷歌在移动端未完成的平台梦。
2、商业价值
在年初的分享上,张小龙说要在无形中实现商业价值。直白点说就是微信做事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赚钱。不过拥有如此大体量的用户和流量,光是卖数据也不愁钱了,更别说微信绝不会把数据卖给别人,期待拥有数据海的微信在未来创建出一个智能、便捷的生活平台。
微信另一个“无形化”的商业价值便是广告。根据大数据精准推送广告。最近明显感觉到微信的算法优化了不少,作为每天都会在朋友圈看到1~2个广告的人,表示已经很久没有看到捷豹、林肯的新车推送了。
微信对于广告质量的把控,对于人群(比较)精准的推送,让人们对于微信广告没有很明显的反感(比某些low比网站直接在右侧一直滚动情趣内衣强一万倍,猜测你们某些人遇到过)。甚至我觉得一开始对于一些高端品牌的推荐,微信是故意的。以此来满足人们的虚荣心,在广告下方点个赞,表示老子也是被大数据选中,(将来?)要买豪车的人。
五、结语
微信很多成功的地方是她在那个时代顺应了潮流,做出了很多正确的决策,我们可以学习借鉴,但想要原封不动的去复制成功,或者去看一些人吹比微信的成功,那无疑是浪费你自己的青春,在自己的青春再多做一个白日梦罢了。
世上没有一套普世的成功方法。每一个产品的成功,都需要你去静下心来,无数次分析自己产品的用户使用场景,不断打磨,深入思考。只有在自己深耕的行业潜心修炼,你才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论。如果再加上前世修来的运气,那么你离梦想就不远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