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天里的庆阳诗人——读韩积堂《岭上雪回》
冯万才
(郑重声明:原创文章,首发于个人公众号,文责自负)
知人论诗:韩积堂:笔名,北粟,北豳一粟。中华诗词学会、甘肃省诗词学会理事、省楹联学会、诗刊子曰诗社、九州诗社会员。庆城县诗词楹联学会主席,香港诗词学会编委,庆阳范仲淹研究会理事。诗集《北粟诗词》。
春种,夏耘,秋收,冬藏。一年四季,忙了三季,到了冬天,大雪封山,终于可以消闲了,世界似乎越来越小,但诗人并没有躲在家里烤火,走出家门,走出小院,果然,“云铺冷眼覆千嶂”,乌云覆盖了重重叠叠如同屏障一样的山峰,最早这样描述多山的延安、庆阳一带的是曾经在庆阳守边的范仲淹,他在《渔家傲·秋思》里说“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我觉得诗人韩积堂也许和当年范仲淹所站立的姿势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守边的范仲淹把层层叠叠的山峰看做军事用途的屏障,而诗人韩积堂“瞭望川南风不回”,诗人瞭望马莲河,没有呼啸的北风,当然更没有烽火,鳞次栉比的楼房亭台在一片祥和静寂中披上了洁白的羽衣。
大雪之后,层峦叠嶂如同水墨画一般,诗人用“层黛雪痕濡墨画”来描写,白色的雪,青黑色的山峰,大自然的手笔胜过所有画家。“波鸣苇白得诗媒”一句,“波鸣”写声音,“苇白”有颜色,视听结合的表现手法展露得毫无痕迹,“得诗媒”三字是说从古到今的诗人为此而创作了多少诗歌啊。突然想到《红楼梦》大观园里一干诗人要在雪后写诗,还要贾宝玉去求妙玉要一支梅花来,庆城的诗人们走出大门即可,比大观园好多了!
“晴空暖也松间起,洞古幽哉泉底來。”云消雪霁,庆城东山苍翠的松柏间升起了红日,薄而暖的山气从林间升起;年代久远的鹅池洞里幽暗曲深的风景,底洞的泛水泉又是另一番景致。这里的虚词“也、哉”打破古有戒律,虚词不入或少入律诗,作者有意让严格的律诗陡然放纵一下,读来似有摇头晃脑的画面。这一联,诗人还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雪后初晴林间冒出的薄薄的热气是实写,鹅池洞下的泛水泉乃虚写。
触动我思乡之情的是最后这两句:“遥见炊烟狂草笔,老窑酒气己相催。”完全是小时候即将过年的场景,农家烟囱里飘出的炊烟如同狂草一般,随意在低空漂游;年关迫近,家家窑洞里都飘出来黄酒的香气。
岭上归来,围着火炉,温一壶黄酒,三两名挚友,瞥一眼窗外的雪色,喝一口黄米制作的黄酒,品一回《岭上雪回》。
雪天有诗,时时有诗,处处有诗!
附:岭上雪回
粟子
云铺冷眼覆千嶂,瞭望川南风不回。
层黛雪痕濡墨画,波鸣苇白得诗媒。
晴空暖也松间起,洞古幽哉泉底來。
遥见炊烟狂草笔,老窑酒气己相催。
网友评论